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出超越自己 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林崇德
发布时间:2021-08-05 16:00
事迹说明
林崇德倾心教书育人、“顶天立地”研究、精诚服务社会,是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和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林崇德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首届心理本科专业毕业生。1965年毕业后,先是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了13年,后回母校攻读研究生并留校,成为一名高校教师。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林崇德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他是高尚师德的践行者,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师德模范教师”和“北京市人民教师”等称号,2021年被教育部聘为全国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总顾问。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19岁前,林崇德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现代的詹天佑,为国家建设更多的伟大工程。然而,高三时受到班主任老师孙钟道的影响,他开始认真思考詹天佑这样的桥梁隧道工程师与孙钟道老师那样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价值。在林崇德刚度过19岁生日的时候,他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决心要成为像孙老师那样的老师。
在当年升学考试的23个志愿上,林崇德全部填写了“师范”,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第一志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从此拉开了他教育生涯的序幕。五年大学生活受北京师范大学师范教育的氛围所熏陶,他越来越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大学毕业后,林崇德积极投身基础教育,先后在北京两所基础薄弱校工作,担任授课老师、班主任、教务管理干部。13年基础教育一线的摔打,在他心里种下了深厚的情感,深深地爱上了基础教育事业。
林崇德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从对一个个品行不良学生的教育开始的。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薄弱校里,品行有问题的学生多,林崇德自己教的班里进过公安局的学生就有12位,聚众打架、破坏纪律、小偷小摸的行为经常发生。对这些学生,他没有厌恶更没有放弃,他说:“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放弃了一时就等于放弃了他一生。”
林崇德爱护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来自人际关系的、学习的、家庭的困难,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凡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林崇德特别重视班干部队伍和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树立端正的价值观。就这样,林崇德用正风、正气改变了这些品行不良的学生,直至毕业,班级里也没有一个学生掉队。
为了更好地教育这些孩子,他有意识地积累他们的心理档案和成长经历,记录他们何时开始品行不良,何时开始进公安局。他认真地分析这些学生品行不良的根本原因与环境因素,不断思考教师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能够使他们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他深深体会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人之师,就得保护和爱护学生。
1976年夏天,唐山大地震爆发,北京受到波及,一些房屋倒塌。林崇德和妻子把上幼儿园的儿子寄托在亲戚家照顾,然后就分别投入到各自学校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在三道街学校抗震救灾中,林崇德不顾个人安危,及时摸清师生家庭情况,积极组织师生搭建抗震棚,让学生全部进抗震棚,防止因余震出现安全问题;积极抢修学校或师生家倒塌或损坏的房屋;同时做好灾后的瘟疫流行性传染问题和安全保卫工作。正是由于林崇德与其他老师齐心协力,及时抗震救灾,三道街学校师生才没有出现伤亡情况。1977年,全国教育工作刚走向正轨,林崇德就获评北京市朝阳区首届优秀教师称号。
就这样,在基础教育战线工作的十多年里,林崇德用爱心细细琢磨各类学生的特点,针对家庭困难学生、自卑懦弱学生、顽皮淘气学生、品行不良学生等类型都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育和引导方法。学生们在他的耐心教导下都走上了正轨,其中一位后来担任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的总指挥。他和这些孩子们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师生感情,2003年2月,在将近40年后,林崇德第一次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有28位学生专程来看望他。
严在当严处 爱在细微中
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期间,林崇德培养了88名优秀的博士生,他把在中学任教时形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运用到教学和科研中,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创造性的研究型人才目标,创立了我国心理学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是林崇德培养研究生的育人观。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林崇德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博士生招生方面,林崇德提出“五不招”原则:第一、有才无德者不招;第二、考前没有任何成果的人暂时不招;第三、没有创造性思维的不招;第四、没有拼搏精神的不招;第五、没有成就动机的不招。
林崇德一方面非常重视生源质量,但另一方面他也认为导师不能过多挑剔学生,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还是导师的指导。
林崇德高度重视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对研究生一遍又一遍指导。林崇德给一名学生的论文提了21次意见,这名学生认真地修改了21遍。后来这名学生对林崇德说:“老师,我是你最笨的学生。”林崇德却跟他说:“你是我最刻苦的学生。”在林崇德的严格要求下,这名学生不仅把毕业论文整理成一篇篇论文发表在高质量的杂志上,而且还出版了一本相关的专著,成为相关学术领域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青年才俊。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科研工作要求严格,但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他则细心呵护,用慈爱滋润学生成才。
