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3:02:27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越来越多“微腐败”无处遁形 大数据开启反腐新的“探照灯”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1-17 14:16    点击量:292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 题:越来越多“微腐败”无处遁形 大数据开启反腐新的“探照灯”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舒静、朱基钗、农冠斌、于也童

  开着奔驰拿低保,逝者离奇领补贴……越来越多从前不易发现的“微腐败”,正因为大数据反腐系统的建立无处遁形。

  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要求,精准监督、创新监督,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党内监督、国家监察促进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提质增效。“新华视点”记者追踪近年来多地智慧监督平台运行情况,透视反腐新动向。

  大数据开启反腐全天候“探照灯”

  在辽宁省沈阳市纪委监委大楼,有两间23℃恒温的机房,近百台服务器罗列在黑色金属架上。这是沈阳市纪委监委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的大数据监督技术实验室。

  这些机器就像沈阳市纪委监委的“大脑”,存储着全市上千个一级预算单位的数十亿条数据。通过数据计算、分析,能发现各种问题,就像开启全天候“探照灯”,让更多“微腐败”甚至“隐身人”悄然现形。

  通过系统数据分析比对,发现有的人开着奔驰拿低保,158名公务员涉嫌违规经商办企业,4757名逝者离奇领取补贴救助,1546名企业法人领取1614万元低保……大数据打通“信息孤岛”屏障,一些隐蔽的腐败问题清晰浮现。

  “以往纪委监委的很多工作是‘手工活儿’,一例一例筛查。”沈阳市纪委监委正风肃纪监督室副主任查岩介绍,“像建设领域的围标、串标行为,原来一般都局限于一个案子。现在有了这个平台,所有公司的招投标行为一目了然。”

  记者发现,多地开始借助大数据系统提升监督质效。

  贵州在很多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委会安装了运行扶贫民生领域监督系统的触摸查询一体机,追缴资金数千万元。2019年以来,湖北通过“互联网+监督”方式核查扶贫项目,追缴相关扶贫资金800余万元。浙江建德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智慧监督平台已发现疑点信息986个,涉及18个类别。

  记者了解到,大棚房、人防、民政、科技、医保、社保、招投标、“四风”问题等领域,吃拿卡要、盘剥克扣、优亲厚友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是大数据系统的“扫描范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湖南麻阳、宁乡、怀化,江西修水,辽宁沈阳,浙江建德等在内的30多个县(区、市),已在探索应用大数据监督系统。发现疑似问题线索31万条以上,挽回损失8亿多元,给贫困人员至少返还资金3728万元。

  大数据反腐如何运行?

  大数据的全天候反腐“探照灯”到底如何运作?机器如何理解复杂的政策?又如何从海量信息中发现问题?

  ——对公权力数据化分析。负责系统开发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方金云说,首先要将公权力数据化,找到五大参数——资金、项目、物资、决策、关键人,采集相应数据。

  例如,沈阳从全市1260余家一级预算单位、1000余家二级预算单位采集各类数据38亿条,纳入资金总量2474.5亿元。建立86个原生数据库,在国库支付类数据库中,将全市6600多项补贴资金,整理为包含14大类、544小类的资金目录清单,实现每一笔资金的依据、来源、去向、发放全程可记录、可留痕、可追溯。

  ——“数据体检”。方金云介绍称,要通过数学建模,利用复杂的公式和函数来让机器理解政策如何执行、权力如何运行,在此基础上比对分析海量行权数据,准确发现可疑问题。

  大数据分析过程被形象地比喻为“体检”:不同指标对应着不同阈值,超过阈值就会“亮起红灯”。就像体检报告一样,如果某一项指标出现异常,并不能说明“病了”,但如果指标全部飘红或某一指标特别高,就肯定有问题。

  ——实时提醒。一旦发现问题,系统会立即作出提醒。记者从江西省修水县了解到,该县的大数据平台将民生项目划分为计划、设计、招标等19个关键环节,设置28类评价指标。每个指标被赋予一定分值,系统根据数据打分,叠加后出现异常便进行提醒。异常线索推送给相关职能部门及纪委后,由职能部门进行核实和整改。若各职能部门在核实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则须反馈给纪委,由纪委再调查核实。

  “通过自动比对和实时提醒,能及时发现被监督单位在资金管理和发放方面的问题,我们纪检监察组也能有针对性地督促整改,监督效率明显提升。”建德市纪委监委派驻第五纪检监察组组长孙施伟说。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监督的真正目的是守护群众利益,保护干部安全。”看过很多案例的方金云感慨,“大多数腐败人员都能记得第一次拿钱的情景,很多干部是在‘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被一点点腐蚀的。大数据监督的愿景之一,就是填平权力围猎者挖的‘坑’”。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李永忠认为,大数据监督具有公开性、科学性、规律性等优势,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一方面,大数据的采集和比对,为发现违纪行为和突破案件提供了证据支撑,推进了依法监督;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发现和填补制度漏洞,推进深化改革,提升科学管理能力。

  基层相关工作人员认为,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监察对象数倍增加,未来各地应加强统筹信息化建设,破解数据“条块”割裂难题,形成“监督大数据仓库”。

  在大数据反腐推进过程中,如何既保证数据公开透明又不触碰个人隐私?方金云说,平台收集的都是行权数据,不涉及银行、出行、通话等个人隐私数据。此外,通过消隐技术也可以隐藏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避免“选择性执法”。

  贵州省惠水县纪委书记、县监察委主任李利认为,在采集基础数据时,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管理权限设置、信息泄露问责等问题,均需从政策法规层面进一步完善。

  查岩介绍,未来,沈阳计划以大数据立法为先导,推动《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立法,为数据公开、数据备案和大数据监督提供基础设施和法制保障。同时以创新性发展为方向,实现大数据监督的培育应用。“对于已初步搭建起的技术平台,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反腐潜力。”

  方金云认为,打造企业项目、干部廉政、资源交易、资金监管、扶贫监督、案件办理、嵌入监督、权力画像等监督系统全景图,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反腐防腐,是今后加强对公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我们只能算是摸着石头过河,相信在未来将成为一种趋势。”(参与记者:丁非白、李惊亚、郑梦雨、宋佳)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