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释放信息化的能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21 15:55 点击量:377 大
中
小
当前孕育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分工体系和竞争格局。习近平同志强调,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是我国主动迎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把握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信息通信技术进入加速发展和跨界融合的爆发期,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目前,全球信息化发展处于全面普及、深度融合、加速创新、引领转型的新阶段,对各国的增长动力、经济社会运行、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全局性影响,成为重构国际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只有深刻把握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速向消费和制造领域扩散,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生活和消费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子商务、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网络约车、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现代服务业广泛兴起,推动形成了新的消费理念、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同时,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制造业产品、装备、工艺、管理、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柔性制造、协同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分享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全球制造业处于重塑发展理念、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
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创新平台正在重组传统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无缝衔接”。人类社会已进入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的大科技时代。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创新发展正在从过去单一学科、单一领域走向跨学科、跨领域,从知识创造的理论导向走向产业发展的问题导向;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正在走向“无缝衔接”。在这一背景下,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市场培育和“生态建设”引领着技术创新与商业组织体系变革。
围绕数字竞争力的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塑造国家长期发展新优势的国际竞争加剧。在信息化背景下,各国着力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权。一方面,深化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已成为各主要国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例如,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等等。这些国家围绕建立数字竞争优势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既体现了这些国家对制造业传统发展理念的深刻反思,又反映了其抢占新一轮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意图,其根本目的在于打造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网络安全形势日趋严峻。新技术、新产品带来的安全挑战不断出现,网络安全威胁更加隐蔽和复杂,并从网络扩展到工业控制、基础设施乃至实体经济的各个行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
充分释放信息化的能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正在向生产要素领域深度渗透,不仅改造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而且催生出数据这一新生产要素。正因如此,信息化成为培育新动能的核心力量。面对新形势,我们应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充分释放信息化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
充分挖掘和发挥数据作为一种新生产要素的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交融发展,引发数据量迅猛增长。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集成和应用,能够发现规律、预测趋势、辅助决策,拓展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数据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资产、资源和生产要素。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数据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数据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的协同水平和集成能力,数据流动的自动化水平,决定着资源配置的效率,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也将深刻影响全球范围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因此,应充分挖掘和发挥数据作为一种新生产要素的作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培育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基础的新产业。当前,信息通信技术创新不断催生出新产品和新产业,计算机、数字视听、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等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据预测,2020年全球联网设备将达到300亿—500亿台,未来10年“万物互联”创造的商业价值将达到19万亿美元。此外,无人驾驶、无人机、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的商业化步伐不断加快,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络金融、软件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数字音乐、网络出版、在线游戏、手机内容等数字内容产业迅猛增长。这就要求我们瞄准技术前沿,把握产业变革方向,积极培育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基础的新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新模式。一个时期以来,信息通信技术加速融入生产制造全过程、产业链各环节和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基于新一代智能装备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快速普及,传统的大批量集中生产将向分散化、个性化定制生产转变;全球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服务交易等资源配置体系加速重组,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塑造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制造业分享经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将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体系。有鉴于此,应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积极培育推广制造新模式。
打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新型能力。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最终要落实到企业新旧能力的更替。培育企业的新型能力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应对新一轮产业变革的竞争中,企业应把智能装备、工业软件设计、管理变革、流程优化等转化为自身的新型能力,如成本精细管控、在线异地协同研发、客户需求实时响应、个性化定制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等。同时,企业还应围绕新要素使用、新产业发展、新模式培育等,打造数据要素开发利用、跨界人才培养使用、产业金融良性互动和信息安全保障等新型能力。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培育经济新动能的主战场。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培育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能的重要途径,具有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
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主线是激发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目标是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和新旧生产体系的转换,重要标志是形成新模式、新业态。要实施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大力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分享制造等制造新模式,积极扶持工业电子商务、产业链金融等制造新业态,不断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调整、改造、升级传统动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弥合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亟须建设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打破技术、组织、商业、资本之间的分割与壁垒,重组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和主体,推动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要重点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转化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积累储备一批核心技术,建设发展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基地,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到2020年形成15家左右、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夯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四基”。《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应用和发展,以解决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卡脖子”问题。对于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而言,还需解决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程度低、研发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基金等方面进行战略布局,支持以自动控制与感知(一硬)、核心工业软件(一软)、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一云)、工业互联网(一网)这“新四基”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能力和平台设施建设,强化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大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大企业拥有成熟的技术、领先的管理经验、多元化的人才、丰富的营销渠道、雄厚的资本力量,在推进创新创业中具有引领作用,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企业创新创业平台是技术支撑、要素汇聚、能力交流和资源整合的平台,是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沃土。应组织实施制造企业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程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支撑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大型制造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形成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创业新局面。
(作者:怀进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