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8:46:53
当前位置:主页频道 > 书画频道 > 专题

刀石寄情 镌刻人生 --访著名书法篆刻家李泽成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16 16:02    点击量:386    

  刀石寄情 镌刻人生

  --访著名书法篆刻家李泽成

  徐浩钦

  初识李泽成,是在与武警部队李炳天将军的一次茶叙上,得知他是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篆刻家,正在沧州美术馆举办一个“东方红·百首红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印人一家篆刻作品展览。于是,便与他一起,包括与我同行的御笔坊第六十六代非遗传人刘好奎、全国唯一公益性书画院----洛阳高新区志愿者书画院刘士尧院长,前往美术馆观看。美术馆广场上矗立的巨幅红色牌子上“东方红·百首红歌”印人一家篆刻作品展和偌大的展馆仿佛沉浸在一片红色的海洋,着实令人惊慕。

  ‘第二次握手’是在一个多月后,他的展览完美收官之际,虽然疫情期间防疫要求严重影响了前往观展的人员数量,但展览依然取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人民日报、中国干部网、网易、搜狐、环球新闻等媒体网络线上线下突破百万的点击阅读量及现场五千多位观众到现场参观的超高人气。而展览应观众要求延期,与展览同名电子版和图书同时在全球出版上线发行,此举“创造了沧州展览史上的奇迹”,刮起了一股“李泽成印人一家完美的红色风暴”。鉴于此,我驱车来到了古运河畔,专访了这位在河北省乃至京津冀周边篆刻界,论资历、名望颇具社会影响的著名书法篆刻家李泽成。

1.jpg

  李泽成1958年出生于河北省沧县。别署里程,斎号和石轩。小时候他最爱看大哥收藏的小人书,还有每逢节假日坐爷爷的独轮小推车,去城里大伯父家‘走亲戚’,每次总是能够带回几本《小朋友画》书,并摹仿着画画。加之,他家是中医世家,药橱、药单上的毛笔字和牌匾,都特别喜欢,并临习上面的毛笔字。小学三年级他用马蹄刀在木格尺一端‘剜出’个“大白洋桥”村名,是正字,用蓝墨水当印油,盖在纸上,结果印上的字是反字。此刻他才明白刻印章,必须刻反字,盖在纸上才是正字。篆刻一般是篆体字入印,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他根本没见过篆体字帖(字典),更没见过《印谱》,平时都是自己‘瞎琢磨’篆字。头一次看到篆书,是在大伯父家墙上挂有篆书四条屏,这颇具神秘色彩的字体,使他对书画产生了浓厚兴趣。上小学时,他就拿着刀子剜剜刻刻,逐渐地喜欢上了篆刻。

  然而,童年的他,学习篆刻就连篆刻工具都买不起,于是,他就用捡来的旧锯条、缝衣针自制;没有材料,橡皮、塑料板、砖块、木块等就成了印材。没成想这竟激发了李泽成学习篆刻制作印章强烈欲望。渐渐地,邻居亲友们知道了他会“刻戳”的事,纷纷前来“索宝”。到高中毕业时他在学校已经小有名气,并为几十名同学赠刻姓名印留作纪念。

  1978年冬,李泽成弃笔从戎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在部队,凭着自己已有的书画艺术功底,帮着连部布置活动室、连队出板报,绘壁画宣传画、写大字标语、刻子弹头印等,赢得了战友们的称赞。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本《汉印文字征》字典,这让他对篆书有了进一步认识,并尝试着以木代石或用滑石练刻。部队节假日休息之余,他既不去会老乡,也不闲聊打牌睡懒觉,而是一心用在学习篆刻上。第一方印“自学成才”很快就在《大兴安岭日报》上发表。后来,《人民铁道报》还把他的篆刻作品作为专栏题头印。

  1983年秋,李泽成去北京出差,当他步入京城著名的文化胜地琉璃厂、荣宝斋;当他看到琳琅满目的名家字画、名帖、印谱等,顿时‘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于是,他穷尽所有购买了名家字帖、印谱、篆刻刀和工具书以及几十斤重的印石材料,做起“金石梦”。自此,他更是醉心于研习古人篆刻治印技法,刀耕不辍,心慕手追,佳作迭出。

