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06:55:28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532万人蹭课 刑法学教授罗翔靠“硬菜”和“浓汤”火出圈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4-24 09:17    点击量:201    

  532万人网上蹭他的刑法课

  刑法学教授罗翔靠“硬菜”和“浓汤”火出圈

▲罗翔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直到发现那些和法律圈八竿子打不着的朋友,也在看自己的刑法课,罗翔才觉得自己火了。

  43岁的罗翔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3月9日,他受邀把自己的刑法课“搬”上B站(视频网站),两天之后涨粉百万,如今粉丝数量已超532万。

  这532万里既有法学专业的学生,也有土木工程、师范、历史、哲学、化学、畜牧兽医、金融等五花八门的非法学专业学生,甚至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也来“蹭课”。

  对于自己的迅速蹿红,罗翔最开始是开心,但转身又反思自己太虚荣。他想起外公的遗言“你当自卑视己,切勿狂妄自大”,提醒自己只是一个普通老师,别飘飘然。

  听到外公这句话时,罗翔还在上小学,直到33岁以后,他才算真正听懂。

  刑法课上的“硬菜”和“浓汤”

  女干部遭人强暴时,急中生智将不法之徒推入粪坑并连踩三脚,这种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还是事后防卫?

  张三对他人怀恨在心,给对方买了一百张蹦极票,结果第九十九次的时候对方摔死了,赠票算不算危害行为?

  张三儿子考上985,就在颐和园里放了985条毒蛇,应该认定为什么罪?

  ……

  罗翔把上课比喻成做菜,这些曲折离奇的案例就是他的食材。由于举的案例大多以张三为主角,张三也被网友戏称为“法外狂徒”,有热心网友还专门拼接出这个虚拟张三的“传奇一生”。

  张三的故事大部分来自真实案例,有些是经他加工改造而成的。干货满满的食材,配上罗翔剥洋葱一样的讲解和单口相声式的风格,一道刑法课“硬菜”出炉。

  除了“硬菜”,罗翔的法学课堂上还有“浓汤”。这些“汤”就是案例背后夹带的“思政课”。比如,讲到性犯罪,他解释为什么不对那些罪大恶极的人处以酷刑时说:“法律归根到底是人的法律,我们惩罚犯罪分子,也要把他当作人来尊重。如果那些性犯罪者真的被物理阉割了,那么我们就没有把他们当作人,而是当成了一个随意拆卸的物件。如果随随便便给绑架案、拐卖案、强奸案一律判死刑,那强奸犯或许会在作案时毫不犹豫地杀死受害人,因为反正被抓到了都是死刑。”

  这些“汤”并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有毕业“回炉”的法学生说:“学了几年法律,很多时候都是机械地学、为了考试而学。但从罗翔老师身上,感受到了对生命的敬畏、对常识的尊重、对正义的向往和对法治的追求,这些让我感动。”

  网友评价罗翔的“饭菜”实在“上头”。等腰酸背痛时,很多人才发现已经过了一两个小时,而自己原本只打算看一会儿。很多人留言:“津津有味”“根本停不下来”“奇怪的知识增加了”。

  质疑也紧随人气而来。有人说他的教法是“教学娱乐化”,网友是来看段子、听相声的,没多少是真正想学刑法的。

  “如果法律能像相声那样深入人心,普及法治观点,那很让人欣慰。”罗翔说,“新奇案例背后是一些抽象的观念,希望这些‘段子’能调动更多思考。”

  事实上,从“沸腾”的弹幕和留言不难发现,很多人是在分析案例,讨论罪名。

  曾逐字写下课上要讲的话

  其实在成为“网红”之前,罗翔已经是“校红”。他蝉联“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大老师”多年,被学生称为“刑法小王子”。

  在中国政法大学,罗翔的课一座难求,能容纳200人的阶梯大教室里连走廊都坐满了旁听生。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许奕圣回忆,为了抢座,早上六点半教学楼一开门他就去座位上贴条,写明何时占有此座。

  再后来,为了避免选上课的学生没座位,罗翔只能通过提前抽签固定选课学生的座位。而抽到了前排的学生,“开心得像中了奖”。

  罗翔的线下课堂风格与线上并无二致。“就像我们湖南人做菜,肯定都得葱姜蒜爆锅。不同的课堂就像炒不同的菜,不一样的只是食材,但都得爆锅。”

