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生风险高工作苦 山东省缺口达上千人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02 10:13 点击量:263 大
中
小
心脏搭桥手术中, 麻醉医生紧盯病人体征变化。齐鲁晚报记者 王小蒙 摄
生活中, 总有一些 “神秘” 的职业, 或不为多数人所知, 或具有相当大的技术含量, 能从事的没有几个人。 因为神秘, , 所以有太多你我不知道的故事。 在这些职业的背后, 那些 “神秘” 的人也同样精彩, 值得仔细品味。 今起, 本报记者走 进这些特殊群体, 实地体验他们的生活, 讲述他们的酸甜苦辣、 人生百味。
“没有一台手术, 能离得了麻醉医生的保驾护航。 ”在山东省立医院麻醉科主任张孟元看来, 外科医生是治病的, 麻醉医生却是救命的。 据统计, 麻醉医生缺口达上千人, 在巨大的缺口下, 现有的麻醉医生不得不超负荷运转。 近日, 记者走进手术室, 为你讲述麻醉医生的故事。
麻醉师连轴转
一天做五六台手术
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 匆匆洗漱吃完早饭, 麻醉医生陈新磊就骑上电动车, 早上七点前准时出现在山东省立医院中心院区麻醉科室内, 和麻醉科主任张孟元一起, 与值班同事做好交接工作。
“‘男8’ 无特殊, ‘男9’ 70岁, 进行胃癌根治术, 病人有高血压10年。 心内科做了会诊, 病人心率有点慢……” 一位医生花了两分多钟的时间, 将病人的病情言简意赅地说清楚。
这是麻醉医生们每天的“必修课” , 手术前把重点病人提前捋一遍, 好做到心中有数。虽然医院要求八点半手术人员全部到位, 但麻醉医生往往要提前一个多小时就来到医院。
“病人闭眼前看到的是我们, 醒来最先看到的也是我们。 ”在张孟元看来, 让病人安稳入睡, 远没有让他们安然醒来更为重要, 这期间麻醉医生都要紧绷着神经, 不允许有丝毫差池。80多位麻醉医生, “撑” 起省立医院两院区的60多间手术室, 一天完成300台左右的手术。 张孟元说, 像心脏搭桥等难度较大的手术, 需要三位麻醉医生, 大多数麻醉医生每天要完成五六台手术, “而且几乎每天都会临时加手术” 。 陈新磊所在的心外科, 做一台手术需要三四个小时, 晚上九点多下班是常有的事。
麻醉是门精准的
“用药艺术”
记者采访当天, 上午八点半, 在注射上镇定药、 肌松药和止疼药后, 即将进行心脏搭桥手术的47岁患者李民成 (化名) , 渐渐进入梦乡。 张孟元与陈新磊、 王瑞伟默契配合, 动作娴熟地进行着气管插管, 让呼吸机带着李民成进行呼吸。
“麻醉可不是打一针这么简单, 这是门精准的 ‘用药艺术’ , 就以打一针来说, 也是根据病人体重、 年龄和耐药性等精确计算的。 ”张孟元说, 同一手术室内, 上一场是位80岁老人, 下一场就可能是3个月大的婴儿, 麻醉医生必须快速反应。
随着李民成的胸腔被打开, 医生开始紧张地忙碌。 陈新磊坐到手术台前的凳子上, 手边放着几管药物, 他紧盯着监护器的数据, 随时增减药物, 让病人的心率、 血压维持稳定。“我们是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心电图稍微有一点波动就得紧张一下子, 快速做出反应。 ”除了密切关注麻醉机, 王瑞伟每隔五分钟就要记录一次血压和心率。 时间久了, 他们已经练就了不用看仪器数据, 耳听就能分辨异常的能力。
“心外科的麻醉, 是除了肝肾移植外风险最大的, 一步也不能离开手术室, 手术前一般不太喝水, 要上厕所得找人顶替你。 ”临近12点, 手术已经接近尾声, 张孟元来到科室内的餐厅, 这时送的快餐已有些微凉, 他赶紧插空吃了个饭。
从医31年来
几乎没得空休过假
当一名麻醉医生, 意味着选择了 “停不下来” 的生活。 做麻醉医生31年来, 张孟元从没得空休过假, 只有春节不做手术时, 才能休息几天。
同时, 麻醉医生作为手术台上的 “幕后英雄” , 往往是一个被忽略的群体。 “尤其是在一些地市县乡医院, 都不知道麻醉医生的重要性。 ”张孟元说, 事实上,麻醉医生也是临床医生, 一些复杂的手术, 如果没有高水平的麻醉医生, 也将难以进行。
目前, 我国麻醉学科需要面对七八千万台的年手术量,但专业医生不足10万人, 缺口约20万人。 工作苦、 风险高, 让不少医生对麻醉 “望而却步” ,这也导致现有的麻醉医生只能超负荷运转。 据统计, 我省2014年共有麻醉师3771人, 但全省的手术量为145万台, 缺口达上千人。 按照省卫计委的要求, 手术台和麻醉医生的配置应该在1:1.5到1:2, 要达到这个比例,张孟元带领的队伍还应增加一倍人员。
“麻醉出现意外, 抢救的时间就五分钟, 如果抢救不过来,很容易成为植物人、 瘫痪甚至死亡, 麻醉医生在手术全程都要紧绷神经。 ”张孟元说, 由于持续的高度紧张, 不少麻醉医生都患上了高血压。
“现在麻醉师的门槛已经很高, 一般都要硕士毕业。 ”张孟元说, 麻醉医生的成长需要大量临床经验积累。 麻醉医生要在六七年之内熟悉掌握所有的麻醉操作, 用10—15年时间阅读各种医学书籍, 才能从 “麻醉匠” 逐步成为 “麻醉专家” 。(王小蒙 实习生刘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