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要有收藏家的识见眼界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12 20:49 点击量:493 大
中
小
朱绍正(加拿大华人艺术家)
在温哥华我认识两位收藏家,一位是顾小坤,他是原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顾坤伯之子。他早年在香港设厂从商,上世纪六十年代收藏从大陆流失海外的书画、文房四宝,包括有北魏壁画,宋纸明墨,印石名砚,名人书画,林林总总,陈列家中,俨然一个私人博物馆。他属于有学养,真收藏!不让中华宝物积尘纳垢、残损殒消,识宝之人同时也陶冶自己性情,让灵魂升华净化。另一位则是热衷“捡漏”,到各古董行、拍卖会淘自己喜欢的物件,开开车,遛遛狗,饮老茶,唱小曲,玩古董,这般潇洒过日子,实羡煞旁人。他总结淘宝、收藏、生财的三个阶段:“开始是被人骗,接着是自己骗自己,最后是去骗人。”
收藏讲眼力、财力。刚入门,单凭个人心头好,到天光墟或古旧货巿场去碰运气,淘自己喜欢的物件,由于孤陋寡闻识见有限,一定会被赝品蒙过;后通过学习修养实践检验、熏陶积累,打开了眼界,能初步分辨出真伪,到古旧文物店去炼眼,时有捡漏机会,不禁沾沾自喜;后又经去博物馆辨认鉴赏文物真品,打开视野,常参加各类拍卖活动,加上日渐结交同行,交流心得,涉猎甚广而练了外功夫,能知造假伎俩,此时已有人请其作古玩“掌眼”。
有人说:古董收藏讲缘分,不是你的不到你家,强留不住。还有人说:鉴赏古董,好似留意观赏月色。马未都说过:“简单纯粹地想追寻物品的成因,追寻和捡漏的快乐无可比拟。”这是一种物化情结,也是人类本能行为之一,书香门第,官宦之家,都藏家珍。聚宝就要识宝,需要长期学习、实践,要多学多看,持之以恒。要练好自己的内功,收藏也如书画一样,讲求高雅的书卷味,需要文化素养的支持,包括学识、艺术、品德的修养,融会贯通才具“法眼”、“慧心”,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斩获。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倾尽家财收藏历代罕见之物,全数献给新中国:晋代陆机《平复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三希堂帖》等。他喟叹:黄金易得,国宝无二。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他儒雅正派,清淡如水,散发文人的正直气息!其实作为一个书画家亦需有收藏家的识见眼界,才能知源流,高瞻远瞩,继往开来;辨真伪,金睛火眼,不蔽浮云。张大千、吴湖帆等大师都是大收藏家。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与研究,就有扎实而牢固的基础,才会有创新之动力,才能达深厚精醇之境界。
画家应有学人的修为,贯通六艺,能知古今,以“开门迎客”的心态,做好画外功夫。黄宾虹画学日课节目中,就明确提出:“广搜图籍:分画史、画评、画考、画录四大类;考证器物:分古今传摹,石刻木雕、甲骨牙角、铜铁铅锡、陶泥瓷料,公私收藏,残缺花纹,在所不弃。”画家需要讲求综合素质,中国绘画中学养人品的高度决定画品高度。宾老就是一个典型,他除了收藏字画外,仅收集古玺印章一类,就已两千余方!他的书法学问直追古玺、古陶、古籀文字,秦汉篆刻,晋唐笔法,无不深究其递变之迹,演化之态,融合而成自己古雅内美、浑朴沉稳的用笔之法!
宾翁说:“盖由金石学盛,穷极根柢,书法词章,闻见博洽,有以致之,非偶然也。世代迁移,物质改易,丹青水墨,用各不同,优绌低昂,论或偏毗……六法精进,必多读书行路,远师古人,近参造化,精神贯注,浑厚华滋;欲增学识,务尚观摩,非事搜罗,无由征集……传远垂久,援引论古,阐幽发微,创获知新。”重温这一段话,如雷贯耳。收藏古董加以研究,极具文雅恬静,明洁古纯的人文色彩;学习前人画语心得,令人进入宁静而美妙的境地,真是一种文化享受!
传统文化讲究古寂、静净,文质彬彬而内涵丰盈,格调高古而韵味十足。书画讲传承,知高避低,不可生安白造,故作姿态,凡事过头了,就变得圆滑、庸俗,令人反感。有历史的沉积,有文化的关照,承前启后,伸延创新,书画线条连续而流动的过程,就是对时间、空间的美的陈述。手上藏有名家字画,时常品读,每次都有新发现。如良师益友,耳提面命,得益匪浅。 有收藏的眼光与胸怀,又能善意学习,反复揣摩,故能令自家画作面目翻新而具新意,艺术的高度其实有文化的厚度作基础的。收藏极丰,鉴赏日精!学有根柢,各家优劣,如数家珍;缃素稠叠,玉琮青铜,精美流传有序,艺事无议工拙,惜乎代远年湮,安能不为遥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