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为一大事来 刘彭芝:教育工作者的爱 是长久的诺言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09 14:20 点击量:501 大
中
小
新华网北京5月9日电(记者 商亮 王琦)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大学研究员、博导;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提起刘彭芝,人们能立刻可以罗列出她一长串的荣誉“光环”,而她更是一位怀有满腔热忱带着人大附中走进全国顶级中学行列的普通而不平凡的校长。时光雕刻,她“光辉”不减。在荣获“宋庆龄樟树奖”等奖项后,被外界认为是“坚持改革创新,探索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之路”的刘彭芝仍然在不辍探寻。
“事业不允许我停下脚步,为了使命我将继续向前。”从1997年担任人大附中校长开始,20年刘彭芝不改“初心”。“我早已化为无数个细胞,撒在人大附中的土地上”,当这位睿智、谦逊的七旬老人平和而坚定地吐露这样的话语,娓娓道出她和学校的故事,身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的她,对人大附中、对教育的深情,温暖和鼓舞着在场每个人的心。
不断“寻找”的校长 刘彭芝:“大刀破斧”让学校不断“超越”
刘彭芝是一位怎样的校长?是学校的“形象代言人”,还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忙人?都不是。“把教育当成事业而不是职业”;“一个永远不会停下的人”……在采访中我们遇到了多位在一线工作的教师,他们一人一句描述着他们眼中的“刘校长”,在她身上“求真务实”、“创新求索”等标签不断被点亮。刘彭芝校长在不停地寻找,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创新,她形容自己的状态是“云里雾里寻找足迹”,不断寻找探索未来教育的路径。
当我们问到如何保持她不辍耕耘的旺盛精力,刘彭芝笑答“我的激情来自于对教育的理想与梦想”。她用自己的爱和力量,不断在带领自己的团队完善和“超越”。人大附中有了“附属中学分校”;人大附中有了“西山学校”;人大附中有了“本部”;有了“国际部”、甚至“海外校区”……她带领人大附中一路走来,带着学校不断壮大、成长。从“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校”、“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全国劳技教育先进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还获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个个荣誉在家长的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人大附中是一所“好学校”;与此同时,人大附中也在通过自己的辐射带动身边的学校成为“好学校”。
为了学生们,刘彭芝在人大附中率先建起“虚拟科学实验室”,人大附中有“天文穹顶”、“游泳馆”……在刘校长眼中,在硬件、软件上的投入只是“数字”,比起它们能带给人大附中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助推力”,显然是后者更重要。
“宠爱”的“领跑者” 刘彭芝:教学生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虽然拥有长串光环,但在学生面前,刘彭芝却不是刻板的“权威”模样。学生们甚至把她的话整理成了《刘彭芝爆笑经典语录》,而且在网上人气十足。有一次上操,大风降温寒冷异常,又赶上流感多发的季节,刘彭芝走到操场上看到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准备做操。就有了如下一段被同学们称为“霸气外露”的对话:
“同学们,你们冷吗?”
“冷!”
“还想上操吗?”
“不想!”
“散!”
事后,被学生问到“为什么”,刘彭芝说,我不能因为我感觉特别冷,就解散。也许孩子们不怕冷呢?我问同学们冷不冷啊,他们说冷。我说还想上操吗?他们说不想上。我说散,他们哇的一拍手就散了。这是对孩子们的尊重啊!
