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面对“表白”家长该咋处理?班主任:把孩子当孩子看
发布时间:2019-09-20 11:09
妈妈很淡定,爸爸却心碎了一地,这张“我喜欢你”的小纸条,让我们窥见了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昨天,钱报记者请教了多名教育大咖、心理专家与资深班主任。关于父母对待“表白”小纸条截然不同的反应,甚至略带夸张的情绪,在他们看来,都是因为在用成人眼光看待孩子心理。
妈妈更多包容分享
爸爸占有保护欲强
爸爸们的反应较大是有原因的。
杭州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研究员罗芳,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分析:“笼统来说,男性代表阳刚,占有欲的特点略强,而女性往往更有包容分享的意味,爸爸的反应比妈妈更大,有性别因素在其中。不过,这几位家长的反应也算种现象,但不能绝对化解释。”
杭州市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韩似萍认为,爸爸们“严防死守”的态度,既是出于父亲的心理,也是基于男性性别的特点。“作为男性,他们在心理上自然会有一种保护女性的意识,而爸爸作为家里的男子汉,尤其担心女儿受伤害,所以对女儿的保护欲也特别强。”
而对于两位父亲的紧张反应,韩老师表示:纯属“瞎操心”!
“‘喜欢’的意义很丰富,小孩的‘喜欢’是一种泛指,而大人总会以成人行为模式联想到谈恋爱。但孩子才只有三年级,父母紧张完全是多想,如果女儿大三了,这个反应倒是说得通。三年级小朋友表达‘我喜欢你’,就是单纯被吸引,家长会紧张,说明他们没把孩子当孩子看。”
韩老师说:“这会让孩子也开始紧张,觉得喜欢是一件错误的事,甚至在以后与异性的交往中,他们有可能会无所适从。”
小时候爸爸操心
长大了妈妈发愁
资深班主任们对“表白”小纸条则早已司空见惯了。几位班主任都向钱报记者表示,没到必要时,不会把此事告诉家长,以免他们焦虑过头。
沈莉是杭师附小的二年级班主任,有30年教龄,之前主要带高段年级,遇到过不少类似情况,包括近几年带的低年级也有小朋友传“表白”纸条。
她发现,不管是男孩女孩,孩子小时候遇到“表白”与“被表白”,着急的主要是父亲。长大后进入中学碰上类似情况,紧张的就是母亲了。
“大人总会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爸爸也都是从年少走过来的,又把孩子当做不成熟的个体,容易把事情考虑得严重化。等孩子大了,在爸爸眼里已经长大成熟了,而妈妈就开始担心安全、责任。”
采荷中学的陈青老师当了20多年班主任,她说,“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对异性产生好感,突出到影响学习生活的还比较少,都属于个例。关键是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认识优秀的人。”
她希望家校沟通中,父亲多参与孩子的成长。现在普遍是孩子母亲会和班主任接触较多,一般都是妈妈发现问题,连忙来沟通,打听孩子是不是有早恋的苗头。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别用吃亏与否衡量
值得一提的是,对待“表白”纸条,不仅父亲和母亲反应不同,而且男孩家长和女孩家长的态度也大相径庭。
相对于女孩家长的“严防死守”,评论区里男孩家长的态度却是“喜闻乐见”。
韩似萍分析了家长不同态度的原因,“由于生理因素,异性交往中如果出现差错,的确女孩受到的伤害会更大,所以大人特别关注对女儿的保护。潜意识里,不少家长还是认为男孩在异性交往中,哪怕出了差错也不会吃亏,所以家长会觉得压力不大。”
不论有儿还是有女,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家长都应该同等重视,而不是用吃亏与否来衡量。韩似萍认为,即便家里是男孩,到了性别差异觉醒的时期,父母也一样有责任进行良好的疏导,告诉他们性别差异,教孩子尊重异性,给予保护性指导。
她说:“负责任的家长面对性懵懂的孩子,会重视起来,给予孩子积极健康的引导方式,这其实也是一种性道德教育,教会孩子责任、尊重与保护,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品格的人。”
班主任们淡化处理
减弱孩子的情感张力
专家和班主任认为,虽然“喜欢”的含义有很多,但被人喜欢总归是一件幸福的事,家长没必要如临大敌。
小学班主任沈莉会发掘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双方进步。“一般看到小纸条,我会私下和学生沟通,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对方,孩子就会跟我说一堆优点。不要压抑孩子的情感,要以坦然的态度去面对,最好是能逐渐淡化。”
记者发现,几位专家和班主任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淡化,把喜欢这一情感正常化,减弱孩子的情感张力,他们的心思就不会卷在旋涡中,逐渐也会坦然。
即便是初中生在青春期遇到情感问题,罗芳建议家长,可以在闲暇时有意无意流露自己的态度,表明自己不会训斥孩子,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初中班主任陈青也提到,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在于度的把握,父母这一时期的角色任务也有所调整,“父亲更应该参与孩子的青春期。对男孩来说,父亲作为榜样,可以培养孩子的阳刚之气,而父亲对青春期少女要给予更多关爱,这可以让女孩内心更强大。男孩的母亲要适当示弱,不要事无巨细为儿子大包大揽;女孩的母亲要多倾听,教她自尊自爱,保护自己,更多的是要鼓励孩子成为优秀的人。”(记者 沈蒙和 通讯员 戴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