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2:35:45

贵州六盘水:旅游成为经济转型新引擎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17 11:17    点击量:601    

  本报记者 肖克 刘久锋

  炎热的夏季来到贵州六盘水,浓郁的清凉气息沁人心脾,四川游客饶家熙连声感叹:“这气候太爽了!”

  中国凉都六盘水,为世人所知的是夏天平均19.7℃的气温。宜人的气候只是六盘水发展旅游的众多优势之一,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六盘水都是靠矿产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如今,六盘水把发展目光从地下矿产转向地上的绿水青山,通过一系列措施保障,形成了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滑雪的山地旅游产业体系,启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阳光明媚的8月,钟山区大河堡花海景区内,40多种百合花错落有致次第开放,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香气。三三两两的游客或在花丛中拍照,或在秋千上享受悠闲的慢时光。

  很难想象,这片面积330亩的花海,两年前还是一片石漠化荒山。

  近年来,六盘水以“100个旅游景区建设”为抓手,“无中生有”打造了一批山地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相继建成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百车河旅游综合体等11个重点旅游景区。

  不仅“无中生有”,还要就地转化。六盘水曾是“三线建设”西南地区的主战场,重要的煤炭基地、钢铁基地,是在“三线建设”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既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三线文化”底蕴,更是“三线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弘扬者。

  2013年8月,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开馆,生动还原了当年彭德怀指挥“三线建设”的办公遗址、“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陆家大院以及育才壁、蒸汽机车、机械设备等历史现场和文物,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六盘水把旅游业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发展的突出位置深度谋划部署,提出要“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决定以生态旅游破题,另辟发展新径。

  作为贵州海拔最高的地区,六盘水冬天较同纬度地区更寒冷。“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更为寒冷,雪的保留时间长,最适合发展雪上项目。”六盘水人从中看到了商机,相继建成玉舍滑雪场、盘州云海乐原滑雪场和梅花山滑雪场,打造了中国南方冬季旅游新名片。2015年,全市3个滑雪场累计接待游客8.58万人次,滑雪项目总收入3288万元,填补了贵州冬季旅游产品的空白。

  六盘水市各个景区景点,为不同的度假组团建设舒适的居住场所,或民居或风情客栈,抑或山中别墅。积极突出山水特色、城景一体、产景融合、全域旅游,想游客所想,努力推动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转变、短线旅游向长线旅游转变、粗放旅游向集约旅游转变、休闲观光旅游向体验消费旅游转变、过客旅游向居住旅游转变,走一条独具山地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新路。

  旅游业是拉动面广、辐射能力强、产业链长的富民产业和朝阳产业,发展旅游对脱贫攻坚意义特殊。六盘水将发展旅游与农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旅游扶贫路子。

  钟山区区委书记张涛介绍,钟山区通过“三变+”模式,实现旅游产业全民共建共享。一是创新“三变+金融+景区+扶贫”模式,用优质的旅游景区、专业合作社特色产业和城市停车场、广告牌等公共资源作为平台,变特惠贷“户户贷”为“人人贷”,将为全区14409名农村贫困人口和3703名城市贫困居民每人贷款5万元,入股区物管公司、优秀市场主体经营的旅游景区等,让贫困群众人人有产业、人人有收入、人人可脱贫。

  通过“三变+易地搬迁+扶贫”模式,在景区内规划建设易地搬迁工程,房屋一层80至120平方米用于农户居住;二、三层产权为区旅游公司所有,用于农家客栈经营和发展乡村旅游,公司定期给贫困户分红,解决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

  同时,钟山区创新“三变+旅游+培训+就业+扶贫”模式,2016年起,两年内计划投入培训经费3360万元,对辖区有就业能力的城市贫困人口和农村贫困人口“两有户”,以及留守儿童父母、青少年农民工等群体进行旅游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引导他们成为导游、电瓶车驾驶员、村干部、创业者和农业经理人等,激活人力资本,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