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5:52:28

让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套养新模式撬起“亩均效益”
文章来源:常德市农业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7-18 15:11    点击量:429    

  种养业结构配置是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框架,优化种养业结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体任务。长期以来,我国种养业失衡,资源利用没有形成链条,随着农产品产出数量的不断增加,农业废弃物随之剧增。南方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污无法就地消纳,造成面源污染;东北地区玉米收获后,秸秆不能充分资源化利用,焚烧成灾。

  要从源头上解决发展生产、保护生态之间的平衡问题,以生态建设为导向发展农业生产,需应用中医的“治标先治本”的思维方式,推广种养业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循环农业体系,让废弃物变成资源,让资源变得有效益,缓解资源、生态和环境压力,提高农业收益。

  国家农业部规定,到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而推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正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

  常德是农业大市,现有耕地700万亩,粮食产量多年居全省第一。常德各地农民既要保粮食面积,又要千方百计增加效益,近年来,各地农民自发调整产业结构,创新生产方式,向土地问效益、向生态问效益,取得巨大实惠。

  连日来,汉寿县沧港镇报国村2000多亩稻虾基地,迎来了一批批选购小龙虾的客户。

  “我的小龙虾自今年3月上市以来,每天的销售量上百斤,高峰时一天卖到上千斤,主要是来自湖北、四川的客户。去年,每亩实现综合收入近万元,纯收入6000元以上。”基地负责人余青山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各地种养模式纷纷涌现,汉寿就探索出“虾稻连作”、“稻鸭共生”、“稻鱼连作”、“稻-鳅(鱼)混养”等高效种养结合的新模式,其他地方也探索出稻蟹,稻蛙共生等套养模式,据估计,目前全市采用种养结合模式的总面积约有40万亩,为农民年增收入过亿元。

  在石门县蒙泉镇潘家铺村,丰瑞乐家庭农场的农场主黄云华通过手机,正在查看稻蛙、稻鱼(鳅)基地的青蛙、鱼儿、泥鳅和水稻的长势,去年,她依靠稻田套养蛙、稻田套养鱼和泥鳅,每亩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眼下,她种养结合的200多亩一季稻刚刚播种,鱼儿、泥鳅、青蛙下池3个多月,等到国庆节前后,她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季。

  “全市有700万亩耕地,其中低洼田100多万亩,这些产量不高的低洼田都适合套养。”常德市农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常德市还有棉地140多万亩,因为效益不高面临结构调整,特别适合稻薯(即水稻和马铃薯)连作,每亩纯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这比传统种稻每亩效益要高出2倍多。

  据农业专家介绍,以农户为单位推行“种养结合、以养促种”,实行循环农业生产方式,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从经济效益来看,这是一条发展农业经济、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当前农民种地大多依赖化肥,过去种养分离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土质退化,使化肥利用率降低,用量增大,大大增加了种植成本。实行种养结合,以动物排泄物替代化肥,极大地减少了化肥使用量,降低了种植成本,同时还可以获得绿色有机农产品,提升了农畜产品附加价值。农户横跨种养两业,在市场博弈中掌握更多的资源和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

  从社会效益来看,种养结合、以养促种,彻底改善了农村环境条件,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让农民懂得了农业生产必须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采用先进技术,讲究标准管理、规模经营,很大意义上增强了持续发展意识。

  从生态效益来看,种养业相辅相成,资源充分利用,变废为宝,极大地促进了生态的良性循环,土壤结构及耕作性能得到改善,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周而复始,使自然界(水、肥、气、热、土壤)和人、动植物以及微生物处于一个共生和谐的良性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终达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的高度统一,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目前,各地都已经对“种养结合”高效生态循环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有的农民问,套养的模式这么多,我到底选哪一种好?

  常德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局长谢朝君认为,这要因地制宜,不能只看经济效益。对水源条件丰富的湖区来说,比较适合稻虾套养;而对水源相对较差的山区,稻蛙、稻鳅就比较好,选择哪种模式,千万不能只看经济效益,忽视自身条件。养殖业和种植业,虽然同属于农业,但两者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推行种养结合,同时组织好水产业生产和种植业生产,使两者达到有机结合是相当有难度的。目前,该局正在积极开展稻虾套养模式的调研,准备加大培训力度,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在全市建立6个示范区,逐步扩大稻虾套养面积。

  常德市农科所研究员贾先勇认为,在水源条件较差的山区,稻薯连作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近年研究出来的旱稻,抗旱能力特别强,产量也比较高,值得向山区群众推广。同时,由常德马铃薯综合实验站选育的中薯5号和兴佳2号,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特别适合在常德市推广。

  市场瞬息万变,到底种多少、养多少,这个度也难以把握。

  目前,套养模式虽然效益好,但大多以自产自销为主,规模较小,而一旦加大规模,因缺乏行业组织协会,没有形成订单农业,其销路和效益就会出现问题。虽有龙头企业联合,但农户与企业之间基本上都是松散型的合作形式,无法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部分龙头企业习惯于依赖政府和管理部门,基地建设的热情不高,信心不足,主动性不强,措施办法不得力,存在政府、农户两头热,龙头企业中间冷的现象,极大地制约了这一模式的产业化发展。

  据了解,目前,“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在全国各地都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种养结合的经济效益还未完全显现出来,业内人士建议,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促进种养模式健康发展。

  政府要加强种养结合模式的宣传推广,结合农村实际,制定一些扶持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回乡创业;研究出台相应的措施,引导和推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高效种养模式转变;结合现行水稻种植补贴及标准化水产养殖补贴标准,在水稻良种和特色水产苗种的引入、种养基地的建立等方面给予财政补贴。

  现代农产品的竞争,最终是科技的竞争。各地要有针对性地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开发力度。引进的技术成果鉴定必须是当地需要的,特别是对培育各地的新兴优势产业有促进作用的技术;还必须是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结合省工节本综合配套技术。对适于本地实际的能提高农产品规模、质量和效益的传统技术,要通过送科技下乡、开展技术培训和鼓励科技人员下田、下车间进行技术承包等方法加快应用和推广。

  要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培训一批上规模、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基地,着力建设一批带动农户能力强、科技开发能力强、加工增值能力强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分门别类进行引导、扶持和指导。同时要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营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学会和社团的作用,加大对它们的扶持力度,以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应付市场风险的能力。

  各地在推广应用种养模式中,要根据作物、畜牧和水产的实际需要供给,严防过多过滥投入而影响环境,同时要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替代品的引进开发和使用工作;要大力推行畜牧业排泄物的循环利用,因地制宜,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生物间的降价和利用作用,减少面源污染。

  加强科技创新,拓展种养选择。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推动相关高校开展“种养结合”品种选择的技术研究;在相关区县设立“种养结合”的技术示范点,探索研究不同品种“种养结合”技术规模化推广的可行性;加快农业科技高端人才的引入,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确保高端人才对于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持。

  此外,还要利用媒体大力宣传水稻-水产“种养结合”模式,着重突出“种养结合”模式在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充分了解其农产品和水产品的质量优势,以培育更为广大的消费群体。

  曾玉英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