  对于第一次获奖,李泽成记忆犹新。那时,同部队有一个辽宁籍的战友郑仁安,知道他喜欢‘刻戳’,探家时,就从老家给他背回一大块滑石。这‘犹如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可把他高兴坏了。以前他总是用木头搞篆刻,很难体会到金石味,这回终于见到真石头了。他马上锯成印材,先后创作了两组印:一组是《百寿图》,由一百个八分见方的寿字组成的大寿字,每个寿字自成一体,真草隶篆四体俱全,字形或方或圆,章法或疏或密,颜色或朱或白,给人以巧妙、安适之感;另一组是《林海集锦》,主题为赞颂大兴安岭,二十三枚印章均以林海命题,如‘林海雪原、林海飞龙、林海鸿雁、林海新城、林海沸腾、林海书画情等’,构思精美、变化多端。两组篆刻最引人注目之处是每枚印章内章法安排离合恰当,疏密得体、朱白相间、节奏强烈。细看则见刀法娴熟,作者成竹在胸,直刀向石,一气呵成,显示了李泽成创作的激情和较厚的篆刻功底。后来,这两组印在大兴安岭职工美术书画展上分别斩获;一等奖和三等奖。首次“出征”就能够斩获大奖,令他欣慰不已,声名远播。同时,也引起了驻地的新闻媒体关注,纷纷前往采访广为报道。当地文联出面邀请他制印,作为赠送给前来考察的中国书协代表团礼物;大秦铁路局更是邀请他为‘李家嘴隧道’题字,在驻地引起一股着实不小的李泽成热。

  临摹习书,握刀刻印,这成为李泽成最快乐的时光。尽管操刀向石不似在部队操枪练兵,尽管十分辛苦,但这给他带来无穷的愉悦,那其中又蕴涵着无比的艰辛,更能见其艺术之悟

  1984年1月1日,这一天,对于铁道兵李泽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指示;铁道兵集体转业,从此有着十三五年光荣历史的铁道兵消失了。转业后的李泽成,被录取为铁道部工程局铁路人民警察,期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重操旧业’,潜心研习书法与篆刻,并报考了河南省书法函授学院研修生班学习深造。由于工作上,爱岗敬业、刻苦勤奋,还多次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授予“局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缕缕‘落叶归根’的强烈的思乡情愫,总是萦绕在心中。

  “我生沧州土,十八征入伍,学印八年载,思念故乡情。”于是,1985年6月,一封入社申请书和一方“泥土之情”印作寄给了西泠印社理事、沧州沧海印社韩焕峰社长;“泽成同志鉴;您好。热情洋溢的来信及入社申请书均已收悉,不愧为沧州志士。你对古土的感情激励着每个沧海社员,通过研究决定;吸收你为沧海印社社员……”李泽成实现了他的心愿,全身心投入了他的书法篆刻艺术之海。

  篆刻的学习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篆书书法、打印稿、上石篆刻训练。能做到熟悉篆字,明晰结构章法构成,熟练运刀。因印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要想学习好篆刻,必须要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兼备五体皆能的书法功底以及篆刻的章法、刻法、技法、系统的理论、审美取向。谈何容易?

  “源于先古,始于商周,盛于秦汉,善于宋元,臻于明清,演于当今”。李泽成现在说起篆刻的发展史,口若悬河,如数家珍,阐述了篆刻艺术的发展轨迹和艺术魅力;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他开始节衣缩食,先后购买了《古文字类编》《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中国书法大辞典》《金石大字典》《古籀汇编》《金文编》《印典》《中国篆刻大字典》《中国篆刻大辞典》《秦封泥集》《简牍名迹选》《郭店楚墓竹简》等书籍,废寝忘食地研习西泠印社出版的专业图书、印谱。与此同时,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之际,前往西安碑林、二上泰山,多次去北京故宫博物院,远赴台湾故宫博物院、绍兴兰亭、日本小兰亭,山东临沂、淄博等地临碑临印,风雨无阻。他最喜欢临摹唐代李阳冰铁线篆,清代吴让之篆书,陈巨来元朱文印;在浩瀚的篆刻艺海里,他最为崇拜的是近代元朱文第一人陈巨来,当代诗书画印“德艺双馨”艺术家大康(康殷)先生。

