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8:38:24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期中交“考卷” 成绩单如何?从数据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变化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3-01 17:31    点击量:268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题:期中交“考卷” 成绩单如何?——从数据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

  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2800余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980余个,常住人口连续保持递减……这些数字背后是北京提质减量发展做出的努力。

  这是2月25日拍摄的北京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期中考”成绩单的出炉,新华社记者近期深入一线调研采访,去感受扑面而来的新变化。

  北京“瘦身提质”超预期 京津冀“期中考”成绩靓

  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这是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设定的中期目标之一。

  当初,不少人心中有疑问:多年来北京人口持续膨胀,要逆转这一趋势,谈何容易?

  这是2月26日拍摄的北京副中心站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7年来,北京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一手控增量、一手疏存量。制定实施了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2.34万件。同时,一大批一般制造业企业、批发市场等完成疏解。

  2017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迎来“由增到减”的拐点,并连续几年保持负增长,已控制在2100多万,“瘦身提质”效果超出预期。

  据智联招聘课题组调查,以2019年为例,北京人才外流的主要城市分别为上海、天津、深圳、成都、廊坊、石家庄、西安等地。

  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初春时节,走进曾经的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昔日熙熙攘攘的车辆和人潮销声匿迹。“腾笼换鸟”后,这里成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的载体。周边区域近20万平方米楼宇,正加速转型发展金融科技等高端业态。

  这是2020年12月28日在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拍摄的中关村协同发展中心大楼(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北京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24.4%和23.8%,高精尖特征愈发明显。便民服务设施日趋完善,新增大量城市绿地、休闲公园……

  这是2月24日拍摄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一盘棋”思维,“一股绳”发力。北京现代沧州分公司智能车间里,工业机器人手臂上下挥舞,搬运、焊接、码件,动作一气呵成……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落户河北最大体量产业协同项目,在该公司带动下,40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落户沧州,产业集聚效应初现。

  河北省有关部门数据显示,7年来,河北累计签约批发市场商户4万余户,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4771个、产业活动单位9045个。

  这是津石高速公路石家庄段与新元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桥(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今年的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如期实现。河北30项主要指标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均超额完成任务。

  天津市以滨海新区等地为重要平台,吸引了亚投行灾备中心、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奇虎360等一批优质项目布局,“十三五”期间,引进北京企业投资项目超4000个,投资到位额超6000亿元。

  既有宏观层面的谋篇布局,也有重点领域的关键落子。作为北京新“两翼”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已呈齐飞之势。

  这是2月23日拍摄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面积约128万平方米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正火热施工。“这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拉开框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说,周边区域将建设星级酒店、高档写字楼,成为北京东部最大商业中心。

  2月23日,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工作人员检查在LED人工光照下蔬菜的生长状况。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主导功能逐步形成,未来将持续吸引中心城区人口在副中心就业创业和学习生活。

  北京现代沧州工厂的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2020年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在河北雄安新区,近300个工地塔吊林立,10多万名建设者昼夜奋战,“未来之城”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作为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中关村科技园、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项目落地,承载功能日趋完善。

  区域协作渐入佳境 重点领域突破明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伊始,中央就明确在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领域率先突破。“期中考”已过,会给人们哪些惊喜?

  ——一体化交通网络“连起来”,“1小时交通圈”越变越大。

  这是2月23日拍摄的中创燕园半导体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热导性氮化铝陶瓷基板。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走津石高速,一辆卡车单程节省过路费、油费约200元,节省时间1个多小时。”邢海良常年往返石家庄与天津之间,跑钢材运输。去年底,两地“直达高速”开通,他再也不用绕行跑冤枉路了。

  一个是直辖市,一个是省会城市,两地却长期没有直达高速、直达高铁。走高速,要绕行其他路网,多跑约60公里。坐火车,要先“折线跑”到北京,或者坐慢车,一路耗费5个多小时。

