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顺会馆“入非” 百年 继续担当中非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31 15:12 点击量:303 大
中
小
入非记:多项“非洲第一”背后的会馆力量
从南海出发,顺洋而下一万公里,就能抵达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素有“印度洋上的明珠”和“非洲瑞士”之称,是亚洲通往非洲的第一站,也是南海乡亲寻梦非洲的第一站。1859年,非洲第一座南顺会馆在此落成,至今已有160年历史。以此为支点,南海乡亲逐梦非洲,探寻非洲大地的日月星辰。
从毛里求斯往西,作为世界第四大岛、非洲第一大岛的马达加斯加,横亘在毛里求斯和非洲大陆之间。1906年,非洲另一座南顺会馆在马国最大港口城市塔马塔夫成立,至今已有113年历史。
一部南顺会馆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南海乡亲在非洲拓荒拼搏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中非友好往来的合作史。
南顺会馆,顾名思义,即南海乡亲与顺德乡亲共创共有的会馆。在非洲的南海乡亲,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地存在。他们跟同样从家乡远洋而来的荔枝一样,在这里生根发芽、抱团成长,最终实现身份的跃升,在异国他乡结出累累硕果。
百余年间,南顺会馆参与了非洲大地从荒芜到兴盛的发展历程,也见证并推动着日趋紧密的中非合作。如今,毛里求斯已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非洲国家,以及唯一一个将春节列为法定节日的非洲国家;马达加斯加则是第一批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非洲国家。
近日,南方日报“寻访全球南海会馆”调研组走进非洲毛里求斯和马达加斯加,走访非洲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南顺会馆,在南印度洋的潮声中,亲身感受两座会馆跌宕百年的时代节拍。
“搏命”非洲 从夹缝求生到传承百年的艰难逆袭
路易港的天空蓝如丝绸,大朵大朵的白云像棉花糖一样堆在绸缎里。远处,载满集装箱的货船缓缓驶入港口,划出一阵阵涟漪。
路易港是毛里求斯的首都,也是佛山的友好城市,两市结交已有30年。在这里,“佛山元素”随处可见——商店里售卖的空调和电视来自佛山,街上驰骋的摩托车来自佛山,就连唐人街头尾的两块牌坊也来自佛山,更别说那幢赫赫有名的南顺世袭大厦了。
2004年建成的南顺世袭大厦至今仍是唐人街上的地标。这是一座集公寓住宅、商店和写字楼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同时也是非洲第一座南顺会馆的新址。
“南顺世袭大厦落成时,包括毛里求斯时任总理等在内的政要均来剪彩庆贺。”南顺会馆会长霍裕壮介绍,就在2019年8月,南顺世袭大厦还举行了庆祝南顺会馆成立160周年的活动,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百年会馆又一次迎来“高光时刻”。
“高光时刻”到来之前,是无数辛酸和艰难的时刻。
现有的研究材料并没有详细记载最早登陆非洲的南海乡亲是谁。但可以确定的是,不少南海乡亲是以契约华工的身份来此谋生。
北京大学教授李安山是国内研究非洲的权威。据他统计,在1910年前的近两个世纪里,约有14.2万名契约劳工来到非洲大陆,开垦这片荒凉而肥沃的土地。
马达加斯加前驻华大使维克多·希科尼纳的父亲就是一名契约华工,于上世纪初离开老家南海,远赴马达加斯加的港口城市塔马塔夫修筑铁路。
“我的父辈在马国揾食(粤语,指谋生)是很艰难的,只能靠自己搏命(粤语,指拼命)。”在接受南方日报“寻访全球南海会馆”调研组采访时,维克多·希科尼纳如是说。
搏命,是为了活下来。李安山在其专著《非洲华人社会经济史》中提到,在马的契约华工处境极其严峻,“他们中的4人还未开始工作即已离开人世。在修路过程中,生病的为69%—87%;在10个月的修路期间,死亡率高达76.9%。”
契约华工在马达加斯加的境遇如此,在非洲其他国家也如此。但包括南海乡亲在内的契约华工以“搏命”的姿态在异国谋求生路,也逐渐引起了当地的重视甚至是获得了身份的转变。
比如,在毛里求斯的华工通过自我奋斗,获得雇主的认同,成功从苦力转变为商人。“华人凭借着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秉性,勤勤恳恳地在甘蔗种植园工作,得到了种植园主的赏识。他们认识到,华人是最值得依赖的劳工。”李安山说,“经过几年的辛苦劳动,在种植园劳作的华人积蓄了一笔小小的资本,他们便在亲友同乡的支持下开始做小商贩或经营起自己的零售业。”
