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8:23:59

洛川红苹果:点亮脱贫之火 温暖老乡心窝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05 16:00    点击量:385    

  新华社西安6月5日电题:洛川红苹果:点亮脱贫之火  温暖老乡心窝

  新华社记者姜辰蓉、张晨俊、郑昕

  “1947年,延安洛川是陕北出名的穷县,一位叫李新安的农民到河南引进了苹果苗。”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说到的这位陕北农民,是洛川苹果种植第一人。如今,苹果种植已经成为洛川县第一产业,10多万农民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0到50万的突破

  1947年的春天,李新安赶着毛驴,把自己在河南灵宝亲手培育的200株苹果苗运回了家乡陕西省洛川县阿寺村。此前,他已经在河南学习了2年的苹果种植。

  这些树苗干瘪、细弱,在村里人看来,只能拿去填灶。在接下来的日子,人们看到,这个小伙子疯了似地在自家已经返青的麦田里挖坑。

  洛川地薄,打下的粮食常常只够吃半年,还有半年人们不得不外出谋生。村里长辈轮番劝说李新安:“好娃哩,不种粮食,你一家子以后要饿死。”“种苹果、卖苹果,咱村才能吃饱饭。”李新安说。

  村里人一万个不相信,他们采取了更极端的阻止行动。李新安前脚种树苗,有人后脚去拔……多次劝说未果,李新安的二叔父也和他分了家。

  几年后,李新安的果树挂了果,拉到延安销售,立即被抢购一空。乡亲看到苹果的好处,都找李新安讨要树苗。当地政府也开始大力推广苹果种植。种苹果的人家越来越多,李新安带出一批批徒弟。一片片苹果园在洛川铺展开来。

  70年过去了,洛川的苹果种植总面积已达50万亩,农民人均3.1亩、居全国第一。村民李许芳说:“谁能想到,不种粮种苹果,农民反而填饱了肚子。”

  网购带火洛川苹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洛川苹果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周边地区已经难以完全消化,果农们各自想办法找销路。

  1993年9月份,阿寺村村民李保银把自家4亩地里的苹果拉到洛川县城去卖。在此之前,李保银家里年年种粮,却仍然缺吃少穿,还欠了4000元的贷款。

  一位重庆客商来到李保银的摊位前说:“你的苹果这么鲜艳,肯定是染色的。”

  听自家辛辛苦苦种出的果子“蒙冤”,李保银犯了犟脾气。他拉着客商说:“你不相信,我做实验。”李保银打了水,拿洗衣粉洗,拿毛刷子刷,苹果皮都搓出纹了,却还是红彤彤。李保银又递了把刀给客商,说:“你慢慢拿刀子刮、削看看。”客商亲手又削又刮后承认,苹果的好颜色是纯天然!

  这位客商当场以每斤3元多的高价买了2000斤苹果。李保银一笔就卖了7000多元,当年就还清了贷款。

  色形美、甜度高、口感好,洛川苹果日渐扬名,每年收获季节来自各地的客商会云集洛川果园收购苹果。现在,洛川苹果还出口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

  “用互联网激发果业潜力,使每颗苹果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保证果农收入持续增加”,是洛川县政府确定的苹果产业发展思路。

  “今年真正体会到了网购的力量,苹果一半是在网上卖的。”洛川果农冯文辉说,互联网渠道打开后,天南海北都是商机。目前,洛川县已注册电商企业114家,网店2580家、微店4500家,其中绝大多数在销售苹果。洛川县每天最多接到12000多份的网络订单。

  六成果农年收入超10万元

  现在,走在洛川塬上,一片片的果园连绵不断,承载着人们对更好生活的向往。

  苹果的神奇在于,不仅果农脱贫致富,所有与其“接触”的人,也都受益。苹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洛川县,用工高峰季节达12万人,每年吸纳外地务工人员4万多人。

  苹果还让许多弱势人群实现了脱贫梦。

  在手机键盘上敲几个字,洛川苹果等特产就卖到了全国各地。屏幕前的屈万平,是洛川交口河镇弥家河村村民,他自小患有脆骨病,身高只有1.1米,却撑起了5口之家。能做到这一切,得益于当地为其“私人订制”的脱贫“处方”——微信卖苹果。

  屈万平至今记得他的第一笔“大单”,“2013年,一位外地客户要预定100箱苹果,一下就挣了2000多元!”屈万平高兴地说,“这比我们家一年的收入还多些哩。”

  现在,屈万平年纯收入3万多元,他家也从社保兜底户变成了创业脱贫的示范户。像他这样创业脱贫的人,洛川有300多位。

  洛川县苹果产业管理局局长王建锋说,洛川去年苹果总产量突破88万吨,总收入达到40亿元,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连续5年达万元以上,全县60%多的果农户均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