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彰显文化软实力 造福草原各族群众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8-30 13:40 点击量:478 大
中
小
毫无疑问,良好的生态文明,不但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当代社会营造生态安全屏障,更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其实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同样渗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汇聚着思想观念和先进理念的改变和更新。将生态文明的样板展示给世界的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输出与传播过程;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凝聚共识、携手创造世界美好未来的实际行动。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可以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蕴藏着先民的智慧,更潜移默化地决定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及哲学态度。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基本内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孟子“仁民爱物”的观念,除了肯定仁是人的普遍德性外,更将仁推行到自然界,提出了一种非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意识和生命关怀,即不仅仅是从人类的利益出发,对动物进行保护,而是承认动物的生命、情感及生存的权利,从而确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伦理。此外,中国传统哲学中以万物顺应自然规律生长为“天文”“地文”,如《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就是指自然规律。古代道家思想提倡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是让人们寻找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道。
保护生态文明,发掘生态文明遗产,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的构建关键在于人,要积极探索形成人与生态共荣的当代利益共同体。除了在有代表性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建设一批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及生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更好地向公众宣传优秀的生态哲学思想外,还可以充分挖掘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内涵,发展特色产业,用良好的体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此同时,要借助大数据、互联网以及区块链技术,增强生态意识的宣传,带动全社会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征,影响着国人多元包容而又相对内敛的性格特质及文化底色的形成。同样,一方人民也能成就一方水土,如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本身也是对中国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梳理和弘扬。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需要更为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也把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和国人奋进、担当的时代风貌呈现给世人,从而携手共进,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