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6:04:03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瞭望

不朽的丰碑 伟大的征程——献给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0-21 14:38    点击量:300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题:不朽的丰碑 伟大的征程——献给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罗宇凡、朱基钗、樊永强

    历史,往往在某一瞬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让人久久铭记。

    1936年10月,主力红军征战万里胜利会师,功绩震烁神州,红星照耀中国。这群衣衫褴褛的斗士传奇般的远征,以其执着、勇毅,为黑暗的世界点燃了一盏明灯,为中华民族开启了一条复兴之路。

    80年岁月山河,80年接力长征。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巍巍丰碑,传递无穷力量;不朽精神,激励接续奋斗。迎着喷薄而出的朝阳,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带领中华民族在新的长征路上阔步前行。

    一种力量永远引领前行——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

    初秋时节,暮色低垂,华灯初上。

    泸定桥东桥头的县城广场上,又到了一天最热闹的时候。人们或在散步聊天,或在唱着欢快的歌曲,或在跳着热烈的锅庄舞……

    不远处,大渡河水奔腾咆哮,泸定桥上13根粗壮的铁索,带着岁月的斑驳,在夜色中泛着寒光,印刻着那个惊天动地的历史瞬间。

    81年前,22名红军勇士背挎马刀、腰插手榴弹,在光溜溜的铁索上匍匐前行,前方是枪林弹雨,底下是滚滚江涛,前面队员掉入江心,后面的仍奋勇向前……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这里,中国革命完成了一次最英勇的冲锋,打开了继续前进的道路,展现出无可阻挡的力量。

    时光流转,22名勇士的姓名大多已不可考,但一个历史细节却被后人反复提及:这支敢死队全部是由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

    “即使再过80年,我们谈到中国共产党仍然不能不谈到长征,谈到长征仍然不能不谈到这次战斗。如果历史定格在这一瞬间、浓缩成一句话,那就是没有党的领导,长征不可能胜利。”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王新生说。

    如同一座熔炉,长征锤炼出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核心——

    广西兴安县,湘江战役纪念碑园里松柏青翠。四个灰白花岗岩雕凿的巨型红军战士头像,面容肃穆,默默矗立,向人们倾诉着一段惨烈的历史。

    与飞夺泸定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2年前,中央红军在这里遭遇了最惨痛的失败。经过5个昼夜的浴血奋战,全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兴安-泸定,如果在地图上标出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直线,中点恰恰是黔北重镇——遵义。

    从失败走向胜利,遵义不啻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5年,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重新回到了党和军队的领导岗位。

    以遵义会议为标志,一个年轻的政党完成了它的“成人礼”。“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独立自主地掌握了中国革命的主动权和领导权。”遵义市长征学会会长黄先荣说。

    一旦有了坚强舵手,再大的浪涛也不能阻挡中国革命的航船。

    在毛泽东实事求是、灵活机动的军事思想指引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经过一连串堪称神来之笔的行动,红军跳出了重重包围,迎来新生。

    “危急时刻,是党中央以非凡意志以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鼓舞了大家。广大红军指战员在实践中认识到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领导集体是最可依赖的引路人,坚定了追随的信心。”军史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

    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具备了在惊涛骇浪中校正航向、力挽狂澜的能力;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实现了党中央对整个红军的集中统一指挥,牢固确立起党指挥枪的原则;确立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基本原则、重要制度和具体方法,增强了全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不断走向成熟。

    长征胜利是红军战略转移的终点,也是迎接中国革命新胜利的起点。

    经过风雨洗礼、烈火熔炼的中国共产党,从此走进历史舞台的中心,带领中国人民跨过革命征途的激流险滩、写下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史诗、掀起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走向伟大复兴的美好明天。

    时至今日,从长征中走出的中国共产党已发展为拥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世界第一大党。

    “要让这样一个政治组织更好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一如既往地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王新生说。

    如同一面镜子,长征映照出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先进性——

    家住甘肃宕昌县哈达铺红军街中街附近的93岁老人周尚仁,是当地见过红军的唯一健在者。

    “他们着装一律,官兵不分,服装陈旧,脚上穿的都是布条编的‘片儿鞋’。买东西照价付钱,也不惊扰百姓。”周尚仁还记得1935年9月红军攻破腊子口进入这个小镇时的情形。

    红军离去那晚,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打着灯笼,擎着火把,护送红军北上,夜如白昼。

    这样一支与所有旧军队都不同的队伍,甚至连对手都由衷发出赞叹。

    “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圆一枚于土中。”这是蒋介石在给前线将领的密电中对红军的评价。

    当一支主要由工人农民组成的纪律严明的军队出现在群众面前,并为解放全体劳苦大众而战斗时,谁不会为这种精神所感染。“在中国革命的星火燎原之势中,前者是火种,后者是干柴。”徐焰说。

    党为了人民,人民跟定党。

    中央红军长征中在遵义休整了12天,其间打开官府粮仓救济穷苦群众,解放“干人”(贵州对穷人的称呼),动员了5000人参军。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一面走、一面打土豪并发动群众参军,人数由出发时的不足3000人至长征结束时发展到4000人。

