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04:32:04

安徽扶贫干部网上筹款 为村民重修“赶集桥”
发布时间:2019-09-06 21:13

  在巢湖市夏阁镇元通村当书记的这一年,扶贫干部程进跟一座石板桥“死磕”上了。

  这是一座横跨在村里泄洪渠上的石板桥,一分两节,长十来米,只能容一人通过。这是这个省级贫困村通往邻村集市和学校的最快路径。因为十来年前的一场山洪,这里只剩下几个零落的桥墩。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乡打工。元通村越来越像一座孤岛。走出去的人,即便只是在建筑工地搬砖,收入也比留在村里种地高。但对留守的人来说,这座小小的断桥就是他们与外部世界最重要的联系之一。

  “大山的村民很淳朴,从不知道抱怨,只知道克服。面对损毁的桥,他们能走则走,不能走就爬。然而,作为选派到村里的扶贫干部。我却看着心里难受,更感觉自己的不称职……”

  2019年7月15日,程进在互联网上发起一个名叫“贫困村里的赶集桥”的募捐项目,打算趁着即将到来的“99公益日”筹一笔善款,把这座小桥修起来。

  “修一修那座桥”

  刚来村里时,程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个拍立得相机挨家挨户走访,每到一家就给这家人拍一张照片,并在照片后面写上他们的名字。问有什么困难,大家都会说:“修一修那座桥!”

  没人能精确说出这两座小桥是什么时候建成的。村里的干部依稀记得,那时候“还在学大寨”,大约在2012年前后,这条跨在泄洪渠上的山路被洪水淹没,架在上面的桥被冲毁,只剩桥墩。从此,村民赶集、孩子上学,只能跨残桥而过,跨不过去的老人们想要去赶集,只能爬过去。

  从元通村的田垄间向远处眺望,一小块一小块田地被群山怀抱,一派静谧的田园风光。但美丽之下,掩饰不住贫困。作为一个省级贫困村,元通村几年前还是一片没有公路,没有路灯的“孤岛”。

  这里的乡村号称“三百六十洼,洼洼有人家”。村民耕地分布零散,住所也分散在不同的洼子里。村委会正好在村子中间,从村部去任何一个大队,都要花上半天。“村里面大部分村民其实比城里人更爱面子。想要快速融入村子,得知道他家在哪儿,叫得上人家的名字,是哪个村民组的。

  万余亩山林的边角零星分布着耕地,村民们依靠着几亩薄田、村里分红以及国家给予的各项补贴勉强度日。能走的年轻人都走了,两千多人的村子,长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年收入不足万元。

  村里没有公共交通,临近的公交站在邻村,早晚各一班班车,走路过去要半个多小时;村里也没集市,最近的集市在尉桥村,离村里十几里,村民买生活用品或卖农副特产都得去那里。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通常靠“小电驴”出行,家庭条件不好的,则要走一条小道--穿过田垄和泄洪渠,来到一座小小的“桥”面前。说是桥,其实只剩桥墩。前半截,年轻人一步跨一墩;后半截则潦草地盖着两块水泥板。

  就是这样一座残破的小桥,可以为元通村的村民节省一半多的出村路程。脚力好的村民,绕行大路去集市一般要两到三个小时,但抄这条近道只要不到一个小时。

  “十个人有一个关注就行”

  靠村民自筹建桥并不现实。这两段小桥长度不过十几步,但位置正好在泄洪渠上,村民们想把两边的沟渠垫高一些,减少洪水对桥面的冲击。整个项目大概要花费10万元,这对于每户农业收成不过3000元的村子来讲,也算是是个天文数字。

  在村里,大部分项目要靠拨款,但拨款毕竟有限,而村民们也很难想到其他办法来筹款,“比如说这个桥,大部分村民们想法是,看什么时候能从什么项目里挪点资金把桥修一下,或者什么时候等上面有什么整治类的项目,把这个桥拉到进去一起搞。”

  但是,程进不想等。合肥市红十字基金会的张妍主任提醒程进,“99公益日”快到了,建议他把修桥这个想法发到网上去,寻求更多帮助。程进赶紧揣起相机,跑到桥边拍照片。

  7月15日,程进正式向腾讯公益平台提交了项目计划,半个多月已经募捐到了五千多元。“这还没到99公益日正式开始那天,到了那天还会有配捐。”程进介绍道,开头炮打得好,让他对筹钱建桥充满信心。

