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促进教育公平综述: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6-21 11:49 点击量:348 大
中
小
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促进教育公平综述①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最根本的教育民生为起点,在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机会公平、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多渠道、多角度施策,努力抬高教育公平的基础。从今天开始,本报陆续刊登一组综述报道,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反映近年来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举措和成就,敬请关注。
2016年高考刚结束,全国不少地方教育局的资助管理中心就开始各就各位,接待学生和家长前来咨询办理助学贷款等有关事宜。
若不是去年8月申请到1.6万元助学贷款,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大嘴村村民张元戊的两个女儿或许就要因贫失学了。对此,张元戊激动地说:“感谢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我的两个女儿才能有机会上大学,不然我们家真的没有办法。”
党的十八大召开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与张元戊家一样直接受惠于国家资助政策的经济困难家庭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期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普通高中、高等教育等各教育阶段学生(幼儿)达4.1亿人次(不包括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营养膳食补助项目),年均资助8201.26万人次,较2009年增长25.8%。
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各学段全覆盖
“我国学生资助政策的价值取向,资助组织机构建设的职能特征,充分彰显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越性。”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副理事长曲绍卫认为,过去5年,我国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和资助管理体系两个具有中国特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方面进展迅速。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6年前,教育规划纲要就“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作出全面部署,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纳入重大教育改革发展项目,并提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
对此,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丁小浩认为,截至目前,教育规划纲要“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工作部署已基本完成——建立了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资助制度,填补了这两个学段的资助政策“空白”,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资助政策体系不仅实现了教育阶段的全覆盖,而且涵盖公办和民办学校,实现了对不同性质学校的全覆盖。
截至2013年底,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建立了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同时,义务教育阶段的资助政策也由此前的“两免一补”变为“三免两补”,即在实行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免除住宿费、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学校提供营养膳食补助的政策。
曲绍卫认为,党的十八大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不仅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和校五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而且形成了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级学校的纵向管理机构,“为顺利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奠定了组织机构体系的有力保障”。
多元资助为学生提供精准的贴身服务
据2015年底教育部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已形成了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为补充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形成了普惠性资助、助困性资助、奖励性资助和补偿性资助有机结合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
“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体,学校和社会为补充的资助经费来源格局,确保了学生资助资金相对充足、发放及时到位,并保证我国学生资助经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长。”曲绍卫说,在提供精准服务措施上,我国一方面建立了政策宣传、精准资助、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等机制,另一方面中央、省、市、县形成了由行政、审计、纪检、社会等四大主要监督渠道构成的监督检查机制。
目前,资助政策在目标群体中的知晓度达到90%。与此同时,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信息系统、银行资助卡、支付宝、集中发放、教育券等信息技术、金融技术以及财政手段的引入,切实提高了学生资助工作效率与质量,也为加强资金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体现了公平性。”丁小浩解释说。在确定资助比例方面,国家资助政策特别注重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特困群体和特殊专业倾斜;在资源分配方面,充分考虑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力状况等因素,合理制定财政资金分担比例。
东中部和西部学生资助水平差异在缩小
“学生资助政策确保了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区域性学生资助的差别和距离正在降低,受助人生均费用标准在提高,学生资助政策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曲绍卫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生资助水平进一步提高、资助力度在进一步加大,资助政策的覆盖面在逐年扩大,资助金额、资助人数都在逐年增加。
数据显示,在经费投入方面,财政资金3年增长44%,占资助金额比例近70%。在2014年资助总额中,财政资金共989.43亿元,占比69.62%,比2011年增加300多亿元,增长44%。在资助金额方面,3年增长45%,其中幼儿资助金额增幅最高。2014年,全国资助学前教育(幼儿)、义务教育、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累计资助金额1421.28亿元,3年增加440多亿元,增长45%。和2011年相比,学前教育幼儿资助金额52.77亿元,比建立幼儿资助制度之前增加1.2倍,增幅在各级教育中最高。在资助政策覆盖面上,资助人次3年增幅超过8%,三分之二的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2014年,全国资助学前教育幼儿和义务教育学校、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学生8543.78万人次(不含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营养改善计划资助),比2011年增加670万人次,增长8.5%。
对过去5年国家资助政策取得的明显成效,曲绍卫用“两增两减”进行概括——从全国学生资助成效来看,经费增长和学生资助人数总量增长最为明显:全国学生资助经费总量保持持续增长,自2010年以来,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普通高中、高等教育等,年均总量增长率约为12.6%。从缩小学生差异性方面来看,党的十八大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学生资助的水平差异呈现减小趋势;各类学校学生资助的差异性正在缩小,主要体现在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短板”得以补充,不同学段学生资助的个性化需求也正不断受到重视,一些细节问题将有望在改革的“下半场”得到破解。(中国教育报记者 柯进)
《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2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