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难捉刚兑难破 银行理财告别“黄金发展期”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18 18:51 点击量:292 大
中
小
银行理财业务正在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上海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的相关人士透露,近期监管部门已经要求基金公司详细上报基金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委外”协议,加之年初MPA考核将表外理财产品纳入广义信贷,今年以来银行“委外”规模基本没有增加。不过,由于银行理财业务蓬勃发展形成的“影子信贷”迅速扩张,一时难以根治。
严查“委外”
上海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的相关人士透露,近期监管部门已经要求基金公司详细上报基金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委外”协议,包括规模、期限和预期收益率等。“我认为这个措施挺必要。因为银行理财资金的巨额申赎会造成基金净值的大幅波动,使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该人士称。
2016年曾经发生过打新基金的净值一日之内从1.039元跌到0.337元的事件。相关基金公司公告称巨亏理由是“四舍五入产生误差”,但市场人士却认为是机构投资者大额赎回导致净值发生大幅波动。经过多方协调,该基金净值后来修复至1元以上。
上海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的相关人士认为,发生上述情况从基金合同的角度看虽然没错,但是也有不合理之处,也就是说机构占便宜、散户吃亏。加强信息披露,让散户投资者了解自己是和大型机构一起申购的基金、基金净值可能因为机构的申赎产生大幅波动,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银监会副主席曹宇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到去年年底,全国银行业理财资金账面余额大约为30万亿元,2016年银行理财为客户创造收益9773亿元。银行理财资金,包括私人银行部门募集的资金,有一部分会通过券商、公募基金和信托公司进行投资,也就是常说的“委外”。银行选择“委外”,不仅可以降低自己的投资风险,稳妥地收取手续费,还能发挥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专长,提高产品收益率。
央行从2016年1季度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宏观审慎评估(MPA),中小型银行的广义信贷增速迅速放缓。今年1季度开始,MPA考核进一步将表外理财产品纳入广义信贷核算。因此,今年以来,商业银行虽然普遍给理财部门设定了规模增长目标,但实际增幅十分有限。甚至部分银行还主动控制规模,实现一定的规模收缩。而“委外”业务由于“大资管”监管政策未出,去年很多“委外”账户业绩不佳,今年以来“委外”规模基本没有增加,且机构之间的拼抢、博弈更加激烈。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受影响相对小些,基金子公司和私募基金受影响较大。
“影子”难捉
据了解,酝酿中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主要针对资管业务的十二大问题提出规制,各个戳中要害。金融界人士最为关注的一点是,《意见》严格禁止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其他资产管理产品,同时禁止金融机构提供旨在扩大投资范围、规避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
实践中,多层嵌套的资管产品通常以银行作为主要的资金提供方,信托、证券、保险、基金、基金子公司等作为通道,各类机构化信托、资管计划嵌套其中。典型形式包括银行互相购买理财产品、银行借道信托发放信托贷款或转让信贷资产、银行“委外”投资、定向通道业务等。通过这样的交易安排可以实现信贷资金投向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受限领域,实现监管套利。
例如,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非银金融机构)专门为相关银行,即信贷的实际发放方构建一个产品。这个产品本质上是对企业或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然后将其作为投资产品,如信托受益权或定向资产管理项目卖给相关银行。有时候该产品也可能卖给其他银行,而相关银行再购买以其他银行贷款作为抵押的金融产品。
银行通过增加对非银金融机构的“通道业务”,可以实现对限制行业,如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的变相放贷,低报潜在坏账水平。通过表外的理财产品等渠道间接发放贷款还可以避免缴纳存款准备金。这也是“影子银行”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为了绕开监管,新型机构和业务模式不断设立、层出不穷,监管收效甚微。
不过,年初至今由于房地产调控深化以及通道业务监管升级,房地产企业相关融资规模压缩十分明显。委托贷款、嵌套投资信托计划、受让信托受益权及其他资产收(受)益权、以名股实债方式受让项目股权等投资方式,今后都将受到重点监管。事实上,在房地产调控之后,资管计划投向房地产的金额已经大幅下滑,今年1-2月房地产信托产品的发行量明显回落,1月房地产领域集合信托的成立规模仅100亿元,同比和环比均减少超过三分之一。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意见》只能逐步执行,否则信贷增长和GDP增长目标可能会受到威胁。某大型券商资管公司的人士透露,他们的银行“委外”业务目前仍正常开展。
刚兑难破
除了去通道,打破刚性兑付,降低隐形担保是“大资管”监管政策戳中的又一大要害。
《意见》指出,当前资产管理行业普遍存在刚性兑付问题,导致投资者道德风险严重,扭曲了资金价格,影响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为此《意见》明确提出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其收益和风险均由投资者享有和承担。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虽然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都不是保本产品,但隐性担保普遍存在。几乎所有的理财产品都有预期收益率,而且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都将其视为承诺。
瑞银研究报告称,2016年2季度,只有6%的银行理财产品以净值为管理基础。也就是说,超过90%的产品仍以资金池的形式管理。如果某家银行的理财产品中有一只或几只债券违约,该银行或非银金融机构就要填补损失,以实现向理财产品投资者承诺的回报率。因此,理财产品经常被视为高收益存款类产品,即便它们本应是没有保证的表外项目,且银行通常不会为其计提准备金。
受多层嵌套和复杂的融资关系影响,隐性担保意味着如果某个产品违约,多层嵌套涉及的各方都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次单纯的违约甚至可能在融资链上和银行间市场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更大范围的流动性紧缩,从而可能形成类似于2016年底债券抛售的局面。
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之所以“刚性”,主要是由于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有几百家,理财产品的同质性严重。各家银行为获取客户,都不敢轻易降低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打破刚兑。
“收益率达不到预期,以后就没有人再买你的理财产品了。谁敢不刚兑?”某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坦言。当中国证券报记者询问是否还可以继续把理财产品当作存款时,他回答:“没问题,买吧!”
“通道”难以消失
晚上九点,某城商行的支行行长老刘还在陪客户吃饭。在他的字典里,基本上没有“去通道”这个词条。
“以前咋办现在还咋办,也就是短期内不要‘顶风作案’。”老刘酒已经喝了不少,口齿有些不清楚。“像房地产行业这种盈利情况比较好的,不多。按揭贷款又是银行的优质资产,去年大家都抢着做。现在要控制房贷了,你让我做什么?你不让我放贷,我和信托公司一起发产品总可以吧。”老刘酒后吐真言。
他认为,监管政策不允许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其认为已经过热、高风险的行业,但追逐利润的资金又只能“见利忘义”,通道由此而来,银行理财产品盛行的根源也在于此。只要不取消对信贷资金投向的监管,通道业务就难以消失。哪怕是眼下加强监管,情况也没出现实质性变化,只是短期内规模会有所下降。
今年2月以来,除了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外,房地产企业股权融资、ABS、信托、资管融资等各类渠道均有所收紧,融资紧张未见改善信号。同时,北上广深多地、多家银行已陆续将首套房的最低利率折扣上调为9折,执行首付三成的银行占比超过60%。某股份制银行信贷经理表示,房贷审批周期延长,且总行已经定调要“压缩”按揭。
正如老刘所说,银行对房地产的信贷在收紧,信托公司发行房地产信托的意愿在提高。
上海某大型信托公司的资深信托经理承认,房地产和政府融资平台项目一直是他们公司的“拳头产品”。现在也不例外。
平安证券的研报称,由于表内融资受限向表外融资渠道转移,今年的信托规模增速将迎来反弹,行业景气度将持续提升。(高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