  他坚韧地耐住寂寞,总觉得干什么都没有刻印有乐趣,一天不拿刀,手就发痒。刀与石的碰撞声,就像音乐歌声般美妙动人,那颗心永远是激动的!为了寻找满意的印石材料,曾三去山西晋城,为了把他满意的印材全部拉回来,居然把开去装运印材的吉普车减震钢板给压平了,司机心痛的劝说:李老师不能再装了,车都超载了,压得受不了了。他恨不得把他喜欢的印材全部拉回家。印材卸完车,他激动得顾不上休息,连夜用小钢锯锯成大小不一的章料,有的还雕刻印钮,再打磨拋光,一干就是通宵,精气神十足,丝毫不觉得累。平时他还十分留意各种参考资料,至今已搜集剪辑书印作品七千余方(幅),其他资料数十卷,还先后参加了《上海青年报》首批函授班、大专班及研修生班,受益匪浅。

  篆刻技法贵在胆大心细和妙悟,感悟到才会有思想,有思想才会求变,变化才有新意,创新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个性独特风格的篆刻作品,才能充分体现篆刻艺术的灵魂价值。经过累年经月的刻苦学习与现实磨练,李泽成逐步形成了白文印厚实凝重、雍容古朴,朱文印洒脱清新、刚柔并济的印风,制印静中有动、正中见奇,平淡中有巧思。

  著名印学家、西泠印社资深社员、教授林乾良老先生称赞其作品:“印风清雅静秀,朱文如春花之妍,白文若寒山之雪。”他在文字刻印方面;上追秦汉(时期),饱阅明清(朝代),后近陈(巨来)风,使他所刻文字之印字体多样,或浑厚有力,或清秀挺拔,或古朴深沉,或妙趣横生。尤其是他的圆朱文印,突出精细、动感、秀纤的圆朱文风格。

  “创作中大量弧线的运用,既增加了印面的装饰性,又凸显了作者的个性化追求;对古文字的‘圆朱化’处理和大胆利用,既拓宽了这一风格取材的疆域,也打破了圆朱文印沿续已久的端庄、平实,创出了生动活泼、自由空灵的新意趣。”著名篆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主任研究员冯宝麟先生如此评价。

2.jpg

  李泽成正在进行书法创作。

  《李泽成篆刻印存》是他早期自制的一本篆刻小集,朱文印以细文为主,得心应手。如“沧海印社”一印,以清和细腻为尚,字法服从章法布白,但不失小篆之典雅精工,大篆之屈伸自然。

  虽然行伍出身,但他却心细如婵娟般的精巧缜密,青云吐月,朗爽宜人。如“张观儒印”“玩鸥”等印,或静中有动,平中求奇,或密中留疏,对比呼应,匠心独运。

  近年来,他又痴迷上了鸟虫篆印,并将其精心创作的篆刻作品结集。中国篆刻泰斗、年过八旬现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中国石雕博物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等身兼数职的韩天衡题耑;西泠印社理事、沧海印社社长韩焕峰作序的《李泽成鸟虫篆百印集》已由“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出版社在全球出版发行。所治印也大多为友人或著名收藏家收藏。

  “泽成治印,极尽章法谐和之能事,且善于字法偏旁解构、移位之法融入其篆。其作艺执著而不为其艰,潜致楚帛书之深研探索,参六国之奇变与印艺相契合,为其鸟虫篆印之治奠有牢固根基,故于所出存温润清新而典雅,存委婉灵动不失劲拔,藏腕下之诡异富有金石气息。”西泠印社理事、著名篆刻家、沧海印社社长韩焕峰评价起李泽成鸟虫篆更是不吝笔墨。

  鸟虫篆辉煌盛行于汉代。其所蕴含的图纹饰性之美,令她极其彰显瑰丽之美。如果把“象形”书视为“字即是画”的话;于文字学来看,鸟虫篆则把其“象形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并非纯粹意义上的“以字象物”的偏旁、部首,乃至其点化的“变形鸟迹”物象,概括与夸张,可谓鸟虫篆求其华美与精妍的表现形式。作为传统印章中的一朵奇葩,因形式极富装饰性与趣味性而倍受青睐。历代鸟虫篆印或富丽精工,或清新灵秀,或光怪陆离,或栩栩如生,将艺术化的动物形象或含蓄、或突出地置于小小的印面中,在篆刻这样一门汉文字的艺术形式中表现出鲜明的美术趣味,使我们在欣赏时感受到有别于一般文字印章的别样的艺术情趣。

