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1:23:17
当前位置:主页频道 > 教育频道 > 专题

贵州“幸福校园”建设:让留守孩子找到家的温暖
发布时间:2016-05-17 11:16

  新华社贵阳5月17日电(记者 骆飞)在贵州山区,不少农村寄宿制学校正在完善,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大都能吃住在校园。昔日十里八乡的孩子慢慢成为“兄弟姐妹”,学校的老师也纷纷担起“家长”的责任。在很多留守孩子眼里,校园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在“校园亲情”里找到家的温暖。 

  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撒拉溪中学,贴着红瓷砖的教学楼高大宽敞,红绿相间的篮球场和跑道都已塑化改造,实验室、多媒体会议室等一应俱全,校园基础设施一改往日的陈旧,郎朗的书声回荡在校园。 

  撒拉溪中学校长孙志鹏介绍,全校1969名学生,其中286名是留守儿童。2013年以来,学校逐步推行学生寄宿制管理,已有243名学生寄宿,包括80名留守儿童。 

  记者看到,除教学区外,学校还开辟了食堂、学生宿舍、心理辅导室及亲情聊天室等生活空间,并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在满足学生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为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给予关爱。 

  走进校园心理辅导室,从窗帘到壁纸的粉红色调让人感到温馨,一旁的柜子里存放着全校所有留守儿童的信息,每人建立了一份档案,装着家庭住址、监护人、教师随访记录等,较为详细地反映学生生活及心理状况。 

  学校的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周礼秀说,较之于过去,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教学外,教师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会课也更多涉及学生心理健康等话题。 

  她说:“此外,学校还积极引进校外专业团队进校园开展心理教育专题活动,提升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今年14岁的刘萍萍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里5姐弟几乎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长大。谈到父母亲情,刘萍萍的话语间透着些许感伤,除了偶尔的电话联络,她对父母几乎没什么印象。 

  “现在吃住在校园,大家朝夕相处,有老师、同学的陪伴并不孤独,感觉像在家一样。”刘萍萍说。 

  班主任孙泽国除了承担教学任务,还是刘萍萍的“一对一”帮扶人,定期家访和谈心建立起“校园亲情”。“对于不少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外出带走了家的温暖,学校则是他们寻求庇护最多的地方,尤其在心理诉求方面。”孙泽国说。

  近年来,贵州省积极推进“幸福校园”建设,让学生在校园能“吃、住、学、乐”。同时,贵州还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依托学校建起了不少乡村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2016年,贵州省将在原有2600个留守儿童之家基础上,再增加1000个,逐步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