《非洲华人社会经济史》一书记载了毛里求斯总督在1886年的一次讲话。“这些中国侨民设法向社会中较穷阶层的人们出售令其喜欢的廉价、简单的货物……按人口比例向国库捐税数目最大的是华人,尽管他们缴纳国库的税收这么多,他们却是整个社会中政府为其花费最少的一个。”
就这样,敢“搏命”非洲的南海乡亲,在非洲顽强地生存了下来。1928年至1929年,当时的上海侨务协进会曾专门在非洲进行了一次华人华侨调查,显示当时非洲华人华侨共有15692人,绝大多数来自广东,共有15263人,其中来自南海、顺德和番禺的有8426人。
牙齿当金 践行正确义利观的南商印记
“东粤衣冠盛,南瀛气象新。”刻在路易港跑马场关帝庙正门上的对联仅有10个字,却相当开阔大气。与对联相映成趣的,是对联旁边的一张张红色纸条,上面写有不同的人名和“100”“200”“500”“4500”不等的数字,有一张纸条上还特别标注“烧猪一只”。
“这是今年关帝诞的集资情况。”旅居毛里求斯的南海乡亲陆笑闲介绍,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是关帝诞,南顺会馆的理事们会在关帝庙组织诞会,仪式过后大家就聚在一起围餐。
南海乡亲罗元培介绍,在2004年将新会址迁至南顺世袭大厦之前,这座关帝庙就是毛里求斯南顺会馆的所在地。如今,“南顺会馆”四个红字,依然在关帝庙的正门上高挂,那鲜艳的红色,仿佛刚刚才被描过一遍。
关帝庙就是会馆,会馆就是关帝庙。在非洲的另一座百年会馆——马达加斯加南顺会馆的配置也同样如此。
这座会馆成立于1906年,坐落在马达加斯加第二大城市、最大港口城市——塔马塔夫。在会馆修葺一新的礼堂背后,就是一座小小的关帝庙,古朴的砖石小房里香火不断,代表着传统优秀文化在这里生生不息。
关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忠义”的化身。李安山指出,在远离故土的非洲大地,华人社团的活动往往都是以关帝庙为中心,凭忠义广交天下朋友。这也是南海乡亲在非洲的处世之道。
毫无疑问,南海乡亲在非洲走得最近的朋友就是顺德人。从毛里求斯南顺会馆拥有160年历史,到马达加斯加南顺会馆跨越113个年头,且至今传承不断,南海乡亲和顺德乡亲在非洲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南顺人。
南顺齐心,其利断金。南海和顺德,以民营经济兴盛和制造业发达著称,涌现出一大批白手起家的“草根”企业家,近年来一直雄踞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状元”和“榜眼”位置。南顺企业家信奉“牙齿当金使”,靠一诺千金的信义站稳脚跟。这一经商哲学,被南顺乡亲带到了非洲。
包括南顺人在内的华人还只是毛里求斯的小商小贩时,他们就懂得与顾客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李安山的相关研究指出,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南顺乡亲把商店开在甘蔗园边,为甘蔗园里的工人服务,让工人和其家庭成员能够先买东西,等种植园发工资的时候再付费。
南顺人给当地居民赊账的举动,在日积月累间不仅构建起牢固的供需关系,也潜移默化地增进了社群联系。
对包括南顺乡亲在内的华商给毛里求斯所带来的贡献,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夫人、参赞王菊印象深刻。“南顺人是广东人的一个代表,他们敢打敢拼,为自己攒下了很好的名声。”王菊说,“对于很多毛里求斯人来说,广东人很大气。他们就算只是开个小小的杂货店,也会给顾客们赊账,这些顾客往往都是一些平民百姓。由此可见,广东人做生意是很会体谅人、很有人情味的。”
而位于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的南顺会馆,后来更名为华商总会,在继续从事慈善事业的同时,更加突出商贸合作的功能。“华商在马国主要从事商品贸易,一方面从中国购进家具、铝型材等商品,另一方面把咖啡、胡椒、丁香等马国优势产品销出去。”马达加斯加华商总会常务副会长杜建威说,华商积极为当地创造就业,用工本地化率达到近90%,对促进马国经济发展发挥了良好作用。