  如今的李泽成已经是西冷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沧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沧海印社执行社长兼秘书长,澳门印社社员,沧州市政协委员,沧州市第四、五、六、七届文代会代表、委员。

3.jpg

  在书法篆刻艺术的海洋里,李泽成徜徉了几十年,获奖无数,可他从不炫耀,到处显摆,而是悄悄地收起来,整装再出发。仅仅上面这个纸箱子里,就珍藏着他的一百多个获奖证书。

  其作品先后在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篆刻)获全国奖,首届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大展银奖,篆刻作品入展“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三晋杯”首届全国公务员书法大展,“冼夫人奖”全国书法大奖赛,“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全国职工美术书法展,当代书坛名家系列工程“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全国五百家书法精品展”,中央电视台2003、2005、2007年书画展;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果欣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二等奖,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大展”,西泠印社第六、七届篆刻评展,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刻字作品入展全国第五、六、七届刻字艺术展,第八、十、十二届国际刻字艺术展,并远赴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作品入编百余部辞书专集,发表于《书法报》、《中国书画报》、《解放军报》等几十家报刊杂志千余方(幅);出版发行《李泽成印选》、李泽成组刻《心经》、《李泽成印集》、《李泽成鸟虫篆百印集》、《李泽成鸟虫篆百印集》‘东方红·百首红歌印人一家篆刻作品集’。撰写有《篆刻章法十六谈》、《印章边款艺术》、《楚书风格初探》、《当代篆刻社团组织发展和运作中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其硬笔书法篆书入编《常用字六体钢笔字贴》、《中国硬笔书法八体字典》等教材工具书。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篆刻艺术馆、西泠印社博物馆等多家著名艺术馆收藏。

4.jpg

  图为李泽成为毛主席纪念堂治印。(毛主席纪念堂收藏。)

5.jpg

  李泽成向日本日中艺苑赠送书法作品。

  以今天李泽成的成就和名望,在沧海印社他仅仅次于大名鼎鼎的韩焕峰社长,是名副其实的‘二当家’的,但为人低调的他,从不沽名钓誉,社里的大大小小里里外外事情,事无巨细,只要他有空,事必躬亲,从不耍威风、摆架子。遇有市区内的学术应酬,他也从不让人接送,亲自驾驶一部电动老年代步车去。就是这样一位不拿工资的沧海印社‘二当家’的兼职秘书长心居大爱,先后组织、参与上百次义务笔会,公益活动。作品先后捐赠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中国文字博物馆、西泠印社、中央电视台等著名媒体机构及国际友人;义卖捐赠纹川地震灾区;积极开展进校园、进军营、下农村,救助失学儿童等义捐书法、篆刻作品几百幅(方)。实施公益讲课三十余场。

6.jpg

  图为李泽成向沧州市中小学捐赠图书。

  “今天,我们能够幸福地活着,得感谢那些心中有大爱的革命先辈们,是他们用无数个生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才有今天,弥足珍贵。”李泽成如是说,同时,他一直在践行着。

  心中有大爱,人生定有大修为。爱,是迷茫时需要的导航,是黑暗时需要的光明,是奋斗时需要的毅力,是失败时需要的勇气,是失意时需要的释然,是痛苦时需要的坚强,是落后时需要的奋起。

  当今世事,芸芸众生,又有多少人懂得,大爱是一种宽容,而不是计较;普天之下,红尘来去,又有多少人明白,大爱,是一种付出,而不是索取。

  十八当兵,造就军人血性,为人实在,喝酒更实在,人家一敬他就喝,一喝就高,高了一边唱军歌“咱当兵的人”、“我是一个兵”,一边给人家敬酒,在众人眼里李泽成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老小孩。

