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04:05:07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教授“侠侣”捐千万元助学,深藏功与名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7-24 08:27    点击量:232    

  60余年党龄70年教龄,捐一生积蓄,不冠名不留影云淡风轻

  教授“侠侣”捐千万元助学,深藏功与名

崔崑夫妇在书房一起观看早年演唱俄文歌曲的视频。 记者李伟摄

  7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崔崑夫妇捐资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整个捐资没有仪式,留影照都没有拍,老人专门叮嘱“不要宣传”。

  但消息还是于近日在校内传开,再次感动了喻家山。从2013年至今,崔崑和夫人朱慧楠教授捐资助学已累计达到1000万元。

  一对年过九旬的教授夫妇,深藏功与名,一掷千金,捐出一生积蓄,堪称侠侣义举。经多次做工作,崔崑夫妇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一件衬衣穿30年,三笔捐千万助学金

  在近3个小时的采访里,谈及捐款之事,老人一直表示:“没有什么,就是待遇还不错,两个老人又没什么花钱的地方,年纪大了,手头有积蓄,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

  谈起金钱,风轻云淡。其实,两位教授在科研领域勤奋治学,在生活中十分勤俭,并非“土豪”。在崔崑夫妇位于华中科技大学校内院士楼的家中,记者看到,两位九旬老人仍然自己做饭,山东出生的崔崑负责掌勺烧菜,来自广东的老伴负责理菜炖汤,分工明确,饮食与武汉普通老人无异,清淡、不讲究吃喝。

  崔崑一件衬衣穿了30年,曾因媒体报道,引发公众关注点赞。采访时,崔崑不以为然,他还给记者展示了一件“自认为很新”的夹克。“这件才只穿了十几年,都还能穿,为什么要买新的呢?”他说。

  崔崑回忆起2013年第一次决定捐资助学的初衷。“当时,中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另外我们也看到网上讲,杨绛先生把自己和钱钟书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受此启发,我们俩也决定把积蓄拿出来捐资助学,为社会做点贡献。”

  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女儿崔明玲共同捐资420万元,在学校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额度每生8000元。学校学工处有关负责人解释说,以崔老师家里的积蓄,一次性拿不出这么多钱,崔老和家人就做了一个计划,捐款在5年内完成。

  作为教职员工,这样大额的捐赠,在学校历史上极为少见。有人建议以崔崑夫妇两人的名字为助学金命名,被二老谢绝。此事,一直到捐助完成的当年,才被公众得知。2018年,两位老人又拿出180万元,再次注入“勤奋励志助学金”。

  直到今年7月3日,两位老人决定再捐资400万元,设立全校“新生助学金”,两位老人计划用4年时间完成这笔捐助,捐到崔崑院士99岁。采访中,提起这个决定,两位老人仿佛在谈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情。朱慧楠教授说:“崔崑,我们还是争取3年内吧,赶紧搞走(这笔钱)。”

  记者还在无意中发现,疫情期间,两位老人还交了一笔100万元的特殊党费。对此,两位老人表示,疫情期间,中央英明决策、生命至上,医护人员逆行冒险救治病人,很受感动。两人住在学校,学校也很关心,定期有人来送日常所需,解决了后顾之忧。在新闻上看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带头捐款,两人就想着也尽一份力。

  经历相似心有灵犀,决定捐款一拍即合

  为了帮贫困生真正解决问题,两位老人对于如何设计资助人数、额度,都有自己的打算:他们考虑了贫困生的比例,每笔8000元的金额则是参照国家奖学金的标准,加上最新一笔新生助学金,全校将有超千人获得资助。

  “捐款的事儿,是谁提的?花了多久时间商定?”

  面对记者的疑问,两位老人几乎同一时间脱口而出,“不用怎么商量。”

  原来,崔崑夫妻两人学历相当、经历相似,遇到大事都有共同的看法,对于捐助学金一事,不用过多商量,一拍即合。

  两位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老人,都经历过日本侵华战乱,小小年纪就颠沛流离。朱慧楠是家中老大,曾背着妹妹,一家人流离失所。有一次,他们刚从藏身的防空洞出来,下一分钟,那里就被日军飞机炸毁了。

  为了读书,年幼的崔崑在父亲支持下,一路从山东扒火车,辗转流浪80多天前往成都考大学。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崔崑考取了西迁至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机械系。

  瘦小的崔崑,还到稻田打农药,打工赚学费。如今回忆起来,他觉得打工能管吃管喝,很满足。读书时,学校里过节还能吃上回锅肉,他也感到非常幸福。

  经历过百般锤炼的崔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投身到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的创建中。崔崑在哈工大读俄语预科班时,遇到了来自中山大学的朱慧楠。他们在同一个班,一个是班长,一个是学习委员,两人有相似的经历,惺惺相惜,最终携手走到一起。

  “国家培养了我们,设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是我们的初心。”两位老人耳聪目明,头脑清晰,对于时间链条的记忆尤为精准。他们回忆起过去的艰难岁月,更感慨现在的幸福生活。如今两位老人已学会网购、使用电子支付,并不刻意守着清苦生活。“学会了网购,对老年人来说,生活太便利了,生活还是要搞好,不能亏待身体。”

  谈及长寿的秘密,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说:心态要好,不要计较,助人为乐。正是出于对贫困家庭孩子读书不易的共情之心,两位老人决定捐助来自贫困家庭,品学兼优的学生。

