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6 06:03:07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聚焦 惊!杭州多名市民烧纸钱铅中毒 这样的纸钱买不得
文章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4-03 12:04    点击量:292    

  寄托一份哀思和追念之情。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祭祖焚烧的冥纸、“银元宝”中可能含有大量铅锡合金与含铅颜料,一不小心,会让你重金属中毒。这两天,杭州市红会医院职业病科已经接诊了多位患者。

  烧纸钱为什么会中毒?

  市红十字会医院职业病科李国辉主任医师,平时与各类职业病患者打交道。以前,用锡壶烫酒喝,导致铅中毒的人不少,不过今年,科里来了好几位与冥纸、银元宝有过接触史的患者,一查,也是铅中毒。

  这些患者有的是冥纸、“银元宝”加工厂的小工,有的是专门清理焚烧后祭品垃圾的工人,还有的是集中扫墓的普通百姓,他们都因为吸入有毒物质而发病。

  纸钱也含有重金属?李国辉医生说,许多作坊生产的锡箔纸钱,实质上都是用铅箔替代,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氧化铅危害人体。不仅如此,纸钱也“与时俱进”,一些商家为了增加销量,会在冥纸上画上各种彩色图案,所用颜料里含有大量铅。

  焚烧这些彩色纸钱,有毒的微粒随着气流漂浮在空气中,被周围的人吸入呼吸道,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重者就会发生铅中毒!

  图中黄色部分就是冥纸燃烧后残余的氧化铅

  铅中毒有哪些症状?

  铅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小觑。李国辉医生说,铅和其化合物对人体各组织均有毒性。中毒途径可由呼吸道吸入,随后呼吸道中的吞噬细胞将其迅速带至血液,或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发生中毒。

  铅可影响神经、造血、消化、泌尿、生殖和发育、心血管、内分泌、免疫、骨骼等各类器官。更为严重的是它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损伤认知功能、神经行为和学习记忆等脑功能,严重者会造成痴呆。

  成年人铅中毒后经常会出现疲劳、情绪消沉、心脏衰竭、腹部疼痛、便秘、肾虚、高血压、关节疼痛、生殖障碍、贫血等症状;孕妇铅中毒后会出现流产、新生儿体重过轻、死婴、婴儿发育不良等严重后果;儿童铅中毒后经常会出现食欲不振、胃疼、失眠、学习障碍、便秘、恶心、腹泻、疲劳、智商低下、贫血等症状。

  李国辉医生:这样预防铅中毒有四招

  当然,铅中毒的途径多样,除了烧纸钱导致人体内铅含量超标外,饮食所用的餐具、化妆品、家具等都有可能使人体内积蓄超量的铅。平时,我们食用含铅食品,如皮蛋、爆米花、铅质焊锡罐头食品、水果皮等;经常接触彩印的食品包装、油漆类物品、含铅化妆品、染发剂、被铅污染的衣物、汽车尾气、含铅药物;点含铅的蜡烛,特别是点有香味的和慢燃的蜡烛等,都让我们不知不觉陷入铅中毒的危险中。

  对于如何预防铅中毒,李国辉医生总结以下几点预防措施:

  1、防止铅中毒应该在饮食、生活习惯等多方面下手。饮食上,不能把报纸等印刷品用作食品包装,用食品袋盛装食物时,应避免袋上的字画、商标直接与食物接触,特别是与酸性食品接触;蔬菜水果食用前要洗净,能去皮的尽量去皮,以防残留农药中的铅成分。在居住方面,尽量不要采用含铅油漆装饰家中的墙壁、地板和家具等,否则,一旦漆屑剥落,油漆中的铅极易造成居室铅污染。尽量选用无铅化妆品、染发剂等。

  2、不要在汽车往来多的道路附近散步,因为汽车尾气和道路周边的土壤中就有大量的铅存在。

  3、膳食中应包含足够量的优质蛋白质,如蛋类、瘦肉、家禽、鱼虾、黄豆和豆制品等应占1/2以上。在膳食调配时应选择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不仅可补足铅造成的维生素c耗损,减缓铅中毒症状,维生素c还可在肠道与铅结合成溶解度较低的抗坏血酸铅盐,降低铅的吸收,促进铅的排出。补充维生素d则,可通过对钙磷的调节,来影响铅的吸收和沉积。补充维生素b1、b2、b6、b12和叶酸等,对于改善症状和促进生理功能恢复也有一定效果。

  4、适当吃些驱铅食物。很多天然食物都具有一定的防铅和驱铅功能。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质可与铅结合形成不溶物,所含的钙可阻止铅的吸收。茶叶中的鞣酸可与铅形成可溶性复合物随尿排出。海带中的碘质和海藻酸,能促进铅的排出。大蒜和洋葱头中的硫化物,能化解铅的毒性作用。沙棘和猕猴桃中富含维生素C,可阻止铅吸收、降低铅毒性。食物中含有一些无机阴离子或酸根如碘离子、磷酸根离子、钼酸根离子等,都能与铅结合,促使其从大便中排出。这些营养素富含在水果和蔬菜中,因此,铅接触人群应多吃水果蔬菜。

  职业病科医生提醒:如果你有以上接触史并有相应铅中毒的症状,又苦于找不到原因,不妨去医院职业病科咨询问诊。(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周俊博)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