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伸手要钱一边扎堆理财 “博”这种上市公司得慎重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0-31 11:32 点击量:342 大
中
小
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靠理财来盈利,合法但是不靠谱,这样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状况肯定打折扣,股民博不过的。”资深投资者刘先生这样认为。
统计数字显示,九月份以来沪深两市共有167家上市公司斥资400.05亿元人民币购买了344项各类信托及理财产品。
许多投资者认为,现在许多上市公司利用超募或再融资“圈钱”,所得资金不在主营业务上下功夫,却沉淀在低息理财产品里,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投资者愿望。
文/广州日报记者杨欣、井楠
据同花顺统计(以实际购买日期为准,剔除现金处置进展公告等往期交易),从2016年9月1日至10月19日,沪深两市共有167家上市公司斥资400.05亿元人民币购买了344项各类信托及理财产品。
另外,从2016年年初至10月18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次数2703次,购买理财产品累计动用资金2481.35亿元。
其中,按持有理财产品的认购金额这一指标排序,中国动力出手最为“土豪”。9月14日,中国动力发布公告称,公司对最高额度不超过人民币80亿元的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投资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保本型投资产品,有效期为自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不超过12个月。同时提及,公司和中信银行北京福码大厦支行签署了购买理财产品协议,购买金额为50亿元,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20%或3.70%。而预期收益最高的是中原内配购买的恒天财富投资基金,该信托的预期收益为6.9%。
从炒股赚钱转向保本理财
根据相关的规定,上市公司自有资金用于投资只需要董事会通过,无须进行股东大会表决。这就意味着,不管募集资金还是自有资金,只要保证安全,就可以买理财产品。因此流动性好、有保本约定的银行理财产品成为上市公司新宠。
从购买的金融产品来看,购买理财产品的交易占九成多,其余的是购买信托产品和其他产品。年收益率大多都在3%~5%之间。大多数公司偏向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委托期在3个月以内的占七成。
对于购买理财产品,上市公司无一例外地公告称,旨在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
有证券分析人士表示,今年上市公司购入理财的情况远超去年同期,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是“牛市”,大部分上市公司的钱会投入基金或股票中博取更高利润的回报。但今年股市低迷,上市公司就将钱转入更为稳妥保险的银行的理财产品,虽然收益率稍低,但是在熊市大环境下,此种方式赚钱更为稳妥。
圈钱投入理财比实体多
不过,许多投资者却认为,许多上市公司利用超募或再融资“圈钱”,所得资金不在主营业务上下功夫,却沉淀在低息理财产品里,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投资者愿望。此外,目前购买理财产品已经成为部分上市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如此一来,让投资人对公司经营能力产生怀疑。
从上市公司理财资金来源上看,理财资金占募集资金比例近半的比比皆是。今年1月上市的贵人鸟募集资金净额8.82亿元,4月份就拿出其中不超过4亿元购买了短期理财产品。
仅今年1月上市的48家次新股中有7家公司披露以募投资金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公告,其中总部在广州的天赐材料半年间已投资16笔。
此外,上市后通过定增等再融资手段取得的资金也被投入理财市场。今年以来,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中,有三成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有过定向增发,其中129家公司定向增发是为了补充流动资金。
而购买理财产品较多的公司也是变更募投项目的常客。
以日出东方为例,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累计余额16.2亿元。
专家观点:理财无可厚非 但公司前景多不乐观
在上市公司的理财大军中,甚至出现了靠理财盈利支撑公司业绩的现象。同达创业2015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该公司收回了财通基金富春46号资产管理计划本金及收益,为公司2015年度利润的主要来源。
而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超过五成以上净利靠银行理财赚钱的上市公司值得下注吗?有分析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对于企业来说是正常的财务管理,但是此类企业也需投资者特别注意,因为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所属的整个行业或者其自身未来的发展“钱景”并不乐观,需要长期观望。其实,上市公司应该更专注于用盈利得来的钱投入主营业务,多投入研发,而不是赚钱就购买理财产品求稳妥。
还有市场人士认为,上市公司本该是民间资金投资实体经济的一大渠道,如果变成“钱生钱”游戏的二传手,不利于实体企业的融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