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5:58:25
当前位置:主页频道 > 教育频道 > 访谈

中国日报网记者新疆采访手记:无言的交流
文章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17 15:49    点击量:557    

中国日报网记者新疆采访手记:无言的交流


  喀什老城街景。中国日报网记者 刘静 摄

  对很多记者而言,去新疆采访是一次奇妙的经历。而我又从未去过新疆,对此行更是充满了期待。出发前我对新疆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样来自书籍和影视作品,内容不外乎是广袤的戈壁,挺拔的胡杨,飘香的瓜果和美丽的维族姑娘。

  33然而或许是因为我外语专业的出身,对语言和交流有一种本能的敏感性,在新疆采访的十几天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语言。

  广阔的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55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锡伯、满、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尔、塔塔尔等13个。截至2014年末,少数民族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63%。正因为如此,新疆各地所到之处无不体现着浓浓的民族氛围,从商店的招牌到机场、车站的通知,都是中文和少数民族语言对照出现,街头巷尾人们的交谈也多是少数民族语言。在少数民族更加集中的南疆地区更是如此。

  尽管现在新疆在大力推动双语教育,对于很多年纪稍大的少数民族群众来说,用汉语交流还是很困难。因此,随团的翻译人员就成了香饽饽。每到一处,翻译老师们被记者们拉过来拉过去, 往往这边还没说完,那边又开始“求救”。连团里维吾尔族的本地记者都做起了临时翻译,忙得团团转,有时甚至顾不上自己的采访任务。

  翻译太少,记者太多,青黄不接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时遇到一个采访对象发现对方不懂汉语,或者问到一半突然对方听不懂问题的时候,急忙抬头四顾,发现翻译老师都在忙碌着,只能和采访对象大眼瞪小眼地干等着, 场面尴尬。

  行程的倒数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喀什。历史悠久的喀什老城车水马龙,人潮拥挤,宽窄不一的巷子穿插其中,犹如一个巨大的迷宫,让人眼花缭乱。记者们边走边拍边采访,不知不觉队伍就散了。走到一处安静的小巷时我突然从沉醉中醒来,发现早已经脱离的大队伍,周围只剩下另一位记者。

  正要加快脚步赶上大家的时候,在路边的台子上发现一个维吾尔族小男孩, 大约八九岁, 身着校服,系着红领巾,显然是刚放学回来。我用汉语和他打了个招呼,小家伙大方地回应了,眼神清澈, 笑容腼腆。我又用简单的汉语问了他几个问题,他都一一回答。

  “你的家在哪儿?” 我问道,小男孩用手指了指我的背后。转过身来,才发现一位慈祥的老妇人正端着两杯茶站在身后。

  老妇人把茶递过来,笑着示意我们去院里看看。本来觉得可能是个采访的时机,后来发现老妇人不太会说汉语,只能靠比划, 而她的小孙子此时也躲到一边玩了起来。那就干脆不采了,停下来喝杯茶也不错,我对自己说。

  虽然喝不出是什么品种,这杯茶有一种淡淡的香味。老人安静地站在一边看着我们,目光充满了温暖慈爱,仿佛我们成了认识多年的邻居。整个过程没有人说话,我们的交流全靠眼神和微笑。门外不时有有人经过,但院内又是如此安静美好,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老城的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 令人恍惚。

  放下茶杯,清新的茶香还在腹中回荡。我不由得竖起大拇指,用仅会的一句维语“亚克西”表示夸奖和感谢之情。老人依旧回以甜甜的微笑。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走出院子发现正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老城的各个角落,感慨不禁涌上心头。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形式是什么呢? 我们和老妇人以及小男孩之间,存在着民族、语言、地域等等多少障碍,但这一刻,我们的心又是如此的贴近。我们的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 风俗、语言都各不相同, 但只要有一颗善良、包容的心,一杯茶,一个微笑, 对于交流已经足够。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