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新增外籍院士接续出炉!快来为这12位华人打call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1-29 16:33 点击量:287 大
中
小
中国侨网11月29日电 题:两院新增外籍院士接续出炉!快来为这12位华人打call
这两天,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陆续公布。在所有新增外籍院士名单中,共有12位华人上榜。
中国工程院
27日,中国工程院对外公布2017年新增选的67位院士名单,包括18位新当选的外籍院士,这是历届增选外籍院士人数最多的一次。
在这18位外籍院士中,有5位华人:胡仕新、米耀荣、顾敏、李凯和余艾冰。
米芾后裔米耀荣:“我是一个有中国心的人”
米耀荣生于1946年,是世界著名材料力学专家,是新增选的五位华人院士中,年纪最大的一位。
他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机械工程系。1974年起,先后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标准与工艺国家研究院和英国皇家学院等国际一流机构从事研究工作,1977年受聘澳大利亚悉尼机械工程系,1990年担任悉尼大学工程院副院长。
他一手创立了悉尼大学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并领导这一中心享誉世界材料研究领域。
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隐形眼镜,就主要使用了米耀荣所在研究中心的成果。他们研究出的隐形眼镜材料,增加了眼睛材料的透气性,减少了材料对眼角膜的损坏,使隐形眼镜成为了一种安全可靠的产品,进入了寻常百姓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米耀荣还是宋朝著名书法家米芾的后代,喜欢阅读中国文学和历史书籍,还练习中国书法。
据媒体报道,2008年米耀荣曾到江苏镇江米芾墓进行凭吊。在凭吊祖先之后,他还登上米芾长期居住的北固山,眺望镇江城市山林、大江风貌雄姿。米耀荣还曾对媒体表示,他是“一个有中国心的人”。
李凯:身价最高的华人教授
李凯生于1954年,曾在吉林长春一家工厂当过工人,1973年进入吉林大学计算机系学习,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于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于普林斯顿大学任教。
在科研领域,20世纪80年代中,李凯提出了分布式共享内存技术,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成为九十年代国际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的研究热点。
2001年,李凯与合伙人共同创办了Data Domain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重复数据删除产品。2009年,这家公司以24亿美元被收购。鉴于此,李凯也被媒体称为“身价最高的华人教授”。由于在科研与创新领域均做出突破性贡献,李凯于2012年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除此之外,五位新当选外籍华人院士,均为各自领域权威。
胡仕新出生于1963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2015年,他被任命为密歇根大学科研副校长,同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据了解,包括通用汽车、克莱斯勒汽车等多个车厂都在应用胡仕新发明的诊断汽车生产线故障技术。
余艾冰是国际知名化学工程和过程冶金专家,被公认为是颗粒填充、颗粒及多相流以及计算机模拟与仿真多个研究领域的权威。
其科研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钢铁、材料、化工和采矿工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于2004年,当选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是澳大利亚极少的具有工程背景的两院院士之一。
顾敏同样是澳大利亚两院院士,是公认的三维光学成像理论的国际权威和先驱之一。在三维光学成像理论、混浊介质中的光传输的研究、多光子诱导物理和生物纳米光子学领域的研究方面一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科学院
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17年新增选61位院士名单中,有16名外籍院士。其中包括7位华人:陈德亮、黄永刚、廖国男、沈志勋、王小凡、谢晓亮、叶军。
谢晓亮:美国三院院士
谢晓亮1962年,出生于化学世家,其父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谢有畅。
1999年,他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与生物系终身教授,现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ICG),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 。
谢晓亮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他利用化学与物理手段在单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成为单分子单细胞生物学的国际领军人物。
他的研究工作以及在生物技术方面的革新改变了人们对很多生物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方式,在基础研究方面和临床医学转化方面,尤其是“精准医疗”领域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鉴于此,他曾获得包括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美国物理学会青年光谱学家奖、以色列总统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等多项殊荣。
王小凡:最早在杜克大学执教的华人教授之一
王小凡是著名癌症生物学家,在细胞信号转导、DNA损伤与修复、癌症转移分子机制、肿瘤微环境等多个领域均有重要学术贡献,尤其在TGF-β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首次克隆了在肿瘤发生和生物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TGF-βII型和III型受体,被称为该领域里程碑式的发现。
1992年,他被聘为杜克大学药理学和肿瘤生物学系助理教授,成为最早在杜克大学执教的华人教授之一。1998年成为终身教授,2003年晋升为正教授。现任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药理学和肿瘤生物学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终身讲席教授。
从2006年起,王小凡教授开始担任《生物化学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副主编,成为JBC建刊百余年来的第一位亚裔副主编;2012年,开始担任华人生物学会"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SCBA)主席,是担任该职务的首位大陆出生的学者。
其余五位,还有一位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四位美国院士。
陈德亮,国际著名的气候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993年被瑞典哥德堡大学地球科学系聘为物理气象学高级讲师,2000年成为该校物理气象学终生教授。
他1961年出生,1983年获得南京大学理学(气象学)学士学位,1989年开始在德国Mainz的Johannes Gutenberg大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Paul Crutzen教授,1992获Johannes Gutenberg大学博士学位。
在区域气候学、气候动力学及全球气候变化领域,陈德亮都有突出贡献。
黄永刚,1962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199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起任UIUC的Grayce Wicall Gauthier 、Shao Lee Soo讲席教授,2007年起在美国西北大学任土木环境工程系、机械工程系Joseph Cummings讲席教授。2015年受聘为西南交通大学名誉教授。
黄永刚主要从事材料中力学问题的研究,因其在可伸展电子器件力学及机械引导三维自组装方面的先驱工作,他于2017年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
廖国男,中国台湾人,国际著名气象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气科学系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在改进大气辐射传输理论和应用及其与云和气溶胶的相互作用领域,做出了卓越领导和创新贡献。
沈志勋出生于1962年,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Geballe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高级材料X射线实验室主任。2015年,沈志勋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他致力于对物理世界的最精密测量和对超导及超导材料的研究,其终极目标是让自己的研究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发明出室温超导材料,推动人类文明演进,像“硅”改变人类社会一样。
叶军, 1967年出生,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研究员、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正教授 。
其在原子分子光学领域,贡献突出。
据悉,中国工程院从1996年起评选外籍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据中国工程院官网信息,在此次名单公布之前,工程院共有66位外籍院士,其中年纪最大的是建筑大师贝聿铭。
中国科学院,自1994年开始增选外籍院士,同样每两年增选一次。据中国科学院官网信息,在此次名单公布之前,科学院共有76位外籍院士。其中有32位外籍华人院士,最年轻的是1972年出生的庄小威。
目前两院院士中,一些外籍华人院士已回国定居。
其中,今年2月,两位著名科学家、中科院原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已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也是该院首次有外籍院士转为中国院士。
杨振宁在谈到回归中国国籍时的感受时表示,“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