  回忆过去,崔崑说,自己这一辈人经历过遭人欺侮的战乱,见证了新中国在一穷二白中求发展的过程,大家都怀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仰。

  1958年,他被公派前往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铁专业大学——莫斯科钢铁学院,专攻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两年的留学生涯,让他将特殊钢定为日后的研究方向。

  如今,崔崑书房里几乎全是钢铁类的书籍。他先后承担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研制成十种新型模具钢,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凭借在金属材料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1997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钢铁院士”。

  朱慧楠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化学系化学教研室最早的教师之一,曾担任过理化系、化学系系主任,为院系发展打下坚持基础,退休后负责全校老年协会工作,做起了志愿服务,一干又是10年。

  在摆放着诸多荣誉证书的室内一角,崔崑向记者高兴地介绍说,朱慧楠教授获得了家里的第一份重要荣誉——1960年湖北省颁发的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在这个“荣誉角”,从崔崑院士获得的各种科技大奖,到朱慧楠教授退休后集邮获得的业内奖励,各种证书应有尽有。

  永葆好学之心,跟上时代潮流,才能心态年轻。如今,两位老人每天读书看报看新闻,对于人工智能等新事物,也并不感到陌生。疫情期间,崔崑用3个月时间复习了一遍俄语语法,朱慧楠至今仍然能清唱俄文、英文歌曲。

  崔崑年逾70岁时,学校希望他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于是他自学计算机,很快学会上网查资料、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计算机指导学生等。

  过了80岁,崔崑不再承担科研课题,拒绝了各种会议应酬,闭门不出,开始搜集资料,潜心写书。他于2012年完成著作《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至此,我国终于有了一部全面系统的特殊钢专著。

  据了解,这一专著有200多万字,含图828个、表646个。崔崑自学电脑、亲自整理书稿,连插图都是自己画的。80多岁的老人打字绘图,将一生的研究编辑成书,治学严谨,可见一斑。

  60余年党龄、70年教龄,勤奋报国一生

  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崔崑共培养了24名博士、23名硕士。在业内相比,他的学生不多,因为崔崑要求严格,绝不允许学生“混学历”,不培养“次品和废品”。据介绍,崔崑的学生中有10多人已是博士生导师,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

  “崔老师做人为学如炼钢,一丝不苟。”崔崑的首批研究生张同俊,如今也是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他对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印象深刻。张同俊说:“《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书稿出来后,崔老师专门让我们两位弟子看看有没有毛病,我们将热力学方面的数据重新算了一遍,几乎挑不出一点毛病!”

  一生勤奋报国,如今年过九旬的崔崑,有60余年党龄、70年教龄。他关爱年轻人成长,最希望年轻人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根据《“勤奋励志助学金”评选规则》,获得该助学金的条件之一是“学习勤奋努力”。

  崔崑说:“根据我一生的工作体会,一个人要想取得一点成就,首先要勤奋。同时,年轻人要有一生的奋斗目标,年轻人出国留学能增长见识,但是一定要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那时电力供应不足,课题组所用盐浴炉等设备耗电量大,白天不能开,一用电就会跳闸,只能在夜间通宵工作。”朱慧楠教授回忆说,当年,崔崑熬夜之后,白天还要照常上课,绝不要求学院照顾。最终,崔崑和研究人员一同研发了低铬模具钢,含铬率降低到4%,使用寿命延长一倍,打破了国外垄断。

  也许,特殊钢材早已融入骨骼血液,身材瘦小的崔崑,一直展现着巨大的能力。

  如今,95岁的崔崑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规律作息,偶尔自己去菜场用微信支付买菜,他还会熟练地用手机为老伴拍照。其余时间,他仍要伏案修改更新自己的著作。对于长期电脑前工作可能引发视力问题的担忧,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己前些年为了治白内障,已经植入人工晶体,再也不用担心视力损伤。

  许多受到资助的学生,从两位教授身上感受到的不仅是生活上的有力帮扶,更是精神上的激励与鼓舞。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2016级本科毕业生杨飞说,崔崑院士和朱慧楠教授在生活上淡泊名利、廉洁自律,在科研中严格严谨、不断创新,令人敬仰,值得自己一生学习。

  退休之后,崔崑谢绝了各种拜访。但是,部分受资助的学生毕业前坚持要来看望,他也不好拒绝。有家庭困难的学生告诉他,考上华科大之后,立志自己赚学费,但是入校之后发现学习压力大,打工赚钱影响学习,所以陷入矛盾状态。正是有了两位老人的资助,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集中精力做科研。

  “所以,我们听到这以后就很受感动。我们做的事情是值得的。我们两个人没有什么,就是尽我们力量来这样做嘛。”崔崑淡淡地说。

  “材化侠侣,家国情怀。”崔崑夫妇捐资助学的事迹,多次引发公众热议。除了受资助者表示感谢,更多人表达感动、致敬和深深祝福。有网友称赞说,崔崑夫妇是“国之脊梁”:青年时立志报国,中年时践行不渝,耄耋之年依旧持续奉献、照亮人心,鞠躬尽瘁、师者风范。

  住对门的杨叔子院士曾为答谢崔崑老师赠书写过几句诗:“有钢方能兴工业,无本安能上险峰。既教又研齐比翼,为圆中国梦犹童。”(记者李伟)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