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湖北神农架大九湖湿地秋色美如画
- 2 舆情分析:流量不清零后"跑得快"为什么...
- 3 三万六千天的生活
- 4 李登海:从普通农民到"时代楷模"
- 5 姜堰:整体推进关键突破
- 6 燕山深处秋意浓
- 7 胡杨醉金秋
- 8 秋菊靓古城
- 9 yy-棉杆切碎收集机
山东如何破解“肥越用越多,地越吃越馋”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2-14 11:54 点击量:391 大
中
小
化肥过量使用、盲目使用既损耗基础地力,增加成本,又危及食品安全,造成污染,形成了“肥越用越多,地越吃越馋”的“虚胖”现状。近日,记者走访山东多地,发现当地推进测土配肥、水肥一体化,依靠技术推广努力给土地“减肥”。
测土配方施肥,老李施肥效果差的烦恼没了
巨野县龙堌镇李集村农民李长河一直认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可最近这两年,他发现,肥用得多了,土壤板结越来越严重。“一旦用少了,产量立马就下来。”老李很无奈,“施肥效果确实不咋地,也卖不上好价钱。”在李集村,“老李的烦恼”几乎家家都遇上了。
2016年开春,听说镇里开了一家“云农场”配肥站,老李骑上三轮车去看了看,“真好使的话,再装它一车拉回来。”可当他赶到这里,配肥站里的几个小伙子却没让他买,而是让他到大田里取点土来“化验”一下,根据测土结果再决定施什么肥,怎么施,施多少。老李听说测土是免费的,决定试一试。
几天后,老李拿到了土地“体检”报告单:上面记录着他家的地缺什么,什么太多了。他更觉得奇怪,“用了那么多化肥,咋还能缺东西呢?”拿着测土结果,老李还不放心,决定亲自去云农场的运营中心给大田抓“方子”。在车间,老李见到了自动终端配肥机——几种原料加进去,工作人员在电脑上输入老李家大田土壤的成分数据,化肥成品就出来了。前几年买化肥每次都得装上大半车,这回老李连半车都没装满,这让他心里没了底,不过他觉得,“再按着‘量大管饱’的老办法,土地确实受不了,不如豁出去试一下。”
用上了配方定制的固体肥,老李家地里的小麦和玉米长势良好,增产效果明显,去年玉米亩产达到了700多公斤。
测土配肥的新方法迅速传开了。云农场巨野县运营中心负责人姚元合说:“通过种粮大户的带动,越来越多的小农户也加入了进来,我们已建立起测土到田、配肥到站、配送到户、指导到地的流水线新模式。”
使用液体水溶肥,老贺种蒜的成本降了
贺庆尧是巨野县大谢集镇大谢集村的种蒜大户,这几年大蒜价格起伏不定,控制成本就成了他一直琢磨的问题。“成本下来了,才能经得住市场变化。”老贺说。
蒜种、土地、薄膜、人工、肥料是老贺种蒜的主要成本,控制成本,他决定先从肥料下手。“我常在网上查如何更经济有效地用肥,可是说法很多,我也不知道谁对谁错。”老贺说,“当我看到云农场液体配肥站能根据土质、作物和不同生长阶段调整配方,觉得应该很适合我的情况。”
虽然定制液体水溶肥的单价要比普通肥料高一些,但施用量更少,算下来还是更省钱。更让老贺高兴的是,液体肥料效果也不错,大蒜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收入也提高了。老贺认为,这主要得益于配肥站的肥料货源好:“真材实料,当着我的面按配比加入桶里,看着放心,用着也放心。”
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农业比较粗放的灌溉方式和大量使用化肥,既严重浪费了农业用水,又污染了环境,节水灌溉设备和肥料相互配合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液体水溶肥,老贺走出了水肥一体化的第一步,他说:“先进大工厂都在用新技术降成本,咱们搞农业的也不能落后。”
家门口建“农科驿站”,农技推广更接地气
齐河县祝阿镇的大杨村交通便利,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但由于多年连作,缺乏科学管理,导致土壤情况恶化。近几年作物病害严重,蔬菜种植面积越来越小,很多村民开始选择种植大田作物,或者外出打工。
去年11月,“农科驿站”在大杨村挂牌成立,村里多了几个懂技术的年轻人。“农科驿站”是由山东省科技厅引导、云农场为主体运营、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番茄病毒病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效果,应以预防为主,病毒一般通过刺吸式口器害虫传播,所以防病的关键是防虫。”张博三言两语,马上让大棚种植户意识到,自己过去“给番茄治病”的方法原来是南辕北辙。张博毕业于吉林大学农技专业,现在是云农场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员。
“农科驿站”的小院从早到晚都很热闹,两周一次的培训会更是座无虚席。针对大杨村农田病害严重的特点,“农科驿站”依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的原则,从作物播种开始,指导农民采取科学、高效的管理,预防病虫害发生,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除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农科驿站”也推广测土配肥等产品。“通过科教融合、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农业先进技术及成果推广应用,把各方积极性都充分地调动起来。”北京天辰云农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洪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