刘彭芝深爱孩子们,她曾寄语学生们:希望他们做“坚强的人”、告诉他们面对物质诱惑“不能熄灭灵魂的灯”。她教他们一个“魔术”,这个魔术能让梦想成真、移山倒海,这个魔术就是“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她给予的“爱”是宠爱,她允许孩子们使用学校的资源,因为“他们有共享的权利”,因为她相信“学生也会爱护”。这种“宠爱”是建立在对自己学生的信任、同样也是来源于对“人大附中”整个教育团队和氛围的信任。
在人大附中,团队精神是老师们公认的宝贵财富,一个年级的老师在一起备课,彼此间毫无藩篱,老师们在互相交流中相互促进。有老师感叹,刚来到人大附中有一个“错觉”,觉得这里很“宽松”,因为不查教案、不需坐班。但一投入工作,这种错觉立刻烟消云散:“老师们的努力已形成氛围,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不用规章制度管理形成的团队精神让大家都在自觉努力”。
在刘彭芝的理念里,“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跑者”,在她带领人大附中行进的路线中,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分数、金钱、名望,她觉得要教会学生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受人尊敬”,因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必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一个成功的人并不一定受人尊敬。”
在这种从“领跑者”、“领跑团队”身上延续下的理念和责任心已经成为学校的传统,在这种追求卓越的氛围中,老师在不断带动和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培养注重全面发展,因为“学生想学什么都有平台”。
“就像‘ 武侠 ’二字所寓意,‘侠’比‘武 ’更重要,一个有高强武功的人,不一定是侠客,一个人只要有侠义之心,那他没有武功也是侠客。”刘彭芝曾经用这个例子来描述“成功”和“受尊重”的区别,当人大附中的学生们离开母校,将校训中的“崇德”二字,带进高等学府,生活了三年或者六年的学校给予他们的真善美,将成为他们精神的引领,让他们能够成为一个真正“高贵”的人……
“人大附中绝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大附中要培养有爱国情怀、英雄情怀、悲悯情怀的人。人大附中要培养有血性、有灵性、有理性、有诗性的人。人大附中要培养有本事、有担当的人。从人附中走出来的人,要堂堂正正,浩浩荡荡。”这是刘彭芝在2015年学校的开学典礼上的发言。这也是一直以来人大附中培养人的目标。
教育工作者的爱 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刘彭芝:人生为一大事来
古人说“著书立说”,如今不乏有将之作为“人生理想”的作者,有些的确精彩,也不乏“浅尝辄止”。刘彭芝也“发声”,只是,她的书乃是用“心”铸就。
2004年,刘彭芝的《人生为一大事来》出版,书中她分享了这样的观点“世界是我们的教科书”、要“给学生自由放飞的天空”、校长是个“领跑”的人、名师是名校的“中坚”;在现实中,她表示,学校要培养孩子成为有用之才,校长首先要有好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人才观。刘彭芝描述了自己“最深的感悟”:“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
“人生为一大事来”,何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本来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
“人生为一大事来”,当刘彭芝校长选择陶行知先生这句话作为书籍的标题之时,那一刻早已为自己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抉择。“教育工作者的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她在书中如此写道,历经十余年仍在躬耕,这诺言也被她这样一位“领跑者”传递给了共同前进的校领导班子。
刘彭芝爱学校,所以她大刀阔斧,对学校硬件软件进行升级换代,短短几年,学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毕业生常感叹“再回到学校,真有点儿不认识了。”;刘彭芝爱孩子,所以她“领跑”的学校,“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刘彭芝爱教育,作为一位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她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所以她求真务实,踏踏实实干教育,真抓实干搞改革。
人大附中是一所学校,但所做的很多事,已经超越了学校的范畴。作为校园足球代表校,人大附中是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足球分会主席和秘书长单位,刘彭芝校长担任主席。三高俱乐部也被挂牌为北京市校园足球训练基地、和足球教练员培训基地;在中学里,男生舞蹈队罕见了,但人大附中男生舞蹈队的成立打破了北京中学圈里长久以来的禁区。而不出家门,轻点鼠标实现的“八校跨校选课”,让学生除了能聆听名师以及高校教授的授课外,所修学分还能校际互认……
“人大附中的孩子有那么多这样那样的课外活动,他们不累吗?”、“不是说减负吗?为什么还会有学生在学校待到很晚?”是啊,“减负”——减轻负担,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减轻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但不是不要教学质量。
在人大附中,学校给予学生的不是“负担”、而是“富有”——因为学生需要,学校的选修课会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艺术领域等150多门;因为学生需要,学校设有18门外教学科英语课和法、德、日、韩、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芬兰语10种第二外语课……
当“学习”成为了一件“快乐”的事儿、面对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幸福,又有哪一个学生会轻易舍弃,又怎么能不让教导他们的老师也全情投入。
后记:用心洒下爱的种子 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爱”的理念在刘彭芝心中,也在学校扎根,在学生们的心中扎根,当她的学生受邀在荣县高山片区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为当地200多名教师做了题为“爱的初体验”的报告,她把人大附中“爱与尊重”的理念带到了高山镇,将爱的阳光撒进留守儿童的心灵。刘彭芝觉得“非常感动”,“有一种收获的满足和幸福”。因为“教育真是一件播种的事业,你洒下爱的种子,它们会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每个教育工作者心中都有一个“教育理想”,一年、两年、三四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四十年,对已从教半个多世纪的刘彭芝来说,多年来她从未放弃努力,始终扎根在教育第一线,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节假日,从未停歇。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梦想,她不停地在思考中寻找,在寻找中变通,在变通中突破,在突破中决策。刘彭芝说,“现在是为了创造未来的教育”,“我希望让更多孩子的潜力得到发现和培养”,“让更多的教师成为教育家型的老师”、“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每个学生和老师都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的舞台,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校长成为最优秀的校长,让更多的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