在林崇德独立担任硕士生导师时,招收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看上去很年轻,林崇德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有一次,林崇德让他去买东西,买完东西之后找回5毛钱,他回来像跟自己父母说话一样,对林崇德说:“林老师,我把找回来的钱买冰棍吃了。”林崇德听了特别高兴,为什么呢?林崇德感觉到这个学生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当自己的长辈,把他自己看成是老师的孩子。在林崇德的悉心指导下,这名学生后来成长为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
他对学生的关心,渗透在他们的思想、学业、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最好的条件。他不但在学生求学期间给予关心,即使毕业以后仍然全面关心他们的科研事业、个人生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都给予无私的支持。
林崇德这样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和仁爱之心,成就了学生们的杰出表现,也延续传承了他的精神和情怀。他先后送出16位博士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或当访问学者,15位按时回国。当有记者采访这些学生的时候,多位学生深情地说:“不回来就对不起林老师的言传身教。”
培养出超越自己 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是他的教育理念。截至2020年,他培养出了88名博士,为中国教育和心理学界培养了一批具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专家。这些毕业生普遍有四个突出特点:
第一是有道,即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些学生对国家有高度的认同,有坚定的爱国情怀,2017年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党委表彰的教师“十佳中共党员”和“优秀党员”中,有两位老师都是林崇德先生培养的。第二是业务过硬。他们中已有62位晋升为教授,50位成长为博士生导师,6名成为教育部特聘教授,在全国各高校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中有半数以上是他的学生。第三是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他们中很多人既是学者,又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在学术领域中组建科研团队,培养青年优秀拔尖人才,搭建科研梯队。第四是业绩突出。他们中不仅有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与模范人物,而且还有多位在其他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创新人才。
林崇德坚持主张学术带头人要甘为人梯,培养一代又一代学术研究梯队,为学科研究延续提供人才队伍。老教师需要激发年轻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创设有利于年轻学者出精品、出效益,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开创人才辈出,一代要比一代强的局面。
从1988年起,林崇德先后推荐两位不到30岁的青年学者担任发展心理研究所的副所长。1999年,林崇德58岁时,坚决辞去了刚刚获批的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主任职务,而力荐优秀的、年轻学者担任主任。当时,在有100多位大学校长参加的经验交流大会上,作为首批15个基地的主任有10个上台发言,林崇德上台介绍的经验非常简单,先说了一段话,然后总结道:“基地拿到之日,就是我退居二线之时”。
“林老师,你好想得开啊!基地刚拿到,就退居二线,名和利都不要了?”当时与林崇德非常熟悉的两位大学副校长对他说。
林崇德坚持自己年龄大了就要交班,尤其是交给合适的接班人,包括交给自己的学生,早交比晚交强,因为早交班可以看一看、带一带、帮一帮,这样才有利于梯队的建设,有利于梯队的成熟,形成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要比一浪强”的局面,否则,有了接班人却把着位子不下来,决不是廉政的学术带头人。
林崇德在学术建设梯队中甘当人梯,付出了大量心血,为中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学术梯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第4期《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登了南京大学两位教授写的一篇文章,通过CSSCI有关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心理学论著被引用6次以上的为92种,第二名是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第五名是林崇德的博士生、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张文新教授的专著《儿童社会性发展》。
该文章评论:“国内发展心理学的重地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张文新教授作为林崇德教授的弟子,侧重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在发展心理学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发展心理学研究学术梯队建设的延续性。”
廉洁从教 身正为范
林崇德始终坚持廉洁从教,用自身行为为学生树立典范。每次接受媒体采访,采访者都要打开林崇德满满的书柜,因为里边有近百个聘书和奖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林崇德先后接到来自高校的聘书: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学术委员、学术顾问等等。到本世纪初,他已收到32所学校的聘书,绝大多数与指导研究生有关,从省市的师范大学到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从一般大学到著名大学皆有,其中双一流大学有近十所。
对于一些大学给予的30-60万元的“兼职教授”或“双聘教授”费用,林崇德都婉言拒收。林崇德曾在北京某高校“双聘教授”聘任仪式上说,“双聘教授”聘书我可以要,但你们给我的“双聘教授”的工资,我不能收。
在廉洁从教方面,林崇德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从不收研究生任何礼物,有人曾经给他寄来一点土特产,他都是折成钱加以寄还。从90年代中期开始,林崇德当了十几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但从不收受任何单位的礼物。
林崇德经常说导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认为,老师的行为决定着老师的威信,决定着学生是否会长期的和你保持密切联系,决定着你能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和向上向善的力量。他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同时,又对学生保持足够的尊重,给予每个学生必要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重视他们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品质的发展。
林崇德就是这样一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书育人者,他始终将当一名好教师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将拥有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学生,作为自己的人生幸福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