“中国的商品价廉物美,对改善马达加斯加人的生活很有帮助。中国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马国进行贸易往来。”对中马贸易合作有着深入观察的让·路易·罗班松说。他祖籍佛山,曾任马达加斯加青年、体育和文化部长及卫生、计划生育与社会保障部长。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8年中马双边贸易额达12.1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马达加斯加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四大出口目的地国;2018年中毛贸易总额达8.42亿美元,中国已成为毛里求斯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在中毛、中马商贸合作更趋密切的背后,从小本经营、薄利多销起步的南顺商人,以其勤劳、智慧、诚实等美德赢得了当地社会的尊重,且经过百年积累已涉足到毛国、马国各个经济领域,为活跃城乡经济、促进社会繁荣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薪火相传 担当中非友好交往桥梁和纽带
“你睇我呢个姿势得唔得?”位于毛里求斯南顺世袭大厦6楼的文化礼堂,是会馆举办日常活动和重大庆典的地方。就在南方日报“寻访全球南海会馆”调研组造访的当天,几位肤色各异的女士正在礼堂里用粤语排练一档语言节目,那浓浓的乡音,让人一下子就有了“不在非洲而在南海”的错觉。
在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南顺会馆的新址——华侨总会礼堂的厨房里,调研组也产生了这样的“错觉”。正逢马岛荔枝成熟,一筐筐还带着绿叶和雨水的荔枝就摆在礼堂的厨房里,被逐个剥去外壳放入铁制盘子中。这一情景,也与国内荔枝丰收时颇为相似。但再看看那剥荔枝的人,原来是3名黑皮肤的非洲少女。
离开原产地中国的荔枝,在非洲栽种的历史已经超过200年,并早已成为非洲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今的南顺会馆,不仅是南顺乡亲齐心聚力的地方,也成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毛里求斯路易港,当地人能在南顺世袭大厦买到最时令的中国产品,同时也能够租用大厦的一部分进行办公,甚至是住在大厦里;在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当地人还会将自己的婚宴放在南顺会馆的新礼堂里举行,让会馆成为他们开启人生又一新阶段的见证者。
从荒芜到繁荣,从一无所有到硕果迭出,百年来,南海乡亲以南顺会馆为依托,与非洲大地共生共荣。如今,华裔已成为毛里求斯国民构成的一部分,毛里求斯也是唯一将春节列为法定节日的非洲国家,中华文化已经成为毛里求斯多元文化的重要内容。
“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长城。”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前大使马志学的题字,就挂在塔马塔夫华侨总会礼堂里。这11个字,也是南顺乡亲团结有力、深耕非洲的真实写照。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非洲大地上两座历史最悠久的南顺会馆,也成为这一时代进程的见证者。而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合作进入新阶段,经历了百年沧桑的南顺会馆,还承载了更多由时代所赋予的新功能、新命题。
“毛里求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我每年都要接待近百个来自祖国的出访团,这几年更是有增无减。”毛里求斯南顺会馆会长霍裕壮说,“过去我接待的出访团,以文化交流为多,但是现在则有了更多的经贸团、投资团。大家都希望以南顺会馆为窗口,了解更多有关非洲的发展动态。”
塔马塔夫华侨总会会长陈兆来也感触颇深。“马达加斯加是第一批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非洲国家,现在来马国的中国人多了,去中国的马国人也多了,”陈兆来说,“我们每年接待的不仅仅是从中国来的出访团,也有很多是准备去中国的马国出访团,他们会先来我们这里了解中国的文化。”
手记:一份来自家乡的特别手信
此行,我们给在非洲的南顺乡亲带去了一份特别的礼物——2019年11月20日的《南方日报·佛山观察》,一共45份。没想到,这份礼物每到一个地方,都成为当地南顺乡亲们的“心头好”,有的乡亲甚至把报纸紧紧拿在手中,连旁人想借阅一下都舍不得答应。
我们为什么要带这份报纸去非洲?因为这份报纸说明了我们的来意。2019年11月20日,《南方日报·佛山观察》刊出资深媒体人、知名时事评论员龙建刚的评论《我们为什么要寻访全球南海会馆》。这篇评论开宗明义,直接点出了我们此次调研的核心:“遍布世界的南海会馆、筚路蓝缕的南海乡亲就是我们这次寻访的对象和主题。”
我们为什么要带这份报纸去非洲?因为我们想用报纸表达我们对南顺乡亲们的诚意。文字比言语更有力量,我们送出的每一张报纸,都是为了告诉在非洲的南顺乡亲:寻访全球南海会馆,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约定。世界很大,我们不怕路远。
