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6 07:19:34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在偏远山区 父亲不让读书 高一女生辍学在家照顾弟弟
文章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2-17 16:53    点击量:236    

  2月15日下午,与父亲僵持在村口的土路上,小笒抱着为上学准备的衣物,只是默默流泪。

  面对家里的困境,一家人愁眉不展。

  跟女儿发火后,侯国鹏(中)低头站在路边。

  小笒的家,只有几间土屋。

  世说新词

  辍学

  意指学生没有完成规定学业发生的中途退学行为。在偏远山区,不少孩子辍学,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学费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辍学现象依然存在。如有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辍学;也有的是因为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不如回家就业而辍学。

  然而,本文主人公——15岁小笒的辍学,有家境贫困的因素,但又远非如此。她想读书,且成绩优异,学校也愿减免费用,但父母要外出打工,奶奶有病在身,她只能留在家里照顾8岁弟弟。

  一位新老师遇到老问题:

  辍学。

  一个老问题有了新背景:

  贫穷,并不是阻碍读书的最大难题。

  当老师改变不了父亲让她辍学的决定时,小笒发了一条短信:

  “难道就这样了?”

  这个15岁小女孩的揪心之问,或许也是无数面临同样困境的——

  留守儿童之问。

  已经开学两天了,全班40个同学陆续到校39人,小笒是唯一的缺席者。她渴望回到学校读书,但家里不同意:父亲和继母春节后将前往新疆打工,家中8岁的弟弟又无法带到新疆去。所以,照顾弟弟的任务,只能落在15岁的小笒身上了。

  15日一早,班主任王鸿洋和数学老师杨平一起来到小笒家里家访,反复沟通无果,两位老师无奈离开。走在山间路上,王鸿洋声音哽咽:“真的想不通,娃娃那么想读书,成绩那么好,家长为何不让她读书?”

  广元市苍溪县月山乡亮垭村,山里的天气有些阴冷。这时,15岁的小笒抱着几件换洗衣服,脸上挂着泪痕,站在村口土路上,与父亲侯国鹏陷入长久的沉默……

   高一女生的QQ消息:

  老师,我不来读书了

  要在家照顾弟弟

  寒假来临前,15岁的小笒找到王鸿洋,欲言又止。顿了半天,她告诉王鸿洋:“王老师,下学期我不来上学了”。王鸿洋有些吃惊,“这孩子平时学习认真,又很听话,期末全班第二名,咋突然不读书了呢。”几番追问之下,小笒道出实情:春节后父母要去外地打工,自己得留在家里照顾弟弟。

  1月7日,班里开期末家长会,王鸿洋找到了小笒的父亲侯国鹏。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担心自己一个人不能说服侯国鹏,还特意找上有24年教龄的数学老师杨平,希望能一起做通侯国鹏的思想工作。

  两位老师实在想不通侯国鹏为什么不让孩子读书了。小笒就读于广元苍溪职业技术中学,建筑专业。王鸿洋承认,读职中的孩子文化基础相对要差一些,但只要认真肯学,以后还是非常有希望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甚至有希望考上大学继续深造。小笒在班里成绩优秀,“很有机会考上本科院校的”。

  王鸿洋劝侯国鹏:“一个女孩子,如果不读书了,回去做什么呢?先把弟弟带大,然后像你们父母这辈一样,没有文化,到处辛苦打工?”几番劝说,侯国鹏没有再坚持,答应王鸿洋:“只要女儿愿意读,那就继续让她读”。

  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解决了。但放假没几天,杨平收到小笒发来的QQ消息,称新学期还是不来上学了。理由更是让杨平心酸:以前父亲一个人打工,要养活一家五口,很辛苦。春节后,妈妈(注:继母)也要出去打工挣钱。家里就剩下奶奶和姐弟俩,而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所以她得留在家里,照顾弟弟,也照顾奶奶。

