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新活力 旅游业向世界秀出“美丽中国”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17 11:50 点击量:381 大
中
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国民人均出游人次由1984年的0.2次增长到2015年的3次,国内旅游收入也由1985年的4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4200亿元。如今,旅游已经由少数人的奢侈消费变成普通人的大众消费,在经济、社会、民生、外交等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现代旅游业是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这是一种新经济,不仅促进农产品消费和升值,也带动更多适应群众需要的工业品开发,其关联产业达110多个,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都超过80%。‘一业兴,百业旺’。”在今年5月举办的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这样说。
由于综合性强、关联性高,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各领域逐渐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活力,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日益突出。
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测算,2015年旅游业对中国GDP综合贡献率达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2012年至2015年,旅游对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拉动贡献超过80%,对住宿业的贡献在80%以上,对餐饮业的贡献超过60%,是现代服务业中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
作为重要的服务性产业,旅游业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拉动投资、消费、进出口的重要引擎。
“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不仅仅是消费,也是投资和出口的热点,对于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消化工业产品存量,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石培华指出,旅游可以激活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可以完善一个城市的服务功能,扩大一个城市的品牌。
今年,在全域旅游和“旅游+”的推进行动中,乡村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养老养生游等多种业态蓬勃发展,并在与“互联网+”的结合中释放新的活力。
改善民生水平的新契机
“外出务工的人回来了,大学毕业生也愿意回家乡创业了。”在贵州铜仁市老麻村,唐松前喜笑颜开地说起家乡的变化,自从村里建设了旅游观赏园区,他在家门口打工每月就能拿到3000元,家乡的特色农产品也卖出了好价钱。
在全国各地,许多像唐松前一样的乡村居民通过旅游业实现了脱贫致富:在四川,2014年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贫困户,户均增收超过500元;在湖北,“十二五”以来,乡村旅游带动42万人脱贫,占全省脱贫人口的18.6%;在重庆,2015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1亿人次,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带动农村20余万人脱贫……
旅游是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具有就业容量大、门槛低的特点,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2015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近2798万人,总计吸纳7911万人就业,占全国就业总数的10.2%。
“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到乡村旅游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贫困人口所处的地区大多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开发潜力巨大。这是旅游扶贫得以实施的前提。”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学锋说。
如今,人们对体验式、休闲式旅游更加青睐,城市居民在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时,热衷于选择周边的乡村,这让乡村旅游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也为促进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改善民生水平创造了新契机。
展示“美丽中国”的新形象
在甘肃,“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已举办了六届,敦煌莫高窟、新疆伊犁草原、张掖丹霞……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文化资源,让丝路沿线旅游极具吸引力。
“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中,旅游具有先联先通的天然优势。加强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将为各国发展创造重要机遇。”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旅游业因其自发性、民间性的特点,使各国间的交流更有亲近感和自然性,在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5月,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在北京举办,一百多个国家的政要和业界专家齐聚一堂,共商旅游发展大计;中美、中俄、中韩、中印等国家旅游年活动成功开展,旅游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亮点。我国入境游游客从1978年的180.92万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1.33亿人次,增长了72.5倍。
“旅游业带动了经济效益,带动了民间外交,中国的旅游者带着自身的形象、礼节和消费走出去,会成为民间使者,提升中国的全球化形象。”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表示。
如今,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客源市场。通过旅游这个承载亿万游客的渠道,“美丽中国”形象得以向世界展示,我国旅游业的核心品牌竞争力正逐渐形成。(记者 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