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湖北神农架大九湖湿地秋色美如画
- 2 舆情分析:流量不清零后"跑得快"为什么...
- 3 三万六千天的生活
- 4 李登海:从普通农民到"时代楷模"
- 5 姜堰:整体推进关键突破
- 6 燕山深处秋意浓
- 7 胡杨醉金秋
- 8 秋菊靓古城
- 9 yy-棉杆切碎收集机
猪产业更健康 技术攻关直击生猪产业痛点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14 18:35 点击量:1215 大
中
小
本报记者 李丽颖
猪是六畜之首,生猪产业同样是畜牧业中的支柱产业。尽管我国是养猪大国,但却不是养猪强国,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压力大、生产水平与成本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保供给和提质量压力并举、疫病风险与兽药疫苗减量增效矛盾”等多重艰巨任务。特别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防控形势复杂严峻。记者从2018生猪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协同创新项目现场会了解到,该项目从影响提质增效的关键饲养技术环节入手,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以促进我国猪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技术攻关直击生猪产业痛点
“猪粮安天下”,我国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62%,占世界猪肉总产量近50%。但我国养猪行业在生产效率、技术水平、生态环保、产品质量等方面,距离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养猪业可持续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生猪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协同创新项目组首席科学家张宏福告诉记者,生猪产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我国粮食供给安全的主要矛盾是饲料(粮)资源短缺。我国蛋白质饲料严重依赖进口,大豆粕90%以上靠进口大豆加工提供,2017年净进口量大豆达9540万吨;加工玉米替代品的进口量达1.3万吨。
其次,环境压力加大。我国种养结合不紧密,使得养殖业优良粪肥资源成为“粪污”,每年畜禽粪尿及污水总量达38亿吨,占农业源COD的96%,是南方水网地区的重要污染源,还对地下水、土壤造成氮、磷富营养化及重金属污染;《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新修订《环境保护法》的施行,对养殖业提出了严峻挑战。
再次,疫病防控、生物安全形势复杂。“养防结合、养重于防”“少用药、慎用苗”的健康养殖理念贯彻不够,兽药、疫苗“减负”任务重;各种病毒、细菌及支原体、寄生虫病原变异快,外来重大疫病的防控难度加大,特别是近来非洲猪瘟对养猪业生产已产生重大冲击。
最后,人们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畜禽产品不仅要满足无抗、绿色基本要求,还要满足消费者对风味、健康乃至“有机”的高端需求。
提升生猪养殖绿色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绿色优质生猪产品供给,急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此,中国农科院组织实施了“生猪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中国农业科学院15个创新团队及5个地方研究所、4所大学和23家国内优势企业参加,对生猪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开展协同创新,在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分别部署了17个示范基地,形成了适用于不同区域、不同养殖规模和生产模式的7套技术模式。其中在全国重点养殖区和潜力发展区初步建立了提质增效技术模式2套,提高生猪耗料增重比降低0.15左右,饲料中抗生素使用量减少70%以上,生猪粪肥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节本增效约10亿元。
技术集成涵盖生猪全产业链的主要环节
生猪养殖生产要素多、技术环节复杂,仅靠单项技术的单打独斗无法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需求。为此,本次现场会展示了项目18项技术,涵盖了生猪全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包括:种群优化、生猪全周期精准营养与饲料配制、精准饲喂、无抗饲料与饲养、高效与智能化管理、猪场生物安全管理与疾病防控、节能设施工艺、营养减排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屠宰加工与品牌猪肉等方面。
在生猪养殖生产实践中,现代猪品种生产性能大幅度提高,仔猪提前补饲和断奶成为关键技术环节。“但是仔猪断奶应激严重,生长迟缓,腹泻率、死亡率高。”张宏福告诉记者,我国缺乏配制仔猪饲料的乳制品等原料,国内仔猪饲料市场一度被外资企业垄断,严重制约我国生猪产业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张宏福研究员联合多家科研院所、一线企业,研发了以维护肠道健康与减少环境排放为核心的仔猪营养与饲料调控综合技术。该技术通过氨基酸平衡、低蛋白日粮、微生态制剂与优化酶制剂等方法手段实现维护微生态平衡、促进免疫机能发育,减少环境氮、铜与锌的排放。
记者了解到,通过该项技术,21~65日龄仔猪增重提高3.5~3.8kg,腹泻率降低65~80%,育成数增加2.1~2.3头/窝,减少仔猪用药85%以上,重金属元素排放量减少75%,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赢。
再如在疾病防控与兽药疫苗减负方面,猪瘟嵌合载体疫苗技术有效解决各疫苗防疫效果相互影响以及免疫猪和野毒感染猪无法区分的行业难题。生猪主要疾病综合防控技术则是利用动物专用抗生素盐酸沃尼妙林并对其进行工艺改良,饲料质量安全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李秀波研究员介绍,该技术生产出的盐酸沃尼妙林原料及预混剂,具有用量小、毒副作用低,疗效显著等优点,生猪的支原体及猪密螺旋体病的治愈率达86%以上。
在良种繁育环节,生猪批次化生产技术针对专业化、规模化养猪生产需求,利用药物分批次控制后备母猪的同期发情进入批次化生产流程,解决猪场工作无规律、猪群整齐度差、疫病防控风险大的问题,大幅提升猪场产能,改善猪群健康状况。生猪屠宰损耗控制技术更是解决了产业急需,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研究员张春晖说,该技术围绕宰前应激、屠宰损耗控制及宰后减损提质三个方面,开展了技术创新与应用,在加工环节上实现了屠宰减损、提质增效。
种养结合推动生猪产业绿色发展
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环境压力巨大,如何种养结合,实现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也是生猪产业必须直面的问题,更需要科技为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撑。
河南省是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省,花生产量占全国近1/3。项目示范基地驻马店既是河南省生猪产业第一大市,也是全国生猪出栏量第一大市。如何把当地特色种植产业与生猪产业结合?花生副产物利用新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河南每年花生种植加工后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其中花生粕150万吨,花生秧500万吨。由于利用技术落后,导致大量的花生副产物未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该技术综合氨基酸平衡、酶制剂应用和霉菌毒素脱除,优化育肥猪饲料配方,开发出“育肥猪花生粕专用预混料”,应用该预混料使用花生粕,50-80kg,替代5%豆粕;80-110kg替代10%的豆粕,不影响育肥猪的生产性能;测定了河南省花生秧的常规养分;母猪日粮中以优质花生秧替代麸皮,妊娠1-90d添加20%,妊娠90d-断奶添加6%,对母猪繁殖无负面影响,而且能降低母猪便秘比例该技术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在项目示范基地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推广花生饼粕、秧的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了花生副产物的就地消化,促进了产销融合,在中美贸易战的关口,减少了对豆粕的依赖,降低了花生秸秆废弃对环境的污染;应用该技术,还可使每吨育肥猪饲料成本节约20元,母猪料成本降低100元。
张宏福研究员表示,科技创新成果要尽其可能地向企业,向行业,向社会扩散,更为“接地气”地与实际生产进行对接,推动行业发展创新。项目还将继续以绿色投入品、节本增效技术、生态循环模式、绿色标准规范为主攻方向,支撑引领生猪养殖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