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8:25:19
当前位置:主页频道 > 书画频道 > 专题

英勇岁月 悲壮史诗——以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俄罗斯美术作品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12 20:11    点击量:491    

  《民兵们》 莫伊谢延科 1959 布面油画 200厘米×370厘米 国立俄罗斯博物馆藏

  

  《1941年的列宁格勒妇女》 乌加罗夫 1961 布面油画 144厘米×233厘米 国立俄罗斯博物馆藏

  

  《关东军投降》 苏达科夫 布面油画 135厘米×200厘米 1948 国立中央俄罗斯现代历史博物馆藏

  

  《是我们啊,主》 涅缅斯基1962-1992 布面油画 137.3厘米×280.5厘米 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研究所藏

  

  《女飞行员布达诺娃》 穆希娜 1943 青铜雕塑 特列恰科夫画廊藏

  

  《游击队员的母亲》 格拉西莫夫 1943 布面油画 120厘米×150厘米 国立中央俄罗斯现代历史博物馆藏

  奚静之

  “胜利:1945-2015!——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美术作品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两国合作的艺术盛举。

  历时四年的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1941.6.22—1945.5.9)残酷而悲壮,不少城市和农村被炸成废墟,近两千万人献出了生命。在这场战争中,人民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动天地,惊鬼神,令世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这次展览由俄罗斯现代历史博物馆、特列恰科夫画廊等12家艺术机构提供了宝贵和丰富的藏品共76件,作品从各个方面真实地反映了俄国人民为了战争的胜利所承受的苦难和牺牲,以及做出的巨大贡献。

  战争刚爆发的1941年6月,艺术家便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或奔赴战场拿起武器抗击敌人,或用自己的作品, 在前线、在后方做宣传鼓动。数以万计的宣传画成为当时最快捷、最锐利的武器。如托伊泽创作的《祖国-母亲在召唤》(1941)、“库克雷尼克赛”(三名艺术家长期合作的笔名)创作的《无情粉碎和消灭敌人》(1941),都是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时间,就以主题鲜明、具有极强感染力和号召力的画面张贴在城市街头、农村小镇和交通工具上,张贴在前线的壕沟、坑道中。许多作品成为20世纪宣传画的经典之作。反映战争题材的油画是这次展览的重点,画家们在战争期间绘制的油画作品尤为动人。他们在战争进程中用作品鼓舞人们的斗志,形象地记录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如当时还年轻的艺术家杰伊涅卡,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卫国战争初期战斗场面的大幅油画,其中《莫斯科郊区·1941年11月》,表现莫斯科战役前夕的严峻紧张的气氖;选择同一题材的还有著名画家尼斯基的油画《保卫莫斯科》(1942), 这些画面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都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绘制的。

  反映战时发生的重要事件,是艺术家责无旁贷的使命。著名老画家尤恩别具匠心的一幅油画《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红场上的检阅》(1942),再现了莫斯科受到围攻、法西斯兵临城下时,红场上照常隆重举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阅兵典礼,表现苏联军队的英雄豪情和卫国战争必胜的信念。大家熟悉的名画《游击队员的母亲》(1943)是画家格拉西莫夫创作的。在硝烟弥漫中,英勇的母亲面对残暴地搜捕游击队的敌人,表现出宁死不屈的大无畏气概,形象厚实、凝重,犹如一座纪念碑。另一位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民十分熟悉的著名艺术家普拉斯托夫,采用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来揭露法西斯的野蛮暴行: 在宁静的、美丽的农村田野,静静地躺着一个正在流血的少年,富有抒情意味的自然风景和血腥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法西斯飞机飞过之后》(1942)留下的罪恶行径,令人发指。还有不少画家,如梅什科夫的《保卫列宁格勒,坦克开往前线》(1942)、扎果洛琴·米京的《涅瓦河上的高射炮(空袭警报)》(1942)、格里果里耶夫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夜》(1942)都是对战时环境惊心动魄的描写。前面我们提到的“库克雷尼克赛”除了创作大量出色的宣传画外, 还及时贡献了《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纳粹逃离诺夫哥罗德》两幅油画巨作,从不同角度表现俄国人民的英勇不屈和对法西斯丧尽良知、毁灭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无情揭露。

  雕塑家们对战争也同样迅速做出了反应。他们积极投入创作反战题材的作品,保存到今天并被载入美术史册的雕塑作品也为数不少。其中,如我们熟悉的穆希娜创作的《女游击队员》(1942)、《女飞行员布达诺娃》(1943),马尼泽尔创作的《卓娅》(1942),还有利舍夫创作的《搬运受伤的战士》 (1942)等。这些作品塑造了战争年代为祖国建立了不朽功勋的英雄人物形象。

  反法西斯战争教育和锻炼了俄罗斯人民,人们的忘我牺牲精神和战争的胜利,也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人们在这场战争中艰苦卓绝的表现,成了全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卫国战争成为苏联艺术中永恒的题材。

