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为何要吃饺子?专家:为“吃”找合适理由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2-03 11:42 点击量:419 大
中
小
包饺子 资料图
昨日是农历小年,北方一些地区在这天有吃饺子的习俗。事实上,冬日的很多节气,包括立冬、冬至、大小寒、除夕等,北方都流行吃饺子。甚至入伏、立秋这样冬日以外的节气,也有的地区会吃饺子。为何饺子在中国如此受欢迎?为何逢年过节总要吃饺子?中新网(微信号:cns2012)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学讲师、作家王封臣。王封臣表示,饺子长期以来都是北方广大地区老百姓最爱的吃食,不同的节气吃饺子代表不同寓意,可能都是中国人为“吃”找的理由。
历史上吃饺子习俗由来已久
王封臣介绍道,三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形如月牙的“馄饨”,和现在的饺子形状类似,当时张揖所著的《广雅》里有记载。
南北朝时,也将饺子称为“馄饨”。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吃,所以叫“馄饨”。现在山东一些地方还有这种吃法,有时还要喝饺子汤,所谓“原汤化原食”。
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成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元朝称饺子为“扁食”。
资料显示,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饺子具备受人喜爱的条件
除了历史悠久,饺子还具备受人喜爱的各种条件。王封臣认为,饺子长期以来都是北方广大地区老百姓最爱的吃食。民间有俗语,“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如倒着”,足以看出百姓对饺子的钟爱。饺子不仅美味,而且制作简单,有馅有皮就行了。
饺子在各地有不同吃法、做法。南方如潮汕地区,蒸饺、水饺的形状是麦穗状的;北方则做成元宝状、月牙状。还有的地方将面条和饺子放在一块吃,叫做“金丝穿元宝”。
这对应着饺子各种吉祥的寓意。状如元宝,象征财富,寓意为“金银满屋”;状如“麦穗”,象征庄稼,寓意为“五谷丰登”。寓意美好,也是饺子受人欢迎的一方面原因。
不同节气吃饺子有不同说法
俗语有云,“头伏饺子二伏面”,入伏时北方讲究吃饺子。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百姓有 “苦夏”之说。入伏时,麦收不足一个月,家家谷满仓,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吃顿饺子。
立秋吃饺子是为了“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肉馅饺子是不错的选择。
立冬为何吃饺子?有人称,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因此要吃饺子。还有人称,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天犒赏一家人的辛苦。
另外,立冬吃饺子或许还跟一个传说有关。相传东汉末年灾害多,很多人患有烂耳朵病。名医张仲景看瘟疫流行,便在冬至日,搭起医棚,架起大锅,舍药治病,救活了很多穷人。张仲景的药叫“祛寒娇耳汤”,是将羊肉、辣椒以及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炖,炖好后,把它们捞起来,剁碎,再用面皮作成耳朵一样的东西,下锅煮。人们管这种东西为“娇耳”。由此而来便留下“冬至”这天吃水饺的美谈。
王封臣讲道,冬至日吃水饺,民间有 “不要把耳朵冻掉”的说法。这可能跟女娲造人的传说有关。相传女娲用黄土造人,当时天冷,为保护黄土人的耳朵不被冻掉,女娲在人耳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民间认为,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小年也是过年的开端,过年了自然也要吃饺子。
王封臣表示,大年三十(除夕)吃饺子的意义更多。交子饺子一般要在晚上12点以前包好,等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王封臣看来,不管不同的节气吃饺子代表何种寓意,可能都是中国人为“吃”找的理由。过去,在物质匮乏的时代,逢年过节吃饺子,将肉、菜包在一起吃,是一种解馋的方法。而且,中国人提倡勤俭持家,吃好东西总要找个合适的理由,所以多选择在节气日吃饺子,偶尔奢侈一回。久而久之,这就变成了一种食文化,还跟民俗文化、甚至养生文化联系在一起。(唐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