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路:“年轻人决不宜用之卸责”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29 12:13 点击量:208 大
中
小
新华社长沙9月29日电(记者段羡菊 柳王敏)“粉墙花影自重重,莲卷残荷水澱风……”浦市古镇万荷园旁的万寿宫内,26岁的导游郑洋饱含深情地为游客演唱这曲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发源浦市,相关史书上有记载“浦市产高腔,虽三岁孩童亦知曲唱”。一颦一笑、一高一低,郑洋在约一分半钟的时间内,让在场的十余名游客静心聆听,尔后热情鼓掌。
在浦市,像郑洋这样服务家乡的年轻人正在陆续增多。旅游,为这座古镇增收的同时,也为古镇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湘西到今日,生产、建设、教育、文化在比较之下,事事都显得落后,一般议论常认为是‘地瘠民贫’,这实在是一句错误的老话。老一辈可以借此解嘲,年轻人决不宜用之卸责。”
痛感湘西落后的沈从文,在1930年代把改变湘西面貌的希望更多寄托于年轻人。“何况年轻人将来对地方对历史的责任远比个人得失荣誉更为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居于中西部地区的湘西也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面临着人才流失、劳动力大量外流等困境,如何增强自身发展潜力,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旅游业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我之前在广州工作了十年,听说家乡搞起了旅游业,同时也是为了方便自己在家带孩子,我就回来了。”34岁的熊一蔚,经营着边城名为“悠然居”的客栈,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她说自己接手照管这个旅店是三年前,随着边城旅游开发进度的加快,自己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旅游带来的巨大商机,在年轻人中正形成连带效应。郑洋2007年中专毕业后,在外闯荡八九年,2016年决定回到浦市创业。作为土生土长的浦市人,郑洋将发展的方向瞄准导游、餐饮和住宿。
“像我这样年纪做导游讲解的就有9个,另外在景区工作的还有十来个,大家都看到前景了,陆陆续续就回来了。”谈及未来的规划,郑洋满怀信心:“浦市古镇2014年被评为3A,2016年升级为4A,现在正朝着5A方向努力,前景大家都非常看好。”
顺势而为,紧跟发展,年轻人灵活的市场观念助力湘西旅游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以老人和小孩为主的乡镇常住人口结构。
除了服务家乡旅游业发展外,根据本地实际,另辟蹊径,开展多种经营的行业也因为年轻人的努力而在湘西悄然兴起。
“农业产业发展目前紧缺能扎根乡村的人才,我们的创投产业园为了吸引人才,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只要你带着思维和技术,直接可以‘拎包入住’。”湘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长谭永峰讲出了年轻人对于湘西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这位致力于“让家乡成为一个有梦想的地方”的80后青年创业能手,在十余年的创业生涯中,倾心于泸溪地区的椪柑种植,目前产业规模上千亩,并远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际市场。
人才和技术,成了湘西地区发展农业至关重要的两件法宝。
“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我不做!”70后的李红兵在谈到自己从金融业转行做农业时,神色十足。这位昔日的银行高管,辞职后扎根湘西做优质种苗培植。李红兵辞职在湘西引起了一阵震动,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毕业于北京大学。
在李红兵的母校永顺一中的校史纪念馆里,他的名字出现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名单里,而且是位于第一行。记者在湘西寻访到的他:身材精干,市场理念浓厚,思路清晰,意志坚定。山地资源丰富、土壤纯净的湘西,是吸引他跳槽从事农业科技开发,回归服务湘西的基础。
“中国现在农产品产量高,但是优质的农产品少,市场缺口大,湘西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以及良好的扶贫政策,因此‘农业+旅游’这种经营模式,大有前途。”
目前,李红兵已经在湘西培植了柑橘苗70万株,下一步还将联合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将中国一流的科研水平、一流的人才和农业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除了发展产业外,还有一群年轻人运用自媒体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宣传湘西。他们常常借沈从文先生“乡下人”自称而自许,为湘西的旅游、扶贫做顾问。
服务湘西,建设湘西,无论是从事服务行业,优化产业结构,还是做大实体经济,稳固发展基础,湘西年轻人的创业热情正在沈从文先生挚爱的这片土地上,蓬勃生发。
2017年春季前夕,一段题为《3岁的等待与33岁的归途》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令无数网友落泪。视频中,在广东打工、33岁的石欣回乡过春节,3岁的孩子在村口的大树下等他。“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家人。”石欣期待借助扶贫政策,将来回乡从事养殖业。石欣的家,就是《边城》所在的湘西花垣县。
一曲辰河高腔,一家沿河旅馆,一株株挂果椪柑,一个个创业的梦想,在湘西山间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