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2:38:47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农村学校频建楼学生少则几十名 钱投不少生源为何流失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2-04 17:24    点击量:370    

  “学校突击大肆建楼为哪般?河南周口沈丘县,现在县里上百所学校都在大肆建楼,幼儿园两层,教学楼三层,宿舍楼两层。但是学校学生很少,多则200少则几十个学生,造成资金大量浪费。这些钱是2012年下拨的,却被挪用到现在才建。望关注!”有网友日前向中国青年报新浪微博(zqbcyol)爆料称。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奔赴河南省沈丘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记者通过调研发现,不少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但同时,农村学校持续迎来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供需情况的改变,让以往“撒胡椒面”式的投入难以见效,易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在补齐农村教育“短板”的过程中,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精准发力,成为摆在基层行政部门面前的现实难题。

  “以前学校1000多人,宿舍不够用,现在只剩300名学生,新宿舍楼盖成3年没用过,太浪费了。”一位农村基层教师说,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时,不能因为花的是“良心钱”而大手大脚。

  农村生源持续流失

  “以前人多时,一个年级6个班,现在就剩两个班,七年级有141人,八年级139人,到九年级就剩95个学生。”沈丘县石槽乡一位教师感叹说,孩子越少,书反倒越难教了。“学生多的时候,提一个问题下面举一片小手抢着回答问题。现在提一个问题,下面冷冷清清,老师学生大眼瞪小眼。”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多所农村学校看到,由于农村学生急剧减少,不少校园呈现出一片凋敝冷清景象。更为严重的是,原本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秩序崩塌,让农村教师和学生都难以适应,教学水平持续下滑。

  走访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冷清的课堂,不仅难以让教师进入状态,也无法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启发、相互竞争的氛围。不仅如此,由于学生太少,农村学校普遍缺少“副课”教师,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课程几乎全部无法开展。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村学校留不住农村孩子呢?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儿童跟随打工家长进入城市,留在劳务地上学。”一位教师说,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条件改善,农村家长对教育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重视,一些家长不信任农村小学的条件和教学水平,将孩子送到了县城等条件好些的学校学习。

  “学生减少了,有些地方为了压缩教育投入,趁势撤并掉了一些学校,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教育的危机。”该教师还表示,前些年,针对农村盲目撤点并校问题,国务院已发文叫停,并要求乡村恢复教学点。可是,大多数保留或者恢复的教学点,仅用民办教师或临时代课教师维持,生源持续流失,办学难以为继。

  “越没学生越没老师,越没老师越没学生,陷入恶性循环。”这位教师对此忧心忡忡。

  据河南省卫计委测算,2016年至2020年,河南省预计出生人口将增加130万,平均每年26万,而且将继续呈现出向城镇流动集中的趋势。

  然而,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发现,与农村学校生源持续减少相反的是,用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的财政资金投入却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不少大规模投入改善学校的各类硬件设施被闲置,极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硬件投入加大,易闲置浪费

  在石槽乡一中校园里,一栋新教学楼刚刚打好地基。新教学楼后,一栋4层的教学楼,只有6间教室在使用,其余的多被废弃的桌椅堆满。

  “听说新楼盖好后,学生全搬到新楼去,老楼当作老师的办公室。”石槽乡一中一名学生说。

  位于赵德营镇镇中心所在地的张堂初中,一栋崭新的4层办公楼刚刚完工,紧邻该办公楼的,是一栋建成有些年头的宿舍楼。走进楼内,记者却诧异地发现,除了一层有两间房被该校教师当作宿舍,二层有一间被后勤人员占用,其余的竟全部闲置:楼梯扶手、房间木门上刷的红漆早已干透,从未使用过的铁锁,依旧崭新;楼道内铺设的水泥地上落下厚厚的灰尘,一串稀疏的脚印表明这里少有人来。

  “现在就剩6个班,400多个学生,原来的宿舍还用不完,新的宿舍从建好就没用过。”该校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当地走访发现,当前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较差,无论软件、硬件都急需加大投入改善。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投入并不匹配现有学生规模,“鸵鸟的装备套在了麻雀身上”。

  走访时,当地一些村干部和群众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反映,有些村学校明明缺老师,可上面来的项目却是盖校舍;有些教育硬件建设项目没有考虑到当地人口变化因素。比如一个村子在册人口1000人,学校就按1000人的规模建,可实际这个村子有六七百人常年在外打工,这样建起来的学校当然会闲置。

  这些情况,当地教育部门并非不知。沈丘县教育体育局危改办负责人程自轩告诉记者:“过去搞撤并学校,从2013年之后,上边要求不能撤并了,只有一个一个地建。‘薄改计划’要求覆盖到每所学校,不论有多少人,都要改善校舍。国家现在有钱,叫你建你不建,等国家这个钱没有了,再想建也只能搁着了。”

  对于记者走访中看到的情况,程自轩解释说,石槽乡一中因临近沈丘县城,南开发区又一直在向东延伸,以后该校将纳入开发区管理范围。“建设时有一定的规划,规划必须超前,不能现在有300名学生,就按300人的规模建,这个学校是按600人至900人计划的。”程自轩告诉记者。

