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赵万和访谈录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12 20:03 点击量:658 大
中
小
记者:大家好,我是中国美术家网站记者,今天来到历史文化悠久的水乡高邮,并且有幸采访到了著名书法家赵万和先生。
赵老师您好,高邮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也是历代名人辈出的地方,您取得这么高的艺术成就,这个城市对您有着怎样的影响?
赵万和:高邮具有7000年的历史,是一座文化古城,文化底蕴比较丰厚,这里历史遗存和名胜古迹众多。有代表江淮史前文化的龙虬庄遗址、帝尧文化发祥地神居山、吴王夫差修筑的古邗沟、千年古刹唐镇国寺塔、名人胜地文游台、希世遗珍明盂城驿和明清风情的南门古街等。同时,高邮又是一个文人辈出的地方:宋代有一代词宗秦少游,明代有散曲大家王盤,清代有训古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民国有著名书画家王荫之、王陶民,当代有著名作家汪曾祺等,他们都是高邮人。高邮也是一个自然风光旖旎、很有灵气的江淮福地。自古以来,一直吸引着四方游人来此访古拜贤、揽胜观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足迹,这些都对我们高邮人继承、学习、弘扬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潜在的推动作用,作为土生土长的高邮人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有这么多的先哲乡贤,我们应该很好地向他们学习,以他们的形象和事迹勉励自己不懈奋发进取,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高邮人。
记者:赵老师您是小时候就开始学习书法的吧?
赵万和:我是这样爱好书法的,因我伯父解放前是私塾先生,写得一手好字,我6岁时得到伯父的启蒙,以水为墨,用方砖作纸练习大字,当时写的是柳体楷书帖“老三篇”,写的时间长了慢慢地看到了进步,有了成就感,就逐步产生了兴趣,后来上小学时,正是文革期间,我就把抄写大字报当做练字,当时在历次学校写字比赛中我都名列第一,因此名气就慢慢传开了,每逢过年时节10里方圆的乡邻慕名登门请写春联的多了,到了初中高中,因字写得好名声越传越远。
记者:赵老师您在南京主修的是建筑,后来到上海同济大学进修的也是建筑,在大学期间您对书法的这份热爱从来也没有放松过,在南京建工学院是校报美术编辑,在同济大学是书法协会会长,大学期间也获得了不少奖项,您能不能跟我们谈谈?
赵万和:大学期间,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努力追求书法的更高境界,因此,常把别人午休和休闲娱乐的时间用来练习书法,学校得知我在书法和美术方面有特长,就把我选拔为校报美编,这样接触书法美术方面的名人也就多了。79年我在南师大业余书法培训班上,有幸得到了陈大羽、尉天池等书法界名家的指授,使书法技艺有了新的提升。85年在同济大学校园文化日书法现场比赛中获“一等奖”,引起了美学大家陈从周先生的关注,后来成为同济大学书法协会会长。86年在全上海市大学生书法比赛中获一等奖,这时结识了周志高先生。多年来,我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从未间断过,今后向书法艺术的更高境界不断探求将是我的终身课题。
记者:在您艺术道路上,是哪位书法家对您影响最大?
赵万和:有陈大羽、尉天池等著名书法家,还有80年代江苏省书协秘书长洪炜先生。但在我的书法艺术道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陈从周和周志高两位先生。陈从周是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古典园林专家、诗词书画家,又是杂学家,由于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厚,对我起到了为师为范的作用,使我懂得了如何修炼字外功夫,丰富书法内涵的道理。周志高77年首创中国艺术类杂志《书法》,并任主编20多年,后来调至北京任《中国书法》杂志主编,现正牵头筹建中国书法学院,他既是一位著名书法家,也是一位书法活动家,他牵头举办的一系列全国性书法活动为当代书法活动的模式提供了参照,可以说他对我国书法事业的复兴、书法事业的守护与开拓、对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沉浸在浩瀚无边的书法海洋中一拼就是几十年,是一位实干家,我非常钦佩。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擅长各种书体,尤其是行草。著名书法家洪炜评价您的楷书温雅劲健、工整秀逸;行草书更是激情跳荡、矫健流动。偶作篆隶亦古朴端庄、雄厚苍浑,可谓功力弥深。对于这样的评价,您能谈谈您对书法的一些见解吗?您是如何理解书法这门艺术的?