  我比泽成兄晚入伍二年,‘第二次握手’后,作为‘老班长’,一听说我也是行伍出身,立即‘解除警戒’推杯换盏,仿佛又进入当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他已经转业多年,至今,他的微信头像,依然使用的军装照片。这足以说明,他对于部队的爱对于战友的情,是渗透到骨子里的,更是融入他的血液中。战友,这一圣洁崇高的称呼,令多少人仰慕,却不解其中缘故;许多文人骚客,不吝笔墨,却没能把它说透;他未曾忘记曾经参加抗美援朝浑身上下弹片累累的岳父;他更牢记‘成为他在部队前进动力’的,在解放战争中英勇负伤的李锡斌大伯临终前的那封家书。

  2018年,是李泽成参军服役四十周年,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时光飞逝,难忘军营岁月,梦牵魂绕的战友……他隐秘在心中的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被点燃。‘蓄谋已久’的一个计划浮出脑海。他约上1978年参军入伍的部分沧州战友和家人,组成“万里行.铁道兵寻梦团”,前往兴安岭铁道兵三师故地,重新见证当年曾经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他们驱车一路从承德避暑山庄,到大板的巴林石产地;从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到鄂温克旗伊敏“753”高地;从西索木火车站,到伊敏河铁路桥旁的老营地;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到海拉尔西山;从满洲里的国门,到额尔古纳白桦林;从室韦的界河,到根河的冷极小镇;从漠河的极村,到十八站铁道兵雕塑园;从塔河营地遗址,到加格达奇北山铁道兵纪念碑。从布苏里北疆军事景区,到阿里河嘎仙洞;从嫩江农垦基地,到哈尔滨松花江铁路大桥;从铁道兵纪念塔,到长春的机关大院……历时19天,行程7500公里。可见他的军人情结……。

  其实李泽成的人生履历非常简单:一半是从戎当兵,一半是艺术创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在他身上根本看不到“近黄昏”的样子。许多人认为搞艺术的人是孤独的,可李泽成的精神世界,似乎没有孤独二字,只有无限的激情和爱!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令他倍感骄傲的首先是儿子李宝棠“子承父业”,这在艺术圈里并不多见。人各有志,血缘代替不了人的志向。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只有足够强大能量的人,才能使家人受到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李宝棠显然是受到巨大正能量的驱使,抑或受满屋子印章石的“幅射”,身不由己,被父亲拉下了“水”,与父亲学习上了书法篆刻,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儿媳马静,美术科班出身,竟也“爱屋及乌”地迷上了金石篆刻!凰凰于飞,梧桐是依。

  父子两代印人,共同研习、创作、参赛,屡屡获奖,成为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

  同样受到“幅射”的还有他的夫人。已是不惑之年的陕秀玲,有一天突然萌生了学习治印的冲动。而李泽成似乎一直在等待着这一天,欣喜之余,当然悉数传授。然而,妻子的进步程度却令他吃惊,想不到她一经入道,如开天目,从临摹、创作、参展、获奖、到得到业内认可,挤身于篆刻家行列,她仅仅用了短短七八年!

  也许是家庭的艺术遗传基因或“幅射过于强大”小孙女若然,是沧州市实验小学的学生,一周岁学习书画,三周岁动刀刻印,篆刻作品入展沧海印社成立三十五周年“金石书画作品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颂党恩·报国情”命题篆刻作品展。在学校举办的第四届博雅“个人博雅节”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21年应山东省潍坊陈介祺研究会邀请,参加了“百年印证-’万印楼当代艺术大展暨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作品入编日本‘日中艺苑’在全球出版发行的《印人一家》,成为蜚声海外的小童星。

  若然的弟弟照玺,好像为篆刻而生的。举家制印,凑刀琢石,给他的基因里带来的天性,邻家的孩子都去玩高达玩电游,他却在玩印石。一懂事,就喜抓毛笔玩印章,更以刻石为乐,一家人乐得因势利导,坐观其成。

7.jpg

  图为李泽成和他的印人一家正在治印。

  2007年,李泽成率全家参加了“百年西冷.中国印”大型国际篆刻作品海选。活动经过三天紧张激烈的角逐,李泽成一家在蜚声中外、被业界称为“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总决赛上,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优异成绩,成为赛场上的一大亮点。时任西冷印社执行社长、著名印学家、年近九旬高龄的刘江老先生获悉后,欣然题赠“印人一家”墨宝,以作鼓励。自此,“印人一家”,不仅成为当代印坛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也被同道传为佳话。