  对于张堂初中宿舍建成后一直闲置的问题,程自轩表示,该校原来生源好,有八九百名学生,因宿舍楼不够用,才于2012年规划建设了一栋新宿舍。“可谁知道,建成之后,学校生源减少了,就用不上了,这没办法。”程自轩说,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如果该校的教学管理上去了,估计生源会慢慢回流。

  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堂屋漏了,却先给盖了个灶火。”2015年4月,一座由中央财政投资43万余元建成的宽敞食堂,在沈丘县槐店镇贾寨小学落成。但此举并没有获得当地村民的赞颂,他们不解的是,“上面拨了钱,为啥不先给盖教室”。

  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进这座位于村中心的小学看到,通道左右两侧是3排低矮的瓦房教室,被白灰粉刷过的墙面露出斑驳的红砖,透过教室房顶的瓦片,依稀能见太阳照射的光线。顺着通道走到校园最深处,正对着通道的国旗台旁,一座刷着黄漆的新食堂,和学校的破败景象显得格格不入。

  学校的一墙之隔,是村民们建起的几栋3层“洋楼”,“洋楼”们让校园内显得更加冷清、凋敝。“30年前,我上学时就在这教室里上课,一直用到现在了。”一位村民说,“学校就在村中间,孩子们走几步就能回家吃饭,盖个食堂有啥用?”

  与贾寨村不同的是,困扰槐店镇左庄小学的则是缺操场。因已放寒假,校园里难觅学生身影,显得空空荡荡。操场上布满了杂草,两个破旧的篮球架早已生了锈,而新装不久的两个,因土地坑洼不平的,也极少被使用。

  与操场相邻的,是一座投资22.6万元建成的新食堂。食堂墙壁上的标牌显示,该食堂建筑面积180平方米,资金来源为中央资金,开工于2014年11月26日,竣工于2015年4月27日。透过窗户,记者看到,食堂里连基本的餐桌尚未配备,更没有任何开火做饭的迹象。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2014年10月13日,沈丘县教育体育局发布招标公告,启动了一批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食堂建设项目。招标公告显示,当地要为沈丘全县230所中小学(初中7所,小学223所)每校建设一所食堂,总投资约1亿元,建设资金来自中央资金及省补资金,项目出资比例为8.5∶1.5,工期120天。

  沈丘县教育体育局营养办负责人陈宁告诉记者,根据国家政策,河南省于2011年起,在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26个县开展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沈丘县是试点县之一。

  “营养餐有家庭托餐、课间加餐、食堂供餐三种模式,沈丘县之前主要是课间加餐,建食堂是在逐渐向食堂供餐过渡。”陈宁说。对于村民们反映“未修教室却先盖食堂”的意见,陈宁解释说,“中央专项资金是分条块做的,拨的是建食堂的钱,不能用作其他用途,只能建食堂。”

  乡村教育要“精准投入”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协调、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作为扶贫攻坚工程的重要手段。

  在此背景下,国家和各地方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了大量教育工程项目,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例如,2011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先后投入300亿元建设农村中小学食堂,要让“营养计划”国家试点县所有学校都有食堂或伙房;2014年,“全面改薄”启动实施,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50亿元,用5年时间投入1750亿元聚焦贫困地区,使那里的义务教育学校都能基本达标。

  中国青年报记者从2月2日召开的河南省“全面改薄”工作推进会上获悉,2016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把“全面改薄”工作列为河南省10项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各市县与河南省政府签订的责任书中明确,到2018年年底,河南各地要全面完成“改薄”任务,河南全省“改薄”五年涉及小学、初中22767所,占全部义务教育学校数的78%。

  此次会议上,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要求,各级政府要统筹协调各类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整合使用,集中投入“全面改薄”工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建设效能。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在本次会议上讲话时也明确表示,要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保证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最关键的环节。

  那么,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究竟该如何“精准发力”呢?

  有农村基层教师认为,“大集中、小分散”是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小分散”的关键不是广撒网,而是精准施策。现有不少政策、做法缺乏精准性是造成乡村教育种种矛盾的原因。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要与当前学生规模相匹配。”有受访教师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对辖区学龄前儿童家庭进行摸底调研,对学生规模作出基本判断,科学合理决定各类教育投入的规模。一些在校生持续减少的学校,不宜再大规模投入改善各类硬件设施。也有人建议,与其“撒花椒面”式的投入,不如选择重点学校“精准发力”,节省下来的钱用来购买校车,保障学生通勤。

  “推进教育公平,确实需要‘精准发力’,对于我国来说,重点建设乡村教育,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就是教育公平的‘精准发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要办好乡村教育,当前最为关键的,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要缩小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必须有至少和城市学校一样的师资。

  对于这样的观点,不少受访基层教师深表认同。“乡村教师的待遇每月只有2000元,连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还不如。无奈之下,不少老师就有了‘第二职业’,有的甚至会卖辅导书、办补习班,搞其它门道挣钱。”他们建议:“要继续提高乡村教师补贴,直接把经济利益给你了,不就安心教学了。这样,选派的年轻教师、副课教师,才能在农村待得下,留得住。条件改善了,学习多样化了,学生才愿意回流。”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