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4:42:29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 总量虽降,人口红利仍在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19 09:31    点击量:1316    

  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较2010年减少4000多万人——总量虽降,人口红利仍在(透过“七人普”看变化②)

徐 骏作(新华社发)

  5月14日,湖南省资兴市经济开发区创新创业园福瑞康电子有限公司内,工人们正在赶制产品订单。李 科摄(人民视觉)

宋 博制(新华社发)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从总量看,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4000多万人;占比方面,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也有所下降。

  如何看待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例双双下降?未来劳动力供给是否充足?分省份来看,哪些地方的人口红利比较突出?

  劳动年龄人口仍是全球第一

  ——8.8亿劳动年龄人口,超过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同口径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

  劳动年龄人口是指社会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的人口。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这一规模是个什么概念?

  横向来看,目前全球人口排名第三至第五位的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人口总和约8亿人,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同口径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总和不足8亿人。规模上,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在上述二者之上,居全球第一。

  纵向来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高峰期规模超9亿人,从2012年开始出现下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对本报记者分析,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目前来看,劳动年龄人口虽然在减少,但这是从高位的逐步下降,总规模依然较大,也意味着国内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应该看到,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一大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属于客观发展规律。”

  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8.70%,较2010年上升了5.44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比重达到13.50%,上升了4.63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大挑战便是劳动力的供给数量随之减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此前介绍,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幅度在加大,预计“十四五”期间将减少3500万人。

  分省份来看,数据显示,31个省份中,15-59岁人口占比最高的3个省份分别是广东、北京和浙江,均为过去十年外来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区,其中广东占比达到68.80%;最低的3个省份是河南、广西和河北;与“六人普”相比,占比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天津、北京和河北。

  “就趋势而言,未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和比例仍将继续降低,但劳动力的供给优势还在。预计到2050年,国内劳动年龄人口仍有望保持相对较大的规模,在全球继续位居前列。”原新说。

  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43.79%,比“六人普”提高了12.8个百分点

  对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社会普遍关心一个话题:中国人口红利是否还在?

  谈人口红利,首先来看看其概念。人口红利是在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来的经济结果。具体来看,它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社会抚养负担较轻,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业内人士介绍,判断一国是否拥有人口红利,重点看两个指标:一是劳动年龄人口;二是将劳动年龄人口作为分母,其他年龄组如儿童人口、老年人口作为分子,二者相比计算得出的人口抚养比。从第一项指标来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和比例目前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从第二项指标看,一般来说,把人口总抚养比低于50%的阶段称之为人口红利期。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表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人口抚养比(0-14周岁和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加总与15-64周岁人口数之比)为45.9%,与2010年相比有所提高,但当前国内仍然处于人口抚养比低于50%的人口红利期。

  “长远来看,中国还有开发二次人口红利的巨大潜力。”原新说,未来,受劳动力素质提升、就业结构优化等因素影响,劳动生产率有望大幅提高,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升级,从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已可以看出这种潜力。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介绍,国内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比2010年提高0.83年。其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年。同时,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达到3.85亿人,占比为43.79%,比2010年提高了12.8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23.61%,也比2010年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在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受教育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适时推进延迟退休,将形成新的人力资源优势

  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该怎么办?原新认为,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但通过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延迟退休、提升人口健康水平等,将能让我们在应对挑战中形成新优势。”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优化人口结构,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表示,“十四五”末期,力争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这意味着2025年国内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达到高中二年级以上的教育程度。此外,还将不断提高存量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努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1982年人口普查时,中国总人口当中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不足1%,现在提高至15%以上,表明中国提升国民素质的目标在逐步实现。”原新说,从就业角度来看,短期而言,考虑到目前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依旧较大,在劳动力供需关系中,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依然存在,就业压力不小。长期而言,虽然劳动年龄人口逐步减少,但随着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日益提高,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会相对减弱。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解决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舸认为,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挑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制度,破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消除人才合理流动的壁垒,调动用人主体和人才本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人才的最优化配置。同时要拓宽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的再就业渠道,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

  谈及延迟退休,原新表示,综合考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国家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未来,随着延迟退休的推进,一大批具有知识、经验和技能等优势的大龄劳动力可以继续留在市场上,劳动力资源会得到增加和补充。”

  在曾玉平看来,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中国人口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力提高,促进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记者 邱海峰)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