8.jpg

  图为李泽成与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在一起。

9.jpg

  图为李泽成在‘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奖赛上领奖。

  西泠印社创建于1904年,是当今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素有“天下第一名社”美称,截至目前,全球会员不到五百人。李泽成因为治印技艺精湛、才华出众,以功力深、艺术水平高被吸收为社员。在同道中早已是声名远扬,而他的妻子陈秀玲和儿子李宝棠、儿媳马静同样在篆刻艺术上有所建树,一家六口人,竟有三个中国书协会员、一个河北书协会员,而二个年幼孙儿也是喜刀弄石,且已“小荷尖尖”。

  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某个学科取得成就已属不易,而一家人同时在篆刻中国领域取得如此成绩,更是难能可贵,在国内外也极为罕见。印人一家平日里,一起赏石、刻石,上网查资料,观看书画展,研究创作题材,磨石挥刀,其乐融融。

  2008年举世瞩目的第二十三界夏季奥运会,首次在中国北京举办,举国欢庆。为进一步宣传好北京奥运会,为奥运加油、为中国加油、为奥运健儿加油,见证中华百年奥运梦想,弘扬健儿美名,大力宣扬代表着中华文化瑰宝的“中国印”,李泽成同社长韩焕峰一起,组织印社社员发起“治中国印·扬冠军名”活动,共治60方奥运冠军印。“中国印”随着2008北京奥迎会成功举办,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地标”,越来越深入人心,好评如潮。

  奥运会后,应中央电视台之邀,李泽成陪同韩焕峰社长,携带“中国奥运冠军印”走进中央电视台。由他们执刀篆刻的奥运冠军中国印,受到了专家和节目主持人以及现场嘉宾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批印的意义深远,黄金有价,情意无价……”主持人罗晰月更是动情地说:“沧州沧海印社的印人们这种激情爱国奉献的精神,很值得我们敬佩称颂。”

10.jpg

  李泽成与韩焕峰社长携中国印做客中央电视台。

  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以篆刻的形式为建党百年做贡献,成为李泽成和“印人一家”的头等大事,无独有偶,印的创作源头竟是小孙女的一次大哭。有一天,小孙女若然忽然哭了起来,嘴里还不住地念叨“我想毛主席,我想毛主席……”稚嫩孩童,竟然为想念毛主席而大哭。看着眼前的小孙女,李泽成有了创作灵感。何不组织一家人篆刻红色文化,献礼建党百年。

  当李泽成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想法与家人商议,全家人竟然不约而同地赞同,一股暖流在每个人心中涌动。

  多年来,一家人在一起谈的最多的就是篆刻,唱的最多的就是红歌。李泽成和妻子都出身于军人家庭,他们从小是在看红色电影、唱红色歌曲的氛围中长大。大伯父李锡斌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战争中受伤,高位截瘫。岳父陈永福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一生经历坎坷,直到去世时身上还有弹片没取出。前辈们一辈子对党对国家忠诚奉献的故事,感人至深,教导子女更是红色精神相传。耳濡目染,儿孙们自小就爱党爱国,尊崇毛主席。李泽成从军几十年,是一位有着近四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就这样“百首红歌”治印百方的创意诞生。

  儿子儿媳负责搜集歌名和整理,一家人再反复推敲确定。每天的夜晚,家里只有金石与刀相碰的声音。屏心静气,全部注意力都在这方寸间,一点点雕琢。每一方印,都凝聚着印人一家的心血和情感。他们精选了一百首广大群众耳熟能详,广为传唱的红歌歌名,如:“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走进新时代”、“歌唱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进行篆刻创作。百方殷红印蜕,印式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或古玺汉印,或瓦当封泥,或元朱满白,或鸟虫肖形,或宋元叠篆,或半通相间,或流行写意。印材多样,有陶瓷胶泥,有青铜砖瓦,多为青田印石。小印二厘,大印十余厘米。边款真草隶篆皆全,少者穷款,多者一首歌词几百字。