  罗翔说,这种“香爆入味”的风格并非自己刻意雕琢的结果,而是学生鼓励出来的。

  “学习是很辛苦、枯燥的,如果有一种趣味性引导,能够让人坚持,那也未尝不可。”罗翔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学生越喜欢这种教学风格,越能教学相长,也就越能鼓励自己坚持这种风格。这是一种正向循环的关系。”

  罗翔在讲台上收放自如,妙语连珠,很少人知道他从小就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1999年,罗翔还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研究生时,就开始外出兼职讲课。曾经每次课前,他都把要讲的每个例子、每句话写下来,甚至包括“下课了”三个字。

  再后来,熟能生巧,脑子里有个提纲就够了,“就像菜谱一样,菜做得多了菜谱自然可以放到一边了”。

  把刑法课搬上网之后,罗翔的“食客”猛增。他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关注,这让他觉得责任更大,有点压力。

  尽管被网友称为法律“段子手”、法律界的“郭德纲”,罗翔在生活中却是“很闷”的人。他没什么爱好,除了读书、讲课、组织读书会就是做饭,平时也不会给身边的人讲段子。

  课堂上的“爆”与课堂外的“闷”,罗翔并不觉得矛盾。他说:“毕竟生活不是段子。君子慎独,也要走入人群。”

  走红之后,罗翔拒绝了多家媒体的采访,依然过着“很闷”的生活。对“网红”这个标签,他不飘飘然,也不着急撕掉。

  “网红本身就是昙花一现。走红只是人生剧本里的小插曲。不论是在云端之上,还是在低处,我都只是一个普通人,有普通人的虚荣和虚伪。但是要尽量去克服它。”罗翔说。

  努力画好“圆圈”的人

  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并不容易。

  在北京上大学时,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窗,他总觉得“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为自己的湖南人身份而骄傲。学校组织湖南老乡会,他和老乡们一起,专夸湖南人的好。再后来,一次老乡会活动没叫他,原来他们开的是长沙老乡会,而他是湖南耒阳人。

  这件事并没让他反思。相反地,他当时想的是,“你不带我就不带我,我还不跟你玩呢!”

  后来在学校教书时,罗翔觉得世人皆醉我独醒,不大瞧得上身边“平庸”的人。

  改变发生在33岁那年。对于这个转折,罗翔不愿意多谈。他只说,“年少总是轻狂,总是喜欢抽象的概念,总把人设想得很完美,用理想的标准要求别人,才会觉得别人如此平庸。可事实上,你每天都在与一个平庸的人共处,那就是你自己。你每天不断原谅自己,却不愿接纳别人的不足。”

  在《圆圈正义》一书中,罗翔写道:“对抽象人类的爱只需投入脑力,但对具体的人的爱则需投入真实的感情。每一个具体的人都不完美,都有可鄙之处。一个人越是陷入对抽象人类的爱,就越是厌恶真正具体的人。”

  面对记者对那次转折的追问,罗翔说,“你身边的人就像一面镜子,他们会提醒你,你也会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问题”。

  33岁之后,他才真正明白祖父当年的话。他反思自己不够勇敢、反思“法律技术主义”、反思自己的自恋和偏见。自我反思后来也成为罗翔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告诫。例如,他经常在讲完新奇的案例之后,一本正经地告诉学生们,法律学习千万不要陷入技术主义,法律永远不能超过社会常识的限制,千万不要带着法律人的傲慢,这种傲慢其实只是不学无术的一种体现。

  罗翔希望学生能培育出真正的法治理念,比他走得更远更好。一门课结束时,常有学生找他留言,他总是写“愿你成为法治之光”。“法治之光”,在罗翔看来意味着一方面要追求良善,另一方面也要自觉遵守规则,不要觉得自己在规则之外。

  “这些学生们是中国法治未来的中坚力量。如果他们能够成为法治之光,就能够照亮周围的人,也照亮他们自己。”罗翔说,“其实,那句留言也是写给自己的。”

  罗翔在《圆圈正义》中把正义比成用任何仪器都无法画出的,但客观存在的完美的圆圈。他觉得心中所希望成为的那个“理想人”也是类似的圆圈,而自己只能继续追求画得更圆些,同时也不要随意去论断别人画得不够圆,因为自己画得也不太圆。

  他强调:“但这并不意味着圆圈不存在。”本文部分资料参考《圆圈正义》(记者张典标)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