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10:47:02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全球华人

中国人海外创业机会陷阱并存 有些“坑”是自己挖的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1-29 16:46    点击量:268    

  “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谈起海外创业,孙卫军引用老话感慨道。他是天津聚龙集团公司副总裁,参与见证了该公司在印尼等地的“拓荒”。

  聚龙1993年从天津一家街道粮油小店起步,成长为如今的全产业链跨国油脂集团,经历了国内、海外两轮艰苦创业。

  最近,孙卫军在看下南洋的纪录片,动容于先辈们的艰难与不屈。他说,当年,中国人走出去是偷偷摸摸的,国家是禁止的;现在,中国人走出去是光明正大的,国家是鼓励的,“这一条区别就大了!”

  上世纪末,“走出去”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近年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则进一步明确了“走出去”的重点方向。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认识已然明确,相关的系统正在建立和完善。去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我们也愿意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公民到国外去创业。”

  如今,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和中国企业正扬帆出海,走向世界的大舞台。无论是撒哈拉沙漠里,还是格陵兰冰川边,无不有中国人追求梦想的足迹。

  尽管如此,在异国他乡开门立户仍非易事。

  有些“坑”是我们自己挖的

  2006年10月,聚龙在印尼建第一个棕榈树种植园时,遇到的困难是方方面面的:气候不同,暴雨时至;语言不通,误会难免;连基础设施都不在一个层次上。孙卫军第一次去当地,要走出很远才能找到手机信号,常引得一众孩童围观。

  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内的经验无法“平移”到海外。“比如,外国的政府即使对项目很支持,但能解决的问题是很有限的,很多时候还得企业自己想办法,不像在国内,政府的力度很大。”孙卫军说。

  第一个种植园起土初期,当地有些村民索要高额土地补偿费,并对施工进行阻拦,当地县长和警察局长出面调解也无济于事。

  实际上,自然环境的迥异、社会文化的差别、法律政策的不同乃至人身安全的不保,是中国人海外创业普遍遇到的难题。由于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时间较晚,面临的风险更大。在一些国家,中国人被抢劫甚至成了司空见惯的事。这需要中国政府和社会建立起为中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中国人服务的支撑体系。

  不过,也有些“坑”是我们自己挖的。

  一位主管海外业务多年的国企前负责人说,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与欧美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资金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管理和文化上处于劣势。这导致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路要坎坷许多。

  他曾拜访过非洲一国家的水利部部长,这位部长说,“我要让你们建一个水厂,之前你们的同胞以低价获得了项目,最后做不了,丢那儿了。现在,你们把它完成吧。”这种项目接起来多么尴尬。“我们太侧重于短期利益,缺少认真诚信的态度,缺少对品质的执着,这是部分中国企业的硬伤。”上述负责人说。

  现在,很多专家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人海外创业,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比如要政府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但这位负责人认为,根本是如何减少寄生行为和机会主义。中国企业不缺见缝插针式的聪明,缺的是“大象穿针式的笨拙”。

  太过“聪明”反而会成为陷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曾在第260期新浪·长安讲坛上讲过,在国内不太完善的市场体系下,中国企业养成了很多坏毛病,企业自己甚至不知道,规范的商业行为与社会责任是其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

  一位在中西非闯荡的中国企业主说,吃苦耐劳、聪明灵活,是中国人的优势,无论在怎样贫瘠的土地上都能扎下根去。可是,有时候太过“聪明”,总想走捷径,喜欢用钱、找官办事,这种方式在一些法制不健全的国家固然好用,副作用也很大,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现在,中国人出这边的海关经常被索要‘小费’,原因就是之前有人拿钱通关,积下了恶习。”

  当中国人的脚步遍及世界,一些“中国式”的行为模式也为人所诟病。突出的是经济利益至上,忽视社会利益,不重视环保、劳工、生产安全、社会责任;淘金思想和短期思想多,准备不足,没有长远目光和发展战略;忽视员工培训和教育,派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虽然一些当事人可能侥幸一时,但实际上影响了中国人在当地的创业环境。

  中国人海外创业的“正确姿势”

  中国实力的全面增长,为中国人和中国企业海外创业提供了基础,支撑系统也日益完善。投资管理体制的完善,跨国融资、法律等服务的勃兴,以及海外权益的保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在利比亚大撤侨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示,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中认识到了共赢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推进属地化进程。不断融入到当地社会,为利益相关方,尤其是当地百姓创造价值,这才是中国人海外创业的“正确姿势”。

  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中国就向世界表明,中国人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种理念根植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古老哲学中,得到了世界强烈的共鸣,也指引着走出去的中国人。

  孙卫军认为,在当地构筑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聚龙能够在海外不断发展的一个法宝。“海外土地资源开发和投资的风险性与敏感性非常高,赢得当地政府、宗教组织、居民等各利益相关方的信任与合作至关重要。”而要融入其中,广泛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当地居民,是必由之路。

  孙卫军至今记得,2006年,聚龙最终决定走向印尼,高管讨论的第一张蓝图,不是棕榈树种植规划布局图,而是种植园综合配套图,讨论在哪里建清真寺,哪里建教堂,哪里建小学,哪里建医院。“我们要把企业生产什么、占有什么,和给当地人留下什么结合起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让企业在根本上落地。”

  聚龙第一个棕榈种植园所在地最初人烟稀少,当地人以捕鱼为生,过着原始贫困的生活。10年来,聚龙在当地铺路、挖井、建希望小学和自来水厂、架起通讯发射塔,村子里通上了电,喝上了纯净水,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视机、冰箱,孩子们也可以送到聚龙希望小学念书,当地人的收入是过去的十倍还多。

  “我们和当地人真正结成了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他们怎么能不希望我们创业成功、不帮助我们创业呢?”孙卫军说,唯有双赢、多赢,中国人的海外创业之路才能得道多助。

  事实上,化解最初的征地风波,聚龙是求助于熟识的穆斯林长老,通过举行宗教仪式实现的。这些长老之所以愿意出面,是因为聚龙充分尊重当地人的宗教信仰,建立了互信基础。

  上述在中西非创业的企业主对此深以为然。他说,中国人正在抛弃赚快钱的模式,这一方面是中国人的认识在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人家了解套路后有提防了,中国公司逐渐把根深入下去、照顾各方的舒适度。

  他还有一种体会:残酷的窝里斗情形有了一些改变,中国人和中国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多了起来。中国人慢慢认识到,国外的市场比国内缺乏韧性和认同感,如果中国人做坏了,再想进入非常困难。尽管和日本等国的协调规范仍有不小距离,但毕竟不再不顾成本和规则地互相压价、拆台。

  “对于海外创业的中国人来说,我们不仅要学会怎么赚钱,还要学会分享、合作。这样中国人在海外才能长久,才会受欢迎、受尊重。”他说。(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董伟)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