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女教师的挑战与突破:三十而“丽”,边突围边成长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7-12 07:58 点击量:272 大
中
小
【聚焦·高校青年女教师的挑战与突破】
近期,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热播,30位年龄30+的女星在舞台上光芒四射。引发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姐姐”们的精彩表演,更多的是背后映射出的30+女性自我成长的议题。
30+女性的成长之路,之所以能引起很多网友的深度共鸣,是因为大家深知,每一个“她”在自我实现过程中都可能面临诸多挑战。三十而“丽”,没那么容易。30岁,正是事业上升、家庭起步的时期,一面是职场上的拼搏和竞争,一面是传统观念中对女性家庭角色的期待,在平衡中前进,对女性来说,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任何时候,人生的主旋律都由自己把握。突破对“角色界限”的执念,勇敢追求和实现自我,源于新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
本刊聚焦高校青年女教师,30岁对她们而言是事业刚刚起步的阶段,梦想画卷正徐徐展开。同时,也可能是她们步入婚姻殿堂、面对生育问题的时候。
作为知识女性、职业女性与家庭女性,高校青年女教师们都在经历些什么?面临哪些困境?“她之困”该如何突破?
1.“三头六臂”应对教学、科研和带娃
在很多人眼里,高校青年女教师工作体面又轻松,时间自由还有寒暑假,可以兼顾家庭、教育孩子,是理想的职业选择。
“这是个错觉。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想要做好都需要花费很大精力。”任星辰是西南某高校的一名青年女教师。她每天行色匆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备课、上课、指导学生、查资料、写论文、项目申报、社会服务、评优评奖等事情林林总总、满满当当。”
为了职业成长,她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成为一名高龄产妇。孩子出生后,她就更忙了。在家的时间基本被孩子“霸占”了,只能等晚上把孩子哄睡后,再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电脑开始工作。
“学术研究不同于日常事务性工作,没办法整合利用碎片化时间,必须有长时段的时间才可能进入那种研究场。”任星辰说,高校青年女教师“白天上课、晚上带娃、半夜写文章”已经是常态。她们尽力平衡家庭、工作和学术研究,在有限时间里求成长。
光明日报曾经做过一期关于高校青年教师的专题报道,“青椒”(网络上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称呼)们的艰难处境与困惑逐渐被社会重视起来。忙碌,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焦虑,头顶悬着一把“职称之剑”;无奈,职业热情和自我认知下行……这些压力女“青椒”们照单全收,同时,她们还承受着来自家庭的压力。
在高校当老师,如果没有博士学位,就很难有前途。一些硕士毕业就进高校的老师,往往在30岁左右还得在职读博。
沈阳某高校青年女教师张晓宇30岁那年,以一个四岁孩子妈妈的身份备考博士,之后读博士。“好在我读的是本地高校的博士,免去了与年幼孩子的分别之苦。但既要工作、读书,又要带娃、管家,个中滋味,一言难尽。”
她说,特别是写博士论文阶段,每天晚上都是等孩子睡着之后才能看书学习,后半夜睡觉是家常便饭。早上还要按时起床上班,好几次在公车上站着就睡着了。那段经历,至今想来依然让张晓宇唏嘘不已。
当很多女“青椒”为平衡家庭和事业而奋战时,还有一些30+女“青椒”正在努力“脱单”,渴望有个家。对广东某高校的徐老师来说,她现在最迫切的任务是“脱单”,“不想让家里人担心”。她曾经的博士同学,毕业后就职于全国各地高校,十年后仍有三成单身。恋爱、婚姻、生育和子女教育,每一步每个环节对女“青椒”来说,都是挑战。
2.总在选择,总在寻找平衡点
“一个人精力有限,要想完全兼顾家庭和事业,几乎不可能。”浙江某高校的青年女教师李露在读博士期间生下女儿,由于写博士论文压力大,不得不把孩子送回老家照顾。
正式参加工作后,李露把女儿接回身边,刚开始她去上班的时候,女儿都拽着她的手哭,生怕妈妈一走不回来。现在女儿上幼儿园,李露又生了二胎,正休产假。“儿子还小,基本是自己一人照顾,不仅科研顾不上,对女儿也觉得亏欠。”更让李露“压力山大”的是,学校三年首聘期已过两年,聘期任务还没完成,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对于女“青椒”而言,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很难有万全之策,只能在两者之间尽量找到平衡点。有些人把重心放在工作上,推迟生育或把孩子完全交给老人管,事业发展不错,却错过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有的陪伴;有些人把重心放在家庭,但事业平平。现实中也不乏两方面都做得好的,那一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在北京某高校青年女教师林琦看来,传统性别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女性被认为既要做事业强者,还要当贤妻良母。女“青椒”们只能在深夜和假期里透支自己的身体,进行备课和科研工作。
“青年男女教师本在同一起点出发,结婚生子却成为一个巨大的分水岭。男性在婚前婚后的差别不大,女性的职业上升进程却因为家庭责任被迫暂时中断或者速度放缓。女‘青椒’的职业生涯真的需要得到实实在在的关心和支持。”林琦说。
3.破解“她之困”,需要局中人,也需局外人
作为有梦想、有追求的高知女性,因家庭牵绊而不能把足够的精力投入自我发展,这对女“青椒”来说,无疑是“残忍”的。无论是从女性发展的视角,还是从珍惜国家人才的视角,“她之困”理应得到正视和改变。
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统筹规划、多线程工作、强身健体、心理调适、寻求支持……这是女“青椒”的常见办法。
张晓宇坦言,如果所有压力完全靠自己承担,肯定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在她工作后读博士期间,父母、公婆几乎承包了家里所有的家务,孩子爸爸不仅积极参与育儿、用心陪伴孩子,还在她焦虑困惑时,给予她莫大的精神支持。
破解“她之困”,需要局中人,也需局外人。
记者了解到,有些学校对于工作后读博的教师,不仅出学费、给津贴,而且允许脱产学习。教师所在学院还帮助推进科研成果产出,资助专著出版等。这对于想要提升自己的女“青椒”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消息。
还有不少高校针对“青椒”成长中的困境,进行了一系列变革。虽不是为女“青椒”量身定制,但也惠及她们。比如中南大学减轻新上岗的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不用每年考核,为他们提供“能坐得住冷板凳”的宽松环境。此举客观上减轻了女“青椒”在生育期的压力,有利于她们把有限的精力投入科研和提升自我。
女“青椒”面临着特殊的困境与挑战。她们渴求学校和社会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希望生育期可降低年度考核标准;提升女性在教学、科研等部门的管理岗位比例,以作出更好促进女“青椒”成长的决策;提升后勤配套、服务保障,更好发挥她们在教育、科研上的潜能……女“青椒”的诉求具体而真切。
“女‘青椒’面临的困境,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作为知识女性、职业女性与家庭女性,她们承受着多重压力。相比于男教师,她们要获得同等的成绩,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艰辛。”湖南大学教授龙兵说。
他认为,女“青椒”从困境中突围,实现更好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支持。学校应充分发挥工会、联谊会等的职能作用,切实为她们排忧解难。同时,要尊重女“青椒”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诸多领域的付出和发展潜能,破除家庭关系中的陈旧思想,构建有利于女“青椒”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环境。
“面对挑战,女‘青椒’自身也需要边突围边成长,身体力行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钥匙’。抓住不同时间阶段的主要矛盾,找准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点,突破困境,绽放自我。”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赵树梅说。(记者 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