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5 02:06:33
当前位置:主页频道 > 书画频道 > 研究

金农隶书的艺术风格初探
文章来源:祝天文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2-26 17:28    点击量:1154    

  金农隶书的艺术风格初探

  作者:祝天文

  金农乃扬州八怪之一,清代初期的书画大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一生在扬州卖字画为生,终生布衣,生活清苦。其书是“扬州八怪”中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在行书和隶书上均有高超而独到的审美价值。他的隶书,风格规整,笔画沉厚朴实,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风格。在其五十岁既盛名之后,有意“骇俗”,遂独创一种“渴笔八兮”,融汉隶和魏楷于一体的“漆书”新书体,笔划方正,棱角分明,横划粗重,而竖划纤细,墨色乌黑发亮,犹如漆成,这是其大胆创新,自辟新经的标志。

  从金农传世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其书法风格有两种 。一是功力深厚的古隶;二是特色鲜明的“漆书”。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的“书法界”正是碑学一统天下之时,金农和郑燮等人卓然树起叛逆的大旗,成为清代书道中兴的独领风骚者。金农的书法艺术和他的绘画一样,以古拙浑厚见胜,有“求拙为艳”的艺术特点。从其传世作品不难看到,其隶书苍古奇逸,正书朴厚岐出,行书键劲潇洒,而影响最大的还是他首创的漆书。所用毛笔,是“截取笔端”,平扁如刷蘸的浓墨,行笔只折不转,如漆刷之运作。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似粗俗简单,无章法笔意可言,实在大处着眼,剔除细节,直取磅礴气韵。其构局险峻雄奇,金石趣味,浑朴钝拙,皆融合在黑、厚、重、凝的格调之中。

  这种写经体楷书最初的面貌是粗壮肥厚的,后世齐白石等人都曾专学他这种面貌。金农的这类书法亦非常特别,可以说是古代文人从未实践过的。若论其源实出于古代佛门抄经体。如果将十五世纪在吐鲁番写经本与金农写经楷书比较,则可清晰地把握其由来。不过,说金农是向古代写经体楷书取法,还得找到根据。在金农的诗集中就曾多次提到他鉴赏古代写经抄本。约四十岁时,在北游中曾有一首诗:“过北倚精舍,得宋高手写涅槃经残本,即题其后”中云:圣僧手写心弗违,蛛丝阑好界画微。法王力大书体肥,肯落人间家与饥。阅岁六百方我归,如石韫玉今吐辉。

  这种六百年前的肥体抄经书法,在他看来是到了自己手上才新吐出光辉。向来不为书家注意的抄经书法,在金农眼里却成了无上瑰宝。经过多年孕育,约四十七岁前后,金农开始出现这种书体的作品。

  金农四十七岁辑有《冬心先生集》付梓,卷前有金农自题刘益仲高士所作金农像赞,这是金农较早的抄经体楷书。他一生写作甚勤,“写经满百本,画佛亦千纸”,肥体抄经至其六十岁以后仍有多件作品。晚岁易肥为瘦,取“瘦”之谐音为“寿”之意,艺兰斋收藏的《十六尊者》(乾隆二十四年乙卯四月作)上的经文即为这类抄经体的典型作品,写法也有变化。应该指出,金农抄经体中,已有木板雕刻用刀之趣,与其另一类作品“楷隶类”有五相渗透之倾向,晚年尤为明显。艺兰斋收藏的金农《墨竹》上的题跋就是这种写经体楷书。晚年金农曾写有《扬州杂诗二十四首》,其中便有一首表达了他以按经体进行书法变革的思想,诗云:昙罐村荒非故庐,写经人邈思何如?五千文字今无恙,不要奴书与婢书。由古代不知名的写经手,他看到书法的生机,并引发出“不要奴书与婢书”的高亢呐喊,不能不说是金农埋藏已久的心声。所以他的写经体楷书,堪称历史上第一位涉足这一领域创作的书家。当然毫无疑问,这种写经体楷书,无论肥瘦,也无论笨拙与清秀,均带有浓重的佛门审美倾向。

