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的历史、传承和突破发展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樊锦诗 发布时间:2016-06-29 17:07 点击量:512 大
中
小
敦煌学,是1900年敦煌藏经洞及其文献发现之后诞生的一门学问,其研究对象开始于藏经洞文献,后逐步扩大,主要包括敦煌藏经洞文献和敦煌石窟艺术,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敦煌学起步较早,产生了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向达、姜亮夫、王重民等一批大师级的敦煌学学者,他们开拓了中国敦煌学的许多研究领域,为此后我国敦煌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敦煌藏经洞文献在发现后不久,就被西方探险家所攫取,流散于英、法、俄、日等十多个国家的数十家公私收藏机构,吸引了西方许多汉学、藏学、东方学等领域的学者竞相研究,特别是法国、英国、俄国和日本等国产生了一批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力的敦煌学学者和研究成果,使敦煌学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
敦煌研究院藏敦煌遗书“太和十一年写本《药师经》” 敦煌研究院供图
由于20世纪复杂的社会因素,我国的敦煌学研究发展比较缓慢,学者和成果较少,国际上一度流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说法。这种说法极大地刺痛了中国学者的民族自尊心,成为他们发愤图强的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以季羡林、常书鸿、段文杰等为代表的一批老学者的带动下,我国学者奋起直追,经过三十多年的辛勤努力,敦煌学在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现在国际学术界已经公认中国是敦煌学研究中心。
为保护、保存具有突出价值的文物,经过数十年努力,敦煌石窟文物的保护,由过去的看守型、抢救性保护,进入现在的科技保护、预防性保护,保护的科学水平不断提升,使石窟本体及其赋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成为国内文物保护领域的佼佼者,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目前我们已经可以成熟地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存贮、展示敦煌石窟数字图像信息,不仅可以永久保存文物信息,而且可以永续利用,方便学者细致研究,便于向观众展陈。如用数字电影展示敦煌艺术,使游客在敦煌石窟外能身临其境地体验敦煌艺术的魅力;在网上公布敦煌石窟数字图像,使全球观众可以方便地在线浏览,共享敦煌艺术。
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一批敦煌学研究机构,设立了一批敦煌学的博士、硕士学位点,造就了一支老中青结合、水平较高的敦煌学专业人才队伍,不仅保证了我国敦煌学研究事业后继有人,而且成为国际敦煌学未来的生力军。
我国学者在敦煌学的几乎所有领域,诸如语言文学、历史、考古、艺术、宗教、民族、民俗、科技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学科出产了数以万计的较高水平的研究论著,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好评。
敦煌学是一门“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学问,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敦煌石窟艺术和藏经洞文献两大方面,涉及宗教、艺术、历史、地理、经济、语言文学、民族、民俗等众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它属于交叉学科,其中也含有“绝学”“冷门”的领域。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不能满足于以往成就,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力求突破创新。
其一,数十年来的敦煌文献研究,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丰富和更新了许多关于古代社会历史的认识。但敦煌文献还远未开发完,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去探索。今后一方面需要继续从不同学科的微观层面挖掘资料及其内涵,另一方面需要从宏观层面整合诸多学科的力量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从多学科角度深入揭示敦煌文献资料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其二,要深入拓展对敦煌石窟(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和文化遗迹)在考古学、艺术史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反映了历代无名艺术家创造的奇迹,这些令无数观众感动的艺术却在以前的艺术史里很少提及。因此,敦煌和丝绸之路沿线考古、艺术史的研究,必将成为中国艺术史的突破口。
其三,要在以往历史学、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加强中国西部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亚、西亚及南亚印度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研究。古代于阗文、吐火罗文、粟特文、回鹘文、梵文、西夏文等民族文字研究都被称为“冷门”和“绝学”,但这些冷门和绝学学科往往可以为我们认识古代历史打开新的窗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突破点。
要促进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应该发挥优势,集中国内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的高端学者和那些能够解读古代少数民族文字的专家集中力量对丝绸之路与敦煌学难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对敦煌学与丝绸之路历史和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分别在历史学、语言学、艺术学等领域取得集成性成果,从而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丝绸之路文化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这也必将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重要的文化参考。(作者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