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8:43:54

河南省衡水漏斗区的节水小麦丰收啦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26 16:46    点击量:487    

  编者按:水是农业的命脉,而河北却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省份,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7。作为小麦主产区,确保粮食安全责任重大;作为严重缺水地区,遏制地下水超采刻不容缓。如何解决两难困境?衡水漏斗区的小麦种植为之做出了有益探索。


  “截至6月15日,我市小麦收获351万亩,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目前北部深州、武强、饶阳、安平等县市因地理因素成熟略晚,已收获六成以上,其他地方夏收基本完成或正在扫尾。”河北省衡水市农牧局土肥站副站长孙国龙20日对记者说。

  据衡水市农牧局调查,今年该市构成小麦产量的“三要素”亩穗数、穗粒数均比上年增加,千粒重略低于去年好于常年,小麦平均亩产略高于去年。

  由于历史原因,衡水地下水多年超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斗区,每年地面平均沉降5厘米,3%~5%的机井报废。2014年,衡水被国家确定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与此同时,衡水又是全国小麦主要产区之一。缺水地区如何种小麦?

  小麦稳产前提下,农业用水有望减少超2亿立方米

  衡水是全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小麦种植用水占农业用水量的近80%。为此,该市大力推广节水抗旱小麦品种,实施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结合,配套推广土壤深松、秸秆还田、播后镇压等综合节水保墒技术,不仅能实现小麦稳产,还可使小麦由浇三水减少到浇一水。

  在河北省农业厅和财政厅支持下,衡水市枣强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已进行小麦节水多抗综合试验三年,目的是培育出节肥、节水、节种和防虫、防病、防倒的小麦新品种和技术。枣强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孙良忠介绍,目前该县30万亩小麦已经受益,小麦播种量从35斤~40斤减至28斤~30斤,浇三水改成两水,春季追肥减少二三十斤化肥用量。在小麦稳产的前提下,一亩地农民减少投入近90元。条件成熟后,此技术将向全市推广。

  为了调整种植结构,构建适水发展的种植体系,该市在重点抓好3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保证粮食产量35亿公斤的基础上,适度调减小麦、玉米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种植协调发展,形成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农业结构。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益的前提下,依靠政策扶持引导和典型示范带动,在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且无地表水替代的区域,鼓励改种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作物。以衡水湖周边地区为重点,实施还林还湿。同时开展耕地休耕试点,推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引导农业生产由资源消耗型向生态涵养型转变。“通过这些综合性措施,全市有望每年减少农业用水2亿立方米以上。”孙国龙说。

  抗旱品种配良法,收入多了投入反而少了

  “俺们村今年种的全都是‘衡新系观35’,平均亩产高达1200斤。”衡水市护驾迟镇前营村党支部书记曹立增说,“这是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节水高产、早熟、抗逆、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叶片失水慢,保水能力强,水分利用率比一般品种高。”今年前营村种粮大户曹敬全的40亩小麦、张国争的50亩小麦经测产,平均亩产达到1300多斤。同时全村2187亩小麦测产平均亩产达1200斤左右,高于往年平均亩产。

  “收入多了,投入反而少了,节水小麦就是好!”村民曹建斌种了多年地,“以前一亩地下40斤种子,单季要浇三四次水,现在俺们一亩地只播30斤种子,单季根据天气只浇一到两次水。一季算下来每亩地光节约下来的钱就有110多元,再加上增产的量,这一季小麦一亩地就能增收450多元。”

  前营村是衡水市发展节水小麦、良种良法配套的一个缩影。衡水市把发展节水小麦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紧密结合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和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加快培育推广节水品种。对审定的节水品种推广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种植面积在全省前10位的品种选育单位和个人,给予一次性奖励。截至目前,已经推广使用了“邯6172”“衡观35”“石麦21”“河农828”等一批节水小麦品种。

  麦种选好了,配套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才能节水又增产。衡水市农牧局实行规范化播种技术,重点推广深松深耕及保护性耕作技术。各县市区农牧局出动技术人员包村包户包地块,手把手、面对面指导收秋种麦,重点推广包括小麦药剂拌种、精细整地、增施底肥壮苗足墒播种保苗、适期晚播控旺、播期播量配套、等行全密种植、机械精细播种、强化播后镇压等9大主推技术。

  向粗放用水方式说“不”,农民由“要我节水”变成“我要节水”

  水资源的紧缺给农业生产方式亮了红灯,粗放的“大水漫灌”必须叫停。为此,衡水市实施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咸淡混浇等节水工程建设。特别是在土地流转、设施蔬菜种植、农业产业规模化的井灌区,集中建设微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改变过去传统的播种、浇水方法,推广小麦保护性耕作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与传统的灌溉方式相比,水肥一体化技术能节肥30%以上,用水量只有喷灌的1/3~1/4,而且田间杂草少,能大量减少施肥和除草的人工,操作简单,一人能管几百亩地。

  转变粗放用水方式的同时,衡水市还在探索管理节水新办法。“一提一补”就是桃城区首创的管水模式。“一提”是按照不同的用水量将水价提高不同的幅度,“一补”是将因水价提高多收的钱补贴给用水量少的用户。“这项制度使农民由‘要我节水’变为‘我要节水’。”桃城区速流村党支部书记王占羊说。经测算,“一提一补”制度实施后节水率达到20%以上,每年每亩可节水50立方米。下一步,衡水将在全市推广。

  科学用水,如何调动农民积极性很重要。冀州市统筹项目补贴资金,在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通过农业补贴的方式,引导广大农民改种棉花、油葵、中药材、饲草、杂粮等低耗水农作物2万余亩,推广冬小麦春灌节水稳产配套技术8万余亩,累计实现总节水量900余万立方米,并带动农民发展高效节水农作物超过10万亩。在冀州镇、码头李镇、北漳淮乡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新技术,实现亩节水200立方米以上,带动农民年均增收8000余元。

  衡水市技术推广站站长刘林杰介绍,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方案后,全市选择130.54万亩蓄水保墒能力较好的麦田,推广节水抗旱品种,同时实行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结合。节水麦全生育期浇1~2水,可压采地下水0.6527亿立方米,实现了小麦种植节水又丰收。

  陈连胜 本报记者冯雷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