    铁流两万五千里,留下的不仅是一段段传奇的胜利,更让整个中华民族看到了曙光。

    正是有了这种血脉的延续,我们党才会有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好干部的不断涌现;正是有了这种希望的感召,人民群众才会在党领导下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如同一条纽带,长征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10月的彝海,湖水澄澈,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湖边游客如织,当年红军将领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处的三块石头,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子。这次彝海结盟,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第一次成功实践。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展了对少数民族、宗教人士、民主党派及中间党派、民主人士、地方实力派及国民党上层人士等的统战工作,使红军避开了敌人围追堵截,保存了革命武装力量,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完成了战略转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延武说。

    长征中形成、发展、积累的统一战线思想、理论和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后来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提供了经验。

    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团结了最广大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族群,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了自近代以来全民族团结抗敌的崭新局面,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流砥柱地位的确立,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基。

    回望长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不仅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更是一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优秀儿女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长征的胜利关键在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着这样一个真理: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持久凝聚起全民族走向复兴的磅礴之力。

    金秋的北京,就在长征胜利80年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国共产党将召开十八届六中全会,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

    站在新的起点,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掀开崭新篇章。

    一种精神时刻催人奋进——长征精神的时代回响

    “5、4、3、2、1——点火!”

    10月17日清晨,当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映着朝阳飞向茫茫太空,人们再次看到乳白色箭体上的醒目标志:CZ(长征)。

    箭如其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凝聚着中国航天人不畏险阻、艰苦奋斗的精神。

    1958年火箭设计之初,大家都在想给火箭起个什么名字。最终,有感于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将火箭命名为“长征”。

    “火箭研制真的和长征差不多,但一切困难难不倒中国航天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梁小虹说,第一代航天人足足走了12年的“长征路”,终于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

    近半个世纪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载着中国的航天梦,一次次飞向太空,一次次向世人宣示着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对人类生存极限的突破,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精神宝库的伟大贡献。坚持理想、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实事求是,有了这种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成就不了的事业。”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陈部部长张海说。

    这是一种能与苍穹比阔的精神,这是一种不随时间消弭的力量。

    在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的后山上,有17棵参天大树,每棵树下都有一方墓碑。当年,这个仅有43户人家的小村家家有人参加红军。参军前,17位年轻人相约来到后山,每人栽下一棵松树。后来,他们全部牺牲在长征途中,再也没能回到家乡。

    “身边的战友不断倒下,自己也时时面临死神的威胁。但他们参加红军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解放,更是为了自己的亲人、自己的阶级的解放,纵然本人付出牺牲,最终会迎来整个社会的光明前途。”徐焰说。

    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的年轻人视死如归,拖着疲弱的身体,冒着敌人的炮火,在两年时间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跨越近百条河流,翻过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平均每天都要经历一次遭遇战……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会没有英雄。一个英雄的民族,必有永恒的史诗。

    长征路上,一个叫刘志海的红军战士被冻死,战友们掰开他紧握的一只手,里面是党证和一块作为党费的银元——这样的军人、这样的军队,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理想。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说过:“没有理想,不要说万里长征,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

    聂荣臻元帅生前回忆道,问每一位战士为什么要当红军,他们都会回答你“为了打土豪,分田地”“为了苏维埃新中国”。

    尽管当时的红军战士绝大多数都不识字,但中国共产党所创建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红色苏维埃政权,唤醒了千百万像他们一样的穷苦大众,给予了他们世世代代从未有过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靠着这样崇高的理想和自觉的党性,一支支红色大军从赣南、从湘西、从川北、从豫南,跋涉千山万水,不畏艰难险阻,向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汇聚而来。

    “他们是些善良的,志气高、理想远大的人,交不起租税走投无路的农家子弟,逃自死亡线上的学徒、铁路工、烧瓷工,飞出牢笼的鸟儿——丫鬟、童养媳,有教养的将军,带枪的学者、诗人……就这样汇成一支浩荡的中国铁流,就这样一双草鞋一根土枪,踏上梦想的征程!”意大利诗人瓜格里尼曾这样描述红军。

    一旦踏上梦想的征程,终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长征尚未结束,曾经在黑暗中国探寻光明之路的鲁迅就向陕北发去贺电:你们的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自晚清以来,中国备受列强欺凌,政府腐败,国力衰落,民生凋敝。失败再失败,消沉复消沉,自卑且自卑,曾经创造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多么渴望一次胜利。

    “而长征的横空出世,惊天动地,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有活力的精神创建,是雄毅刚健的汉唐文化的回归和超越,是近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原点,是民族精神的重塑、民族灵魂的再生。”国防大学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教研室副主任李银祥说。

    中华民族从此挺起不屈的脊梁,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指出,长征是中国人近代以来第一次从精神上开始扬眉吐气,长征精神使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从抗战烽火中挺起的民族脊梁,到抗美援朝中高唱的保家卫国;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奋斗,到改革开放中的“杀出血路”;从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到万众一心的决胜小康……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这些在长征中铸就的伟大精神,一脉相承,绵延不绝。

