2024-06-26 07:39:34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汽车业新一轮合资潮:跨国车企“抢嫁”本土品牌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1-07 16:07    点击量:285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壮大和自主品牌的崛起,跨国车企一改过去的观望态度,纷纷“抢嫁”本土品牌,在中国市场展开了新一轮合资。

  新能源车领域爆发合资潮

  近一段时间,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展开了新一轮合资,新能源车成为合作的主要内容。

  2017年12月15日,华晨与雷诺组建的全新合资公司——华晨雷诺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在沈阳正式成立,新公司业务主要涉及轻型商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领域。

  通过建立新的合资公司,华晨金杯与雷诺汽车将在新能源汽车和轻型商用车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及市场销售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在新合资公司的产品规划中,当下仍以金杯产品为主,同时将逐步引入雷诺的相关技术,对金杯、华颂等产品进行更新换代,部分老旧产品会逐步淘汰。新合资公司的第一款车型Master预计会在2020年上市,可能与新能源车同步导入,而金杯预计也将在2020年前后导入新车型。

  事实上,除华晨与雷诺这对组合外,不少跨国车企已与国内汽车企业组建了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的新合资公司。例如,早在2010年,戴姆勒集团就与比亚迪汽车合资成立了腾势汽车公司,专门生产纯电动汽车产品。

  而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更是发生了多起跨国车企与自主品牌的合资事件:

  2017年6月1日,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大众汽车集团于德国柏林正式签署合资企业协议。合作双方将共同成立一家股比各占50%的合资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提供相关移动出行服务;

  同日,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合作伙伴戴姆勒股份公司签署了一份框架协议,双方宣布将通过在华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战略合作;

  2017年8月22日,福特汽车宣布已与安徽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2017年11月,新合资公司——众泰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将打造一系列采用合资公司自主品牌的经济型纯电动乘用车产品。

  2017年8月29日,雷诺日产与东风新设立合资公司,在出资比例方面,东风为50%,雷诺和日产各出资25%,共同开发纯电动汽车。

  此外,在新能源汽车整车领域出现合资潮的同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合资潮也已悄然开启。

  2017年9月中旬,国际变速箱巨头采埃孚宣布和北汽集团子公司海纳川筹备成立电动汽车合资企业,为中国市场生产电动汽车部件;2017年10月19日,华域汽车公告称,已与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的麦格纳签署合资协议,共同开发电驱动系统。

  市场与政策成新合资主因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超过60万辆,同比增长分别达到49.7%和51.4%。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3.2万辆和50.4万辆,同比增长达到56.6%和59.4%。

  中汽协副秘书长叶盛基表示,按照这样的速度,201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可能突破70万辆大关,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战略重点。

  业界人士认为,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巨大商机,任何一个跨国车企都没有理由忽视。跨国车企此次与自主企业合资,目的就是为了抢占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而中国政府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特别是重视发展电动汽车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跨国车企的信心。

  与此同时,即将出台的双积分政策也倒逼跨国车企不得不将发展重心更多地放在新能源车上。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活跃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直都只有自主车企,跨国车企迟迟按兵不动。不过,按照即将出台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即“双积分政策”)要求,车企必须拥有一定比例的新能源积分,如果油耗积分过多导致新能源积分为负数,车企下一年度将直接停产。

  正是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雷诺、大众、福特、奔驰等著名跨国车企,看上了江淮、众泰、北汽这些本土企业,急忙“联姻”。

  目前,一些跨国车企正在将其新能源汽车产品引入现有的合资企业,而另一些跨国车企则选择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推出全新的电动车品牌。

  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吴松泉认为,对跨国车企业来说,电动车的开发成本非常高,所以在国内找一个能把成本降到最低的中方合作伙伴,就成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在新一轮合资中抢占先机

  与过去以市场换技术为目的的合资潮不同,面向新能源车领域的新一轮合资潮彰显了自主品牌的崛起。

  在华晨与雷诺组建新合资公司的新闻发布会现场,雷诺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表示,“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汽车行业的风向标。”这说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且仍有无限的增长潜力,这是跨国车企再度与自主车企绑定最直接的原因;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等新兴模式,在中国市场获得了比欧美成熟市场更大的成功,而自主车企在这些新领域布局更早,对本土市场的了解也更深入。

  对与大众成立新能源车合资公司一事,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就曾公开表示,这与国内三十年前的合资有本质不同:新合资“一方面体现了合作,另一方面则是共同把眼光放在了全球市场,这是一种很大的改变”。

  业界认为,新一轮合资背后,其实是自主品牌崛起的一大体现。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十的车企已难觅外资身影,自主品牌占据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要市场份额。

  显然,对市场高度敏感的本土企业已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得先机,蔚来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合伙人张君毅认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投入更早、发展更快,也让这些企业拥有了一定市场地位和存量优势,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和经验。”

  反观跨国车企,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相对较晚,没有产量和产能基础。因此,与此前本土车企向外方抛出橄榄枝不同,新一轮合资中,跨国车企开始“抢嫁”本土品牌。

  不过,业界人士也提醒说,对跨国车企而言,合资只是权宜之计,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合资新能源汽车产品将会集中发力,而随着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不断丰富,原本自主品牌占据绝对优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必将发生重大变化,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在新能源市场也会迎来新的竞争。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