带着45份南方日报,我们踏上了非洲大地。而45份报纸给南顺乡亲们所带来的惊喜与感动,却是我们远远没有想到的。
“这个礼物我好中意!”毛里求斯南顺会馆,是我们送报纸的第一站。看到来自家乡的报纸,南海乡亲们的眼睛都直了。
陆笑开、陆笑闲两姐妹拿到了报纸,爱不释手。陆笑闲对报纸上刊登的樵山文化中心效果图心生憧憬,那将是全球南海会馆的总部。“西樵大饼是我心心念念的家乡特产,现在,樵山文化中心也是我的挂念了!”陆笑闲说。
在马达加斯加的南顺会馆,我们同样因为送报纸而收获良多。
“我们为什么要寻访全球南海会馆……”南海老华侨梁国辉举起报纸,用手指滑过标题,逐个字逐个字地读,“讲得好,讲得真好,真的讲到我的心里去了。”
还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份报纸还成为增进中非友谊的信物。
在马达加斯加,我们把报纸送给了让·路易·罗班松,曾任马达加斯加青年、体育和文化部长及卫生、计划生育与社会保障部长的他非常重视这一来自家乡的礼物,对我们表示了诚挚的谢意;在毛里求斯,我们把报纸送给了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夫人、参赞王菊,她非常开心地收下了。而当时正在非洲工作的广东省侨办外联处副处长侯瑜,也拿着我们的报纸即兴拍照。
除了会馆,我们还把报纸送给了非洲当地的中文报馆和武馆,有的乡亲收到报纸之后,就紧紧拿在手中,连旁人想借阅一下都舍不得答应。
报纸薄,情意重。45份南方日报之所以能在非洲成为“抢手货”,是因为它是来自家乡的报纸,传达的不仅是来自家乡的问候和祝福,还有让无数身在海外的南海游子所心心念念的家乡动态。这样的“南海乡音”,是其他任何物件都无法替代的。
相关:一张画像背后的“南顺传奇”
毛里求斯南顺世袭大厦文化礼堂的入口,挂有一张画像:一名华人身穿清朝官服,目望前方。“他叫做亚方·唐文,英文名是Affan Tank Wen,就是南顺会馆的创始人。”毛里求斯南顺会馆秘书岑秀华说。
1861年,19岁的广东小伙亚方·唐文漂洋过海来到了毛里求斯。此时的毛里求斯,与中国的贸易非常频繁,它向中国出口乌木,并从中国进口食具、瓷器、丝织品和竹制家具。此时的路易港,已有华人上千人,其中尤以南海乡亲和顺德乡亲为多。由于华人众多,路易港还得到了“东方之都”的美称。
亚方·唐文来到毛里求斯时,由南海和顺德乡亲牵头成立的南顺会公司刚刚走过两个年头,该公司是非洲大地上第一个由南顺人设立的地缘性社团。
亚方·唐文在毛里求斯的成长路径可谓“传奇”。
他首先进入了当时毛岛上最大的商行阿西姆公司做职员。后来,他与老板的女儿相恋并娶她为妻,并成为这家公司的股东。从伙计到合伙人,亚方·唐文完成了身份的第一次转变。
1874年,主导创建毛里求斯第一座关帝庙,备受毛里求斯华人尊重的侨领陆才新去世。亚方·唐文继任毛里求斯关帝庙的临时主事,开始为华人华侨事务发声。
当时的毛里求斯与中国贸易虽多,但华人华侨尚被排斥在当地主流社会之外。亚方·唐文给当时的总督John Pope Hennessy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表示,虽然大多数中国居民不是毛里求斯的原始居民,但他们积极参与了毛里求斯的商业和社会事务,也可以与其他群体融洽相处,对当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需要得到重视。
他的勇气收获了总督的欣赏与肯定。1882年,他被任命为选举改革委员会成员。1886年,他当选为华人社区首领后,还获得了总督所赠与的八亩地,用于扩大原有的华人坟场。1894年,他带头集资为南顺会公司修建了办公场所,成立南顺会馆,并担任首届会长。
从经商到参政,亚方·唐文完成了身份的第二次转变。北京大学教授李安山在其论著《非洲华人社会经济史》中提到,亚方·唐文从政后的一个重大决策,是将后来抵达毛里求斯的华人引到其他岛屿如塞舌尔、马达加斯加等,从而使华人的分布相对合理, 一些华人还率先进入农村和山区,进一步扩大了商业活动范围。
1892年,毛里求斯路易港遭遇飓风侵袭,许多华人流离失所,亚方·唐文一直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重建家园。飓风过后,瘟疫暴发,亚方·唐文在路易港修建了一家医院,专门收治患病的华人。与他的前辈陆才新一样,亚方·唐文也被称作是“华人社区的保护者”,得到人们的拥戴。
2000年,亚方·唐文去世100年之后,毛里求斯邮政局发行了一套《毛里求斯著名人物》纪念邮票,表彰在商业、文化、健康和劳工权益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4位人士。亚方·唐文的名字在列。(撰文:罗琼 卢浩能 田人心 统筹:叶能军 赵进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