    从红船精神到长征精神,再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到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两弹一星”精神,再到定叫山河换新装的红旗渠精神……无不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始终是激励着党和人民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80年风云过去,当年的“红小鬼”都已进入耄耋之龄,那场伟大远征的亲历者大多已经逝去,但红色的记忆历久弥新,红色的基因融入中国人的血液,红色的火焰仍然闪耀在人类文明的火炬上。

    红军长征胜利后的第二年,美国记者斯诺就以《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全面、完整、准确地描述了这次“无与伦比的远征”。

    斯诺的书为全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窗户,大批外国记者、作家、学者来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掀起了一股“红区热”。

    80年来,外国人对长征的关注始终没有间断。尽管视角、观点不尽相同,但对长征的积极评价却惊人的一致。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80年过去了,长征路上永不褪色的红飘带,化为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在天安门城楼,升起在奥运赛场,飘扬在浩瀚太空……

    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地。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这里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82年后,曾被长征火箭送上太空的航天员张晓光来到瑞金。在叶坪“红军烈士纪念塔”前,他将一枚象征航天精神薪火相传的纪念火炬郑重地交给少先队员。

    “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永无止境,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把长征精神和航天精神拧成一股绳传递给新一代青少年。”他说。

    一条道路始终指引方向——走向复兴的新长征

    巍巍六盘山,苍茫大地间。

    2016年7月18日上午,在宁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吉县将台堡,冒雨拾级而上,瞻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鞠躬致敬。

    不远处,六盘山上高峰依旧;放眼望,红旗早已插遍神州。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这是一条永不停歇的复兴之路——

    江西赣州,长征第一渡。

    9月开学季,长征源小学的孩子们吹响了唢呐,《十送红军》的乐声飘过于都河,让人不禁回想起82年前那悲壮的出征。

    “只有往前走,才能让天下的穷人都过上好日子。”102岁的老红军王承登至今不忘跨过于都河时的初心,一直关注着赣南老区的变化。

    过去4年,赣州10万群众挪出深山“穷窝”,近300万农民告别土坯房,全市70万贫困人口预计将在2018年全部脱贫。

    “让老区群众快点、再快点脱贫致富,这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我们的新长征。”赣州市兴国县社富乡双龙村驻村“第一书记”朱长华说。

    而在长征路的另一头,甘肃会宁同样进行着一场脱贫攻坚的新长征。

    餐馆、农家乐打出“红军饭”的招牌,会师楼、会师塔等景点游人如织,在展销中心游客们可以购买当地剪纸、长征纪念章等特色产品……继承了长征精神的会宁人,用勤劳的双手,盘活红色资源,正积极改变着家乡的贫困面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终点,前进的步伐就永不会停歇。

    从脱贫攻坚走向共同富裕,到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从调整经济结构适应“新常态”,到深化改革冲破利益固化藩篱;从凝聚世界共识共渡发展难关,到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自出发那天起,这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征从未结束,今后要走的道路仍然不会平坦。

    “我们面前还有‘雪山草地、激流险滩’,我们身边还有‘枪林弹雨、围追阻截’。这就要求我们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不断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说。

    这是一条实事求是的奋进之路——

    又是一年丰收时,安徽小岗村4000亩高标准示范农田里,70多台收割机、运输车齐作业,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景象让小岗人竖起了大拇指。如今,在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土地流转面积已有8400多亩,占可耕土地面积的58%。

    “从过去大包干到现在小块田变为大块田,路子对了,小岗还是那个敢想敢试的小岗。”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73岁的严金昌说。

    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千回百转,不断前行。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品质。

    被迫长征,缘于选择了错误的道路;长征胜利,缘于回到了正确的道路。连曾经奉行错误路线的李德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同志比我们更了解在他们本国打革命战争的正确战术。”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一系列全局性问题,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也找到了一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考验,肩负起抗战救亡的历史重任,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走上了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吸取了十年动乱的惨痛教训,拨乱反正,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崭新局面。

    “回望历史,失败让我们自省,胜利让我们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王新生说。

    这是一条通往梦想的光明之路——

    风,又起珠江口。

    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05%;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6.2件;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智能装备制造等“未来产业”方兴未艾……创新,成为这个城市最亮的底色。

    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明确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如何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时代命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抓住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牛鼻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逐步形成了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走好新长征路提供根本遵循,在神州大地激荡起追求梦想、干事创业的热潮,凝聚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

    首都北京,秋意渐浓。

    在一条以“复兴”命名的宽阔道路旁,一场以“长征”为主题的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

    人群中,82岁的杜显富老人在一幅毛泽东同志的画像前伫立良久。

    “毛主席说过,长征是播种机。今天,长征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了。你看,我们的国家多富强,我们的生活多美好。”曾在人民大会堂为毛泽东同志服务过的杜显富动情地说,“希望这些种子在新长征路上开出更鲜艳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一个月前,同样在这个展览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更多报道,请扫描新华社摄影部所发“新华全媒头条”二维码,或关注微信公号)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