  杨平赶紧告知了王鸿洋。听着小笒一五一十地陈述不来上学的理由,王鸿洋心里堵得慌:“很想大喊,但不知道冲谁喊”。

  杨平心里很难过,但也有些无奈: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了,家长实在不让孩子读书,我们也没什么办法。想来想去,大概一月十几号,他在当地论坛发帖,“孩子想读书,但家里喊她辍学照顾上一年级的弟弟,谁有办法帮帮她?”杨平说,发帖是希望引起大家关注,看有没有办法帮助小笒。但帖子发出后,一些网友不中肯的评论,让他觉得事情不是自己想的这样,所以几天后,他又把帖子删了。

  不欢而散的家访

  父亲说:读职中没什么用

  2月14日,全班40个孩子,39个都到了,唯独小笒没有来学校报名。王鸿洋和杨平跟学校领导请示后,决定一起去小笒的家里看看。

  2月15日上午,王鸿洋和杨平驱车两个小时,到了离县城60公里左右的亮垭村,在小笒的家里,他们从上午10点多坐到了下午2点钟。

  一开始,侯国鹏告诉两位老师,“一个女娃娃,读到初中就差不多了……再说,读个职中也没什么用”。得知侯国鹏的想法,王鸿洋和杨平就紧紧围绕读书的好处,以及不读书可能面临的问题,来劝侯国鹏。之后,侯国鹏提到家里的困窘,王鸿洋马上把学校里能够给予的资助,一一罗列。

  聊了几个小时,看到老师的真诚和承诺,侯国鹏有些松了口,答应再跟妻子商量一下。小笒也赶紧收拾好了读书需要的行李,背包里塞不下的一堆衣服,小笒干脆直接抱在了手上。

  但说到走的时候,侯国鹏又迟疑起来,王鸿洋说,“看得出来,他并不愿意与妻子商量”。果然,侯国鹏临时变卦了。家访就这样陷入了僵局,看着沉默的父亲和快要发火的老师,小笒也不说话,自顾自抱着衣服走出家门,边走边流泪。

  王鸿洋和杨平有些担心,一路跟着孩子走,走了差不多两公里,侯国鹏骑着摩托跟了上来,他喊小笒停下,小笒没停,他拽了一把女儿。小笒不回家,也不说话,只是哭,父女俩都僵持在村口的土路上。有附近村民上前询问劝说,侯国鹏欲言又止,只是不断重复,“各家有各家的难处。”

  王鸿洋和杨平也一起站在路旁,该说的话都说过了,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跟侯国鹏沟通了。

  帮扶计划已经有了

  学校可减免学杂费 发助学金

  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侯国鹏曾提及家里没钱,但在两位老师看来,这不是最要紧的问题。

  对于小笒,王鸿洋早就想好了帮扶计划。他已经跟学校食堂联系过,可以让小笒在食堂打工,帮忙舀一下菜,然后就可以免费在食堂吃饭。至于其他费用,他会找学校想办法。“事实上,像小笒这样的贫困家庭学生,学校有相应的帮扶举措。”王鸿洋向记者列举了其他贫困家庭学生的例子:学校可减免部分学杂费,也会发放贫困助学金,“有些学生不仅不花一分钱读书,还相当于学校给他发一点零花钱。”

  对此,苍溪职中伏校长也向成都商报记者证实,如果小笒回到学校,学校将尽力给予她相应照顾。

  想起这些,家访完毕从亮垭村的土路出来,王鸿洋低着头走路,突然说,“真想不通,现在这个时代了,当家长的还不让孩子读书……”他有些哽咽,剩下的话已经说不出来。

  这是王鸿洋当老师的第二年,从大学毕业后,就到了苍溪职业中学任教。“班上的学生都很团结,我觉得40个学生就是一个整体,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读到毕业。”

  “离开村口的时候,我都不敢回头看她。”王鸿洋了解到,此前,小笒曾向亲生母亲求助过,但得到的答复是“她管不到”。“所以,她只有把回到学校的愿望寄托在我们老师身上,我却让她失望了。”

