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7:58:04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社会保障重大理论问题”座谈会召开 华建敏出席并讲话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01 21:17    点击量:423    

座谈会会场

人民网北京12月1日电 11月28日至29日,以“社会保障重大理论问题”为主题,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西南财经大学承办的首次社会保障理论务虚会在四川成都召开。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名誉会长华建敏出席会议并做讲话,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张宗益致欢迎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副会长林义主持了这次会议。周弘、童星、何文炯等40多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列席本次会议的还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道平及部分师生代表。

郑功成指出,“十三五”将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走向成熟、定型的异常关键的时期,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高扬公平、正义、共享的社会保障旗帜,同时在尊重社会保障客观规律的条件下通过理论创新来推进积极的、健康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次组织召开理论务虚会,就是为了要积极推进社会保障领域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力争科学阐述社会保障的基本规律与宏观关系,寻求新的大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发展道路,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贡献学会成员的智慧与力量。

华建敏对学会组织召开这样的理论务虚会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后,最关心的两项内容就是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张不仅要像重视经济发展一样重视社会保障,而且要认真研究社会保障领域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探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全球社会保障制度升级版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内涵。他强调,在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中,见仁见智是正常现象,但要借鉴历史,要国际比较,更要接地气。公平的内容一定要包容效率,效率应当有利于促进公平。社会保障要合理合法合情,还要力求精准。他还指出,一定要重视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文化研究,重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精神保障,重视作为国情第一自变量的人口结构与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

会议围绕“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与社会保障改革”、“社会保障的中国特色”等重大议题听取了十多位教授的发言,与会者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既有对重大理论问题的不同认识与观点分歧,更形成了若干共识。与会者认为,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基本理论研究,对社会保障领域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不能忽视或回避,不能在社会保障学术研究中崇尚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不能只见微观不见宏观,不能只见数据不见思想,不能忘记社会保障制度出发点与归宿,不能漠视社会保障的基本规律;主张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作为全国社会保障专家学者的联合体,应当担负起促进理论繁荣特别是深入研究社会保障重大理论问题的责任。

与会者认为,在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的关键时期,尊重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规律、尊重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国情既是繁荣我国社会保障理论学术的起点,也是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点,理论学术界不仅需要做务实研究,还需要务虚研究,只有搞清楚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与基本规律,认清社会保障发展目标与方向,才能为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并最终建成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社会保障重大理论问题”座谈会精华摘编:

丁建定教授以“西方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为题,梳理了国外学术界对社会保障功能认识的左中右三派基本观点,主张要尽可能地发挥社会保障的积极功能,规避其消极功能。他还分析了福利国家的高福利不在保险与救助等现金给付上,而是在高度发达的社会服务上,不是现金给付日益增长,而是服务供给日益增长,同时还提出要关注有效缴费。

林义教授以“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考”为题,强调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要遵循立法先行、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等基本规律,要关注基本国情及其变化,要重视管理与服务能力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何文炯教授以“社会保障的互助共济性”为题,从风险视角分析了社会保障是国家保障制度安排,强调互助共济是人类应对风险的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现代社会保障的基本组织方式,是既有效率又有道德的规范性制度保障。他主张,在深化我国社会保障改革进程中,不仅不能放弃互助共济,而且要进一步筑牢互助共济的基石。他还强调,社会保障学界也要重视初次分配的研究,从源头上理顺财富分析秩序与格局,并主张基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性、权益公平性,不断壮大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高效配置社会保障资源,向福利国家迈进。

席恒教授以“社会保障的历史与逻辑”为题,强调社会保障是“国家公器”。他分析了社会保障从合作收益到国家治理的演化机理,阐述了社会保障作为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风险化解机制,应当是一种合作机制,而实现公私合作将是一种理想状态。他还强调,要考虑社会保障的终极目标,有必要将社会保障纳入公共经济活动。

张文教授以“国家伦理与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内涵”为题,对比了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国家伦理的不同。他指出,中国的社会保障无论是国家行为还是民间行为,都具有血缘性、乡土性和正统性,家国同构是迄今仍在的基本事实,也是支撑社会保障的国家伦理,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血缘性、乡土性、正统性都会发生变化。他还认为,社会保障的传统功能是王朝认同亦即国家认同,同时亦是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他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历史讲起,从传统文化入手,还要注意多民族的习俗。

张思锋教授以“社会保障制度三阶段演进规律探索”为题,阐述了社会保障制度三阶段演进的基本规律,认为从建制初期的普遍认同,到建制之后因群体分割而导致质疑与分歧,再到制度成熟后的福利陷阱,具有普遍性。他还联系我国的实际,分析了当前制度改革与建设的主要任务,认为对公平的判断标准要分清所得比、贡献所得比、需要所得比,要研究需要所得比。

王延中研究员以“合理统筹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为题,强调不能将社会保障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对立起来,而要有机结合,要看受益者与贡献者的利益平衡,并对深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议。

林闽钢教授以“经济发展和保障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为题,剖析了“蛋糕论”与“毒药论”两种极端观点,强调对社会保障不仅需要支持,而且必须促进。他指出,社会欧洲的社会保障是全方位的,其重点已经从现金保障转向服务保障,而服务不是简单地替代现金,而是合理地重构制度体系。他还强调,社会保障研究不能局限于再分配,而是要向初次分配延伸并影响初次分配。

杨立雄教授以“社会保障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功能”为题,以社会保障产生以来所发挥出来的积极作用,阐述了福利国家与社会融合的正相关性,对经济学界钭福利视为负面形象的现象进行了剖析与批判,同时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为例,为这一制度所起的减少社会冲突、促进社会融合、促进社会发展等积极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童星教授以“依靠技术进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题,强调了技术进步对包括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在内各项制度的重要性,同时从社会保险电子信息平台建设、依托技术建立健全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他还指出,要从问题出发,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及其影响,发现解决问题的稳定机制,寻求完善制度的共识。

申曙光教授以“信息技术革新与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为题,分析了利用大数据与智能监控系统对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重要性,他认为新时期的社会保障必须高度重视技术革新并运用这一手段来规范、约束制度运行,这不仅是提升制度效率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维护制度公平的重要条件。

周弘研究员以“宗教与社会保障”为题,从英国济贫法前后教权与王权的分野、各种宗教及其发展进程等分析了传统社会结构与现代政治制度,以及社会服务对权力机制构造的影响,并联系到当代恐怖主义和我国民族地区的情形,提出了认识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的新视角。

陈滔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我国社会保障管理效率低是客观事实,提升效率的空间很大,现在对信息技术利用不够,即使利用了信息技术也受制于体制、机制分割,这种局面需要改变。他还认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服务比现金给付更重要,关键是要认清社会保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鲁全副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要注意新的风险与社会保障应对。他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及其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强调要用共享的理念来指导社会保障改革实践,要通过共同参与同担风险来实现全民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

谢琼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社会保障发展必须同时考虑公平、效率与可持续,而这三点又需要以社会保障的终极目标为出发点,而是否能够让参与者真正参与其中至关重要,没有保障对象参与的社会保障不可持续,只有保障对象索取而无奉献的社会保障也不可持续,并主张以保障对象的参与度与需求满足度作为衡量社会保障的重要指标。

蒲晓红教授、胡秋明教授等也做了专题发言。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