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8:43:51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

贵州省环保厅长熊德威:环保要收实效 得动真格
文章来源:新京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9-09 16:57    点击量:425    

  贵州省环保厅长熊德威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说,环保执法人员身份很尴尬,在执法时底气不足

  为了守住生态底线,贵州于2014年在全省启动了环保“利剑”执法专项行动,今年初,环保“利剑”行动升级为环保“风暴”,对全省的环境违法行为,实施最坚决、最严厉的打击。

  行动开展以来,贵州的“利剑”和“风暴”受到各界关注,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向全国环保系统提出,推广“贵州做法”。近日,环保部组织对贵州的环境执法进行调研。记者就此对话贵州省环保厅厅长熊德威,看贵州执法如何“动真格”。

  1 收实效,得动真格

  新京报: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各地环境执法都在发力,但是贵州省应该是唯一一个环保部部长批示的要推广其环境执法经验的省份。“贵州经验”如何取得实效?

  熊德威:环保工作能否真正收得实效,其实就是两句话:第一是“老大”的态度,第二是动真格。实际上动真格也是反映了“老大”的态度,就是主要领导的态度。一个省就是省委书记、省长动真格,一个市就是市委书记、市长动真格。

  新京报:贵州环保动真格了没有?

  熊德威:贵州打击“六黑”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已责令停产企业914家,责令限期改正企业1862家,关停取缔企业328家,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2480件,处罚金额超过1个亿。

  我们对390件环境违法案件采取了按日连续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以及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等措施。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42件,107名涉案人员被行政拘留。

  新京报:有官员因为在环保上不作为,受到处分吗?

  熊德威:去年,因黄金开采管理无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安龙县县委书记被省委取消了参评“全国百名优秀县委书记”的资格。今年,贵州黔南州独山县与某公司以建设休闲草场为名,违规占用林地建设高尔夫球场,黔南州副州长、独山县委书记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免去了副州长职务。

  2 既把关,又把握度

  新京报:在环保和发展之中,环保如何获得更多话语权?

  熊德威:我们国家现阶段,生存和发展还是第一需求。在这个情况下,环保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但环保执法过程中,肯定有博弈有冲突。我们有句话:既把关,又把握度。

  我记得今年的环保工作大会上,陈吉宁部长说了一句话:把企业搞死了,不是环保的本事,把环境搞差了,不是市长的本事。所以如何既倒逼企业达标排放减少污染,又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企业认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这就是我们要把握的度。

  新京报:您觉得这个度在哪里?

  熊德威:说实在话,我们在执法中有的是下硬手。比如三无企业,没有证照,污染严重,也解决不了多少就业,对这些企业我们也不商量,一刀就砍了。

  但是那些能解决当地大量就业,对地方税收支撑很大,在全国甚至世界上都很有影响力的企业,怎么办?这里面,我们确实是商量着来执法。

  新京报:这是否意味着环保的“铁齿钢牙”,只咬小企业,不对大企业动手?

  熊德威:不是这样。我们严格执法第一刀砍向谁?就是茅台酒厂。在贵州日报上公布的第一个挂牌督办的案例,就是茅酒控股的习酒厂。当时想,如果贵州不拿茅酒破题,怎么能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责任担当?

  3 瞅准机会 “炮轰”茅酒厂

  新京报:对大国企动手,容易吗?

  熊德威:当时的机遇非常好。2013年下半年,当时的省委书记赵克志和省长陈敏尔(现为贵州省委书记)到茅台酒厂调研,议题是“茅台酒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在座谈会上,领导专门问我,茅台酒厂执行社会责任怎么样?

  当时我就放了一炮。我说,茅台酒厂履行了一些社会责任,但是就排污的角度,它没履行好,有不少污水直排赤水河。

  新京报:放完炮后效果如何?

  熊德威:省委书记当时说了一句话,保护赤水河,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书记也说了一句特别意味深长的话,他说:茅酒厂,我们不担心被市场压垮,担心被环境压垮。

  茅台酒厂的整治,就从这次书记、省长现场调研开始了。他们自己做了方案。所有的污水处理厂全部升级改造,规模扩大了一倍,处理能力提高一倍,处理标准也明显提高。

  4 反复博弈 处理“老干妈”

  新京报:看来,当环保厅长比较考验智慧。

  熊德威:我觉得这个工作比较有趣,把握机会,充满激情,关键时刻要敢亮剑,还要善舞。领导面前要敢发声,还要善发声,有理、有据、有节。

  有时在省里开会,散了会,很多省领导下来和我说:守好啊,守好底线。这条底线破了,你永远是罪人。听了领导这话,心里就有数了,领导给我撑腰呢。

  新京报:有没有领导为企业撑腰的时候?

  熊德威:我们在处理“老干妈”的时候,企业不理解,其中也经历了反复博弈。

  最后分管省长给我们指示:底线一定要守住,一定要让企业吸取教训,但是要把握度。企业犯错,该处罚处罚,但是企业在改正的时候,要在技术上提供帮助。

  其实,大中型国有企业,只要我们动真格,它们的自觉性还是比大部分小企业高得多。因为它的体系比较健全,同时它非常担心自己的企业名誉,担心它的市场。

  5 身份尴尬 执法底气不足

  新京报:在执法上,贵州有什么特别做法?

  熊德威:我们有四个环节,一个也不能少。第一个环节是“造势”。电视、报纸上大加宣传。很多情况下,环保执法肯定会和经济发展有点矛盾,所以第一个环节就是造势,广而告之。

  第二个环节是摸底。大范围排查,哪些问题最突出,哪些企业最突出,拉出单子来,心中有数。接下来就是出动。首先环保动,挂牌、督办、处罚;环保执法有困难的,和公安一起动;和公安一起动还有困难的,和检察院一起动。最后一个环节是公开。既然第一个环节是公开,那么最后一个环节还是公开。当初说办这个,办那个,办得怎么样?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公开。

  新京报:在执法中有哪些困难?

  熊德威:我感觉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人员不足,全省环保系统执法人员只有1700个编制,但实际上只有1100人。第二个装备不足。包括车辆、检测设备、个人携带的各种基础设备。第三,底气不足。

  新京报:新法撑腰,领导支持,为什么会底气不足?

  熊德威:首先,环保执法人员的身份很尴尬。环境监察队伍从成立起,“户口”就没搞明白。现在贵州省的环境执法人员,大部分参照公务员管理,还有少部分事业单位。事业身份怎么办?我们就让行政部门委托授权。这样做长远来讲是存在问题的,有时候,理不直气不壮,身份很尴尬。

  第二个原因,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有差距。县级执法大队,包括部分市级执法队,法律观念、执法尺度、文明执法等方面有差距。

  新京报:您觉得应如何提高环保执法能力?

  熊德威:从具体工作的角度来说,首先执法人员应该“标配”。所有现场执法队伍,包括人员、车辆、仪器怎么配,国家还没标准,贵州可以做一下探索。我们可以向交警学习,交警出现场配什么东西,研究一下,环保执法应该配什么东西。

  同时抓流程管理,实现执法标准化。到现场,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第三步干什么,都明确。另外,大数据管理。谁去执法,执法的内容是什么,干了什么,执法结果怎么样,通过大数据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记者 王硕)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