  王鸿洋回到学校后,小笒给他发了一条短信:“难道就这样了?”看到这条信息,王鸿洋不敢回,也不知道怎么回。他知道小笒心里难过,可帮不了她,他心里更难过。

  为何不让孩子读书

  知道对不起女儿,但能怎么办

  孩子成绩好,又想读书,费用问题也能解决,为什么家长就不让孩子读书了呢?16日中午,成都商报记者再次来到侯国鹏的家,女儿去了集市上,母亲在地里劳动,他一个人在厨房烧火煮猪食。侯国鹏说,最近他的压力也很大。“娃娃读不成书,我的心里也不好受。”

  他起身来,带着记者到三间土屋里走了一圈。三间土屋里,除了简单破旧的家具,全部空空如也。正巧母亲干活回来,母子俩坐在土屋里,红着眼睛讲述起家里这些年遭受的变故,父亲去世前两次入院治疗,让本来就困难的家庭,背下了将近10万元债务。前不久,母亲又检查出腿上长了一块肿瘤,计划做手术,“还不知道要多少钱”。

  侯国鹏在新疆做木工,一年能挣3万元。面对一家五口的开支,他说省吃俭用挣一年,依然入不敷出。所以他计划今年把妻子也带出去打工,但妻子如果出去,8岁的儿子就无人照顾,母亲的病也让他担心,他只有把15岁的女儿留在家里,“不然呢,总不可能一大家人全部出去吧”。

  中午12点,小笒和继母郑红美赶集归来。谈及小笒的读书问题,郑红美说,她不是如有些邻居所指责的“只顾亲生的,不管非亲生的”,也不是反对孩子读书,而是现实不允许,“靠他爸爸一个人打工挣钱,没法生活。”

  侯国鹏看着一旁不说话的女儿,声音低了下来:“我也觉得对不起女儿,她9月份才满16岁。”但他不知道还能怎么办呢?

  跟记者单独走出屋外后,小笒告诉记者,自己心里还是非常想上学,但父亲的辛苦她也看在眼里,她说,自己能理解父亲的难处。

  可不读书,以后怎么办呢?小笒摇头,咬着嘴唇看地上:“不知道……”

  对话两位老师:

  贫穷,并不是阻碍读书的唯一难题

  对于小笒面临的问题,教学多年的杨平也束手无策。他说,以前遇到过学生辍学,但他都没有这样难过和纠结,因为多数辍学是孩子自己不愿意读书,家长和老师无法说服孩子。但这次,是孩子非常想读书,“一个15岁的女孩,因为要承担家庭的责任,而不得不放弃读书的梦想,这实在让我觉得是一种巨大的无奈和无力。”

  了解侯国鹏的想法后,一度很愤怒的王鸿洋,在尝试慢慢理解侯国鹏的选择:“贫穷只是问题之一,但不是唯一原因,而且最难解决的,显然也不是贫穷问题”。

  王鸿洋想起自己的成长。读书的时候,父母是生怕他不读书。他还记得父亲的原话是,“你能读到哪,我们就供到哪,最好读了研究生再读博士。”显然,当年的他并不面临要照顾家里老小之类的问题。这也是他能有一点点理解侯国鹏的原因:“社会资助能解决小笒的读书费用,但留守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而且,面临同样困境的留守儿童,小笒显然不是唯一一个。”

  但一点点的理解归一点点的理解,他依然不甘心:“为什么要为了一个孩子牺牲另一个孩子?”他向记者描述起小笒在学校里的样子:爱学习,成绩好,懂礼貌,见了谁都笑嘻嘻的。而且,在职中,有她这样的成绩,完全有机会考上重本院校。“难道这个15岁小女孩的未来,就只能这样无解了吗?”

  成都商报记者 杨灵 摄影报道

  原标题:高一女生辍学照顾弟弟 贫穷,不是唯一原因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