赵万和:书法是以汉字为书写对象,以毛笔为书写工具,遵循书写法则,用以表达书写内容,可以抒发情感的点线造型艺术。汉字肇于自然,书法家借汉字的形式表现天地万物之象,表现性格和情趣,所以字可以说是抒情的,而且是可以起作移情作用的。我们评价书法艺术的格调高低,就是看作品表现的风彩、气韵和精神境界。书法的精神――即内在的意和气,亦即神,无是形之象,虽在外部有所流露,但更多的是在于内部,就像大江奔流,浪花飞溅,其气势在无声的江流之中;大风过境,沙石飞扬,只是风的力量,而其自身的形是看不见的。书法的意和气是人的气质、胆识、学养和内心审美世界的反映,气随意行,方可出神入化,气不达意,纵使点画龙飞凤舞也是徒摆一副花架子。因此一件作品从头到尾必须气顺、气贯、气通、气畅。那么如何从书法的形式表面认识和把握其内在精神,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变化与统一,自古写字有顺逆、向背、大小,有刚柔、聚散、浓淡,还有方圆、奇正、巧拙等等,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使整幅作品变化统一,贯气自然呢,矛盾千变万化,要达到对在统一,变化多样要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共同的特点,线条、布局、墨法要有共性,才能统一,就像弟兄姊妹,外貌虽不完全一样,但血型是一致的。风格的统一、高层次的,则是靠气质,低层次的则是靠其形式的局布一致性的元素,也正是字的笔画,作品的风格通过笔划的风格元素显现出来,不同的风格展现出不同的艺术形象。
二是节奏与韵律,所谓节奏就是有规律的变化,韵律则是有规律的抑扬变化,节奏是布局,韵律是整体,书法有同音乐一样需历时的“节奏美”,它的变动就和音乐一样不能随便乱来,要具有动听动看的律动,这种律动规律大致有:连续的韵律、渐变的韵律、起伏的韵律、交错的韵律等。书法的节奏和韵律又像现代舞蹈一样,情调有悠扬的、有轻灵的,也有奔腾和豪放的,它们都讲究形态优美、启承转合、连续不断。
三是性格与联想,作品的表现形式与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由此形成作品的性格和风格,联想是建立在性格特征中的重要环节,首先是字形联想,如草书的字形形态有联想飞禽走兽、人物动态的,也有联想自然景物的等等,有说张旭草书像担夫争道、醉汉饮酒,怀素草书象石壁挂藤、野马狂奔的等等。其次是内容联想,品赏一幅书法作品,先要读懂它的字词含义,而产生联想,如在品读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的同时,那种惠风和畅、曲水流觞、尽情欢娱的场景就展现在读者眼前,令人清心移情和对人生赞叹的感慨。第三是对作者的联想,我们在品读作品的同时能感到字形背后的人,即作者的举止、性格、情操、修养等,如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四字,就字形而言,可谓板桥作字如画兰,波磔奇古形翩翩,而在这种风度的深处,就联想出他的人品、审美思想和处世态度。
当然,对书法精神的把握和书法审美的研究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只有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才能逐步从其形式把握、形象创造的方方面面研究了解其所蕴涵的作者的技能、工力、才识和修养等。
记者:赵教师您刚才说书法的风格反映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审美思想等等等等,那您能不能跟我们说说您的书法个性特点是什么?
赵万和:我的书法个性特点,主要离不开历史上书法大家的影响,我楷书学的是欧阳询、赵孟顺及汉魏碑刻;行草学的是二王、王铎和祝枝山。艺术风格反映一个创作者的个人修养,我自幼爱好书法,后来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算是兴趣爱好与职业相关的了,从最初开始掌握一点一画的基本功,到逐渐注重结构与造型、章法与气势,乃至到表达节奏、韵味和风格。我爱高邮湖的平和柔美,又爱北方大山的阳刚和雄强,我追求形态的美观而又有健劲的精神,我的文化理念以及性格和审美观都在书法的风格中有所反映。我的书法是努力融合北碑南帖的雄浑与灵动,坚持继承与创新、广涉博取,体现时代特色和个人风貌,希望达到大气而又笔法精到的效果。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不仅是位书法家还是一位建筑设计师,在常人看来这本是一刚一柔两种感觉,而在您身上却把这两种完美的柔合在一起,体现在了纸上,您是怎么做到的?
赵万和:建筑也是一门艺术,叫建筑艺术,建筑学属艺术范畴,考建筑学要加试美术,书法与绘画同源,既然都是艺术,那它们的审美原则和标准是一样的,建筑里面有对比、有变化、有节奏、有性格、有统一,这与书法是一样的,园林也一样,园林有水体、有假山、有绿化、有曲径,古典园林追求瘦、漏、透的效果,既追求丰富的变化,又要达到对立统一。建筑立面的开窗有疏有密,有大片实体,也有成片玻璃,这就是虚实对比和节奏变化。整体的建筑形态表现建筑的性格和风格,一幢单体建筑就象写一个字,一个小区就如一件整幅作品,因此光写好一个字还不行,必须写好每一个字,并达到整体统一,体现气韵和风格。从艺术的角度建筑与书法是相通的,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书法是纯艺术的,具有欣赏价值,建筑不仅是艺术品而且是物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所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搞建筑设计如同书法创作一样,要认真、严谨,如对至尊。
记者:您知道,现在学习书法的人少了,但是近几年好像大家对书画开始关心了,您是怎么看待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的。
赵万和: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文字,文字的主流是书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唯中国所独有,是我国历经多少辈人,几千年创造并丰富起来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和审美标准。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意,今尚情(情趣),因此书法要有生命力在于继承和创新,要继承传统首先要忠实地学习传统,学习古人的碑帖和经典之作,书法的生命力在于如何找到传统和现代发展之间的契合点,丢掉传统的艺术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种任笔为体,聚墨成型的所谓现代书法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死守传统、不发展也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古人说笔墨当随时代,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的探索创新、丰富,使我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
记者:赵老师您给我们说一说您对年青书法爱好者有些什么寄语呢?
赵万和:年青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想年青同志包括中小学生学习书法首先应从唐楷入手,走正统学书的路子,打牢基础,循序渐进,切不可追名利,趋时好,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博涉诸家,修炼字外功夫,不断发展丰富,入古出新,这样才能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记者: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书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在这里我们祝愿赵老师的书法艺术更上一层楼,感谢赵老师接受我们的访谈。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