  “一盘棋”思维,“一股绳”发力。历经7年,京津冀累计打通拓宽“对接路”32条段、2005公里。京张高铁、京雄高铁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成投用,“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

  ——生态环境“美起来”,空气质量达7年来最好水平。

  “原来户户冒烟,整个村子都是煤烟味。现在烧燃气壁挂炉,没一点灰尘和烟味。”河北高碑店市栗各庄村村民单增平说,取暖季里,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日子成为常态。

  短短几年,河北1125万户农民告别小煤炉,用上“电采暖”“气采暖”。仅这一项,对区域大气环境改善贡献率就达36%。

  2020年,京津冀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38微克、48微克、44.8微克每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达到或超过50%。空气优良天数均接近或超过70%,达到2013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产业协作“串起来”,协同创新越来越活。

  薄如蝉翼的陶瓷片,却能为一盏400瓦LED灯提供散热——这是中创燕园半导体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热导性氮化铝陶瓷基板。

  “公司由北京大学技术产业化产生,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孵化培育,4年时间就实现了从实验技术到产业技术开发和量产的跨越。”公司行政经理王琳说。

  中关村,京津冀科技创新重要源头。如今,创新基因就像蒲公英,源源不断向天津、河北播撒。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负责人扈德辉说,中心设立5年,已有400家企业入驻,超过一半来自北京。

  曾经,产业链、创新链不畅,北京大量创新成果“导弹式”转移至东南沿海。如今,北京疏解、津冀承接,北京研发、津冀转化,创新协同势头愈发强劲。

  截至去年底,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8600多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1400亿元,科技成果转移“灯下黑”状况明显改观。

  共建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带来京津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0)》显示,以2013年至2018年时间段为例,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增长4倍多,三地合作专利数量增长近50%。

  直面“深水区”挑战 乘风破浪向未来

  爬过一道道坡,越过一道道坎。

  很长一段时间,京津冀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多、抱团协作少。依靠国家战略实施,京津冀逐步冲破行政区划藩篱,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开始握指成拳。然而,进入“深水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

  一方面,产业异构明显,经济链条缺少高效衔接。一些专家表示,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相比,京津冀市场力量发育相对滞后,在北京产业疏解转移中,由于过去多年存在巨大发展落差,天津、河北与北京创新资源对接仍偏少,这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悬殊。

  另一方面,公共服务落差仍较大,阻碍人口和产业流动。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田学斌表示,当前京津冀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合作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三地明显的发展水平的差距,加上政策、标准、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北京优质服务资源难以近距离向京外周边地区辐射扩散,三地人才流动也遇到较大阻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也在考验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的运行。

  面对疫情,京津冀建立联防联控联动机制,出台疫情信息互通、交界地人员有序管控、产业链配套企业抱团取暖等措施,协同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及度假区,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重点项目。疫情期间,项目工地建材、设备供应不足,急需津冀供应商复工供货。项目负责人苗乐文说,京津冀三地协同办密切沟通、专人盯办,协调津冀及其他省份400多家供应商,项目很快全面复工复产。

  然而,由于协同防疫机制仍存在衔接问题,有的地方出现了“跨省通勤”交通拥堵,有的地方防疫措施各自为政,遭到一些群众质疑……这从一个侧面暴露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待在深入推进中补齐短板。

  着眼“十四五”,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持续向纵深拓展。这片热土又将完成怎样的答卷?三地政府部门将从多处发力:

  ——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纵深推进。在一些“难啃”的领域取得突破,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以减量倒逼集约高效发展,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齐飞,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聚焦重点领域深入攻坚突破。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区域治理模式创新等途径,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的进展,让市场力量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主角,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加快优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让新技术赋能医疗、教育等领域,从“互联网+”向“智能+”转换升级,并随着5G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将区域内优质公共服务的供需精准匹配起来。

  记者一路所见,京畿大地春潮涌动,建设发展已火热展开,正描绘一幅造福百姓的壮美画卷。(记者孙杰、张涛、齐雷杰、关桂峰、李鲲)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