  金农的这类作品,写得既像楷书又像隶书,然而又无法与他的隶书合为一类,金农的楷书作品出现在五十岁之后,从风格上说,横竖笔画粗细划一,写得十分工整,且有木板雕刻之气。同一作品中重复的字如灯取影,不避形态雷同。常常多字一模一样,如同印刷出来一般。再有一点必须说明,这类作品他决不用自己喜欢的“倒”撇法,也不表现金石气,而故意表现雕版气。今日许多博物馆将这类楷隶误认为是漆书或隶书,而实际上金农在这类作品下笔之时,将自己所写的隶书与漆书区别得非常清楚的。金农很早就关注到历史上楷隶参半的书迹。雍正甲辰(1724年)三十八岁的金农决定北游前夕,九月望日,他自天宁寺移寓净业精舍的当晚,曾过柯享斋并留下一首诗。诗序云:“过柯享斋中,出现法书名画,因留小酌,乘月返净业精舍作得一首。”诗中金农把北齐石刻文字称为“法书”,在今人看来也许很异常,但在当时,法书的概念是很明确的,即指二王一路如《大观帖》、《淳化阁帖》等法帖。毋容置疑,北齐石刻那种楷隶参半的文字,不仅深深地打动他,而且在他以后的书法道路上产生过相当的影响。艺兰斋所藏《王尚书古欢录册》(八开)便是金农楷隶类书法作品的代表。工整、精微、新艳,大有雕版印刷之感,和他的隶书、行草、漆书中粗头乱服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应当说金农的这种本领实在是一种绝顶聪明。这说明金农在以碑刻为师的同时曾向民间抄书手借鉴过用笔技巧。金农的楷隶就像现在人所说的“美术字”,但又含有许多美术字所达不到的境界。或许是眼力所致,晚年,他的楷书加强了用笔意识,写意成分变多,不如壮年工整精微,但姿态却丰富起来。

  漆书是金农最前卫的书法类别。这类作品五十岁之前尚未发现。五十岁以后逐渐从他的隶书作品中划出,到晚年达到高峰。金农的漆书实际上是他隶书的变体。其表现为横画以卧笔侧峰横扫,竖画以中峰直下写出,故横画粗而竖画细。向右方向的掠笔用“倒”撇法,向左之波挑则内收不发,结字多成长方形。试看艺兰斋所藏《赠江鹤汀漆书诗稿》,便可看到上述用笔的特征。关于金农漆书传说很多,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说他以截毫笔所书,其实这是“外行看热闹”的无根据之言。试问截毫的笔如何写出那样生动的钉头鼠尾的“倒”撇法来?大家一试就知道了。金农曾有诗描写自己写漆书的“舒城长毫老不秃,”他自己就说得很清楚,自己用的是长毫而且不秃,又怎么会是剪过的笔尖的毛笔呢?晚年金农在漆书作品上窥道:予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唐、宋、元、明亦无此法也。康熙间金陵郑谷口擅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若一时学郑谷口者,更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金农此番表白的用意何在?他是向世人坦言,这是他金农前无古人的创造。金农的渴笔八分——漆书,据笔者考证主要来源于他对古代飞白书的借鉴,与所谓《天发神碑》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金农一生从未写过篆书作品,其“千墨渴笔”加“笔如帚刷”的特征也是篆书无关。世人以为漆书横粗竖细,便有作伪者着意模仿,而实际上这类赝作最易识破,因作伪者往往死而无活气,而金农的漆书却充满着鲜活生动的神气。

  总之,金农之书体,神气古穆,厚重凝整而富于变化,因字取势,因势利导,在结字造型上,或扁或长,或大或小,或松或紧,不计工拙,任意挥洒,但字法奇古,笔势雄浑,后人对他这种古“怪”书体,或觉得无法学,或觉得学而不能得。难怪郑板桥在诗中赞金农之书:“乱发团成学,深山凿出诗。不须论骨髓,谁得学其皮?”在用笔上金农一反唐宋书家作隶的积弊,较多地表现出波磔的书写性,也不像其画作题款行书的急就草率,直截了当。然而这种波磔的隶意,又并非刻意的做作,其很多波磔的写法往往是重按轻挑,憋足了劲,引而不发,在凝重的用笔中让人难以查觉的出锋。使得其作品开合适度,伸缩自如,既表现了随意与洒脱的情致,又显现出稳重而老道的风神。其隶书横多以侧锋而下,但不失古厚之气。起笔呈方形,至转折处不作提按转换,更显方整。竖画起笔藏锋而下,收笔不回锋,重落轻提,方中寓圆,集浑重奇逸于一体。细究之、金农笔下的姿态,是以拙为妍,以重为巧的。从而使其隶书独辟蹊径,不受前人束缚而雄踞书坛。在用墨上,金农喜用浓墨,墨黑如漆,其自谓漆书是有道理的。他的“漆书”平扁而不单薄,厚重而不凝,简练而古趣盎然,状若老树而着新花,且姿媚横生,影响深远。

  吴昌硕曾谓金农书如:禅语灯前粥饭,天游笔底龙蛇。香色最宜供佛,凭渠浩劫虫沙。下笔一尘不染,吟诗半偈能持。齐白石谓金农书曰:“想见笔端风露,拮来微笔迟迟。读书然后方知画,却比专家迥不同。删尽一时东流俗气,不能能事是金农。”由此观之,两位书画大家对金农的赞誉是不无道理的。

  参考书目:

  ①崔建林.《中国书法艺术鉴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01

  ②桂晓亮.书法艺术鉴赏[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09

  ③李彬.中国书法绘画知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0

  ④吴葆伦,凌士欣.中国书法技法与鉴赏[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08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