  印人一家治印风格各异,李泽成主攻工稳一路,善元朱,精鸟虫篆,偶有肖形;李宝棠工稳写意兼修,广涉印材竹木砖石,象牙青铜俱全,常用青铜纹饰变书入印,印文呈现元朱、白文并存;陈秀玲、马静主要以写意印风为主,多以大篆、楚简书入印,章法大张大开,虚实对比强烈;李若然、李照玺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喜石爱印,五六周岁摔泥刻印,画图拓款,虽刀法稚嫩,但天真童趣。在印文选择上,两位小朋友也是抢着刻:“中国人”、“好日子”、“爱我中华”、“我爱北京天安门”……。在创作上,一家人相互交流研讨,从每方印的内容、由来、风格、章法、篆法、刀法,到边款,力求精益求精,雕成精品力作。有的印文、边款刻了磨,磨了刻,几经反复,直到满意为止。

  “学习雷锋好榜样”“我是中国人”“中国心等13方印是孙女李若然所刻,精巧深刻,充满着童真童趣。“工人阶级有力量”为满白纹,布局丰满,流纹生动。“龙的传人”是百方印中最大的,是儿子李宝棠所刻,20公分长、10公分宽的印料上,朱白相间,宛若游龙,自创的双纹体,新颖别致,气韵深厚。楚帛书落款,古朴雅拙,透着远古的神秘。最小的印则是两枚铜印,一厘米见方的小小印面上,“秋收起义歌”几个字,古玺印式,布局和谐,刀法深刻,字体俊秀,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11.jpg

  图为李泽成的孙子李照玺和孙女李若然正在一丝不苟地治印。

  近一年的时光,百方印终于完工。这是一家人的心路历程,更是李泽成多年的积累和感情的喷发。当刻完最后一方印的那天,李泽成开着车,望着车窗外的古运河,回想起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研习精苦,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这泪水里,有激动、有欢喜、有深情、有坚持、有沉淀、有未来。正如西泠印社理事、沧海印社社长韩焕峰对他们的评价:钟情金石,夫妻子媳刻秦篆,名号声扬四海;立足沧州,春夏秋冬写帛书,印人涵纳一家。

  一方方印章将红色文化与篆刻艺术相融合,一帧帧印文诉说着党的辉煌成就,传递着党的红色火种,特殊的艺术载体吸引了众多绘画、书法、篆刻,甚至诗词界专业和爱好者前来参观研习,展览带来的那种沉浸感和互动感令人流连忘返。

  李泽成语重心长地说;“篆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象征着华夏文明的精髓,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是咱们先人们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有责任有义务要传承给后代,让他们也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展览也得到了国内外同道的高度认可。西冷印社、日本日中艺苑、澳门印社、台北印社、天津印社等中外六十余家文化团体纷纷发来贺信贺电,对这次“东方红·百首红歌”“印人一家”融古颂今的篆刻作品展给予祝贺。

  李泽成把最通俗的红歌歌曲名字,与最传统的篆刻艺术形式相结合,把一个文人书斋的小众艺术,推向公众视野,借红歌广泛的群众性,变展览为一次大众的互动联欢,在一定程度上,既是篆刻艺术的一次深入普及,也是对大众审美,一次润物无声的传习。

  沧州晚报的小记者(解放路小学5年级2班)姚瑶,在观展后发文“那一首首红歌”就真真切切地印证了;

  那些篆刻作品都是红歌的名字,有《东方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们走在大路上》等。

  透过这首首红歌,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为保家卫国在枪林弹雨中,英勇奋战的雄姿,也更加感叹今天这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此次篆刻作品展展出的是作品,抒发的是情怀。此时此刻,我想大声说:“如果信念有颜色,它一定是中国红。”

12.jpg

  图为李泽成正在向学生们传授篆刻技法。

  李泽成和他的印任人一家书画作品选;

  李泽成书法作品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8.jpg

20.jpg

22.jpg

23.jpg

24.jpg

  宜室宜家

26.jpg

  不忘初心

27.jpg

  陈秀玲 遵义会议放光芒

28.jpg

  李宝棠 太行山上

29.jpg

  马静 繁荣昌盛

31.jpg

  李若然 我爱北京天安门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