  在项目详情页里,程进细细讲述这座小桥对村民的意义。他把这座桥称为村民的“赶集桥”、孩子的“求学路”。

  借助腾讯公益平台的“子母计划”,这个“赶集桥”筹款项目以子计划的形式,挂靠在安徽省红十字基金会的“皖红扶贫行动”母项目下。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像程进这样的驻村扶贫干部,得以更方便地在互联网公益平台上公开募集善款。

  这也不是程进第一次线上求助了。今年大年初二,村子里一个大学生的家长找到他,孩子突发白血病。程进就帮他们在网上募捐了10万元,又找合肥交通广播报道,为孩子筹集了4万块。“前前后后大概筹集了20万,今年这个孩子移植手术成功了。”程进说。

  这让他扎扎实实地感受到了成就感。如果说以前的工作更像是一颗螺丝钉,那么驻村之后,做的每一件工作都掷地有声,能看到更为直接的成果。作为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他很清楚,什么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

  赶集桥项目上线后,程进马上发在朋友圈里,还动员朋友们转发。虽然有时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天天在朋友圈里搞这些东西”,但让项目出现在网友们的视线里,是募捐的第一步。

  作为一名“85后”,程进深知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今社会,社交公益远比单纯集资更有力量。如果说单纯的集资式的公益是一趟直达车,可以将需要帮忙的人运送到目的地,那么社交公益则如同繁忙的交通枢纽,人与人在此交汇,每一个公益项目都搭载着不同的目标与信念,在社交网络上纵横穿梭,辐射出一张巨大的“交通网”。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月,腾讯公益平台累计筹款超过50亿元,帮助超过5万个项目筹集资金,其中,超过90%的募捐项目属于扶贫公益。在这庞大的资金数据背后,则是更为深远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随手参与公益,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常态。依靠亿万网友的社交传播,不仅是聚沙成塔的过程,也是公益走向透明、高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座桥,一个村庄被直接推到人们眼前,在人们拿起手机,捐献爱心的同时,看见的是另一种真实生活的存在,以及这种生活一点一滴改变的可能。

  “愿不愿意捐钱不重要,要让更多人看到。十个人有一个关注就行。”驻村之后,程进头一次认认真真地打量乡村,思考着怎样将孤岛一样的小村与世界联系起来。 “其实我做的这些事,都是先通过互联网传播,然后才通过线下的途径找政策。”

  培养“有网感”的干部

  村民们都知道,这个城里来的年轻书记整天忙着又拍又写,就是为了从网上募捐修建这座桥。但具体怎么做,他们也说不清,全听程进安排。在他们眼里,程进和村里干部很不一样。

  至于哪里不一样,程进认为,市区派来的扶贫干部普遍更有“网感”。他说,巢湖市今年有十六名选派扶贫干部,拉了个微信群互相交流。里面有个有一个合肥市政协派来的干部,带着所在的村子在网上卖龙虾和鸡鸭。

  程进也不落人后。去年,元通村扶贫产业园的黄桃第一次挂果,但果农们会种不会卖,程进就在自己的公号上打广告,帮果农们卖黄桃。从摘果、包装、推销、运输,程进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之中,像一个苛刻的产品经理,挑剔每一张宣传照片,沟通着销售和顾客反馈。

  在网络如此普及的今天,大部分的村干部其实都会上网,只是很少有人想到利用互联网去做项目。“他们没有这种网感,没有这种意识,要借助互联网干什么事情。”程进也很苦恼。

  程进说。他从城市来到乡村,深刻地目睹着、体会着,现代城市生活因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而深刻改变。但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乡村,长期与数字化时代绝缘,使得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就是让别人能看到真实的乡村,是什么样子。”

  很快,他就会结束在乡村扶贫的服务工作,回到原单位。程进最担心的,莫过于他走了以后,这些初具雏形的项目就没人管了。为以后计,程进考虑最多的,是“建个班子”。

  村里的干部们也意识到,利用互联网做项目的确方便且有效,“但真正让他们主动去搞,他们主动性不强。”程进说,基层的工作人员还没意识到,这种与外部连接的重要性,也没意识到互联网的力量有多强大。

  尽管如此,程进还是瞅准一切机会,给村干部们普及互联网的好处。在他看来,元通村的村民不仅需要修好一座赶集的小石桥,更需要主动走上互联网这座“信息之桥”。前者解决的是眼下的困难,而后者关系着村庄的明天。

  (采写:杨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