  战后50-60年代,苏联美术中涌现出大量表现卫国战争的作品是十分自然的事,而创作这些作品的美术家绝大多数是经受了这场战争洗礼的。有的亲身在前线参加过战斗,有的甚至负过重伤。政府和美术家协会有计划地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国家和地方美术馆把这类美术品的收藏列为重要任务。因此,卫国战争题材的创作在俄罗斯现代美术中占有主要位置。

  以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俄罗斯美术作品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以描绘和刻画英雄人物为主,歌颂普通人民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但也不回避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痛苦,并从人性的角度加以描写。大家都熟悉苏联电影《雁南飞》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这些电影中, 苏联普通战士和人民身上表现出来的丰富感情及人性的真实流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类似的描绘在美术作品中同样有所体现。

  二、缜密构思,精心创作。艺术家们从选材、草图到定稿,都经过反复酝酿。不少作品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成为苏联美术史上的精品。列宾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涅普林采夫在 1955年创作了一幅有多人物构图的油画《战斗后的休息》。作品构思受苏联作家特瓦尔多夫斯基的战地长诗《瓦西里·焦尔金》的启发,描写苏军战士们在战斗空隙听战友(以瓦西里·焦尔金为模特儿)讲故事时的一片欢笑。长诗中的瓦西里·焦尔金以自己的多才多艺和乐观、幽默受到战友们的爱戴。长诗在人民大众中广为传播,瓦西里·焦尔金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而涅普林采夫用视觉形象再现了这个神奇的英雄人物,再现了他活跃在战友们中的场面,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气氛烘托上都有突出成就。这幅油画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原件被特列恰科夫画廊收藏。后来,苏联政府委托作者复制一幅《战斗后的休息》变体画,作为国家礼物,赠送给中国政府, 现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我国年岁较大的美术家和观众都记得油画家拉克季昂诺夫的《前线的来信》(1947),这件作品在当时有着广泛的影响,因为这一题材牵动着许多人的心。战争期间,后方的人们每天都急切地期盼前方亲人们的消息,而每一封信也都为周围的邻里们所关切。人们聚在一起阅读前方的来信,为前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和战士们的平安与健康默默地祝福。画面描写的是战争后期、胜利前夕常见的情景,普通的村落,平凡的人家,朴实的形象……今天,我们重读这幅作品,仍为之动情。

  本次展览还有十分可贵的描绘人民欢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场面的作品:克里沃诺戈夫的《柏林投降》、玛查里斯基的《胜利,柏林1945年》、苏达科夫的《关东军投降》等等。这些形象地描绘法西斯彻底崩溃的历史画面,令人激动,令人振奋!

  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艺术家,在战后年代成为俄国美术界的骨干和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们以新的视角表现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探索和发掘这一题材中更深刻的意义,寻求艺术语言的寓意性和象征性。这里特别要提到本次来华展览中几位具有代表性画家和他们的作品:莫伊谢延科,作品《胜利》、《妹妹们》、《民兵们》;梅尔尼科夫,作品《告别》;库加奇,作品《归来》;科尔日夫,作品《云》;特卡乔夫兄弟,作品《战时的孩子们,1941》、《战争路上》和《战争的回忆》;加夫里洛夫,作品《为了祖国的土地》;乌加罗夫,作品《归来》、《1941 年的列宁格勒妇女》;波普科夫,作品《五月的节日》;萨维茨基,作品《游击队的圣母》;尼基奇,作品《战地的记者》等。上述艺术家都是当时领风气之先的艺术大家,他们不满足画面人物和情节的直白描写,而是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重视对战争创伤的哲理思考,注重色彩表现力,强化艺术氛围的营造,关注艺术语言的新颖,更重视绘画的形式美感。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造雕塑纪念碑,永载苏联军队和人民的丰功伟绩,战后至今一直受到俄罗斯政府的关注,几十年来已经先后在有关城市和地区建造了数十座,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1967)。这是一个建在伏尔加河畔、以雕塑为主体的综合艺术群,由著名雕塑家武切季奇领导的创作小组集体完成,从构思到施工建成,用了将近20年时间。在河畔玛玛耶夫高地立有高达104米的主雕“祖国-母亲”(也是本次来华展览的形象标识),高地下有三个相互联系的广场:“宁死不屈广场”“英雄广场”和“忧伤广场”。广场上有大型群雕多组,广场之间两旁有当年的断垣残壁——“废墟墙”。在制高点主雕“祖国-母亲”的山岗下,有一圆形纪念厅,纪念厅中央一只引人注目的巨手从地下伸出,手擎熊熊燃烧的大火炬,火焰日夜不灭,象征永久的生命之光。大厅四周的墙面上镌刻了10多万牺牲烈士的姓名,这是永不忘却的纪念。

  《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构思独特、气势恢宏,矗立在俄罗斯母亲河伏尔加河之滨,便于人们从水路、陆地,从四面八方观瞻。

  苏联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永垂不朽的伟大历史事件,俄罗斯的艺术家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勇气和灵感,用自己精心创作的艺术纪念它、歌颂它,为的是唤起人们不忘历史、反对侵略、捍卫和平。他们对正义战争必胜的信念,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他们坚定的现实主义艺术理念和杰出的艺术成就, 值得我们敬仰、学习和借鉴。

  (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