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兵锋:中国猎扫雷舰有一支厉害的“士官专家组”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9-05 10:42 点击量:397 大
中
小
原标题:雷海兵锋
水雷爆炸瞬间。
上海某军港,几艘灰色涂装的扫雷舰和猎雷舰静静停靠在码头。虽然吨位不如驱逐舰和护卫舰,但在海上相遇时,不论吨位多大、级别多高的海军舰艇都会向它们鸣笛致敬。
因为常年和危险的水雷打交道,猎扫雷舰上的官兵被称为“海上敢死队”。“上舰不上扫雷舰。”这句在水兵中广为流传的话道尽了猎扫雷舰官兵的风险和艰辛。
即便如此,仍有一大批服役多年的老士官坚守在职责使命特殊的猎扫雷舰上。在东部战区海军某扫雷大队,就有一支由14名中高级士官组成的“士官专家组”,他们的平均军龄17年,是猎扫雷舰上的中坚力量。
反水雷和反潜、反导被列为世界海军公认的三大难题。水雷兼具隐蔽性和破坏性,扫雷兵最清楚它的威力:它能轻而易举地将1000吨的军舰炸成两截,也能让上万吨的巨舰瞬间瘫痪。
作为“士官专家组”服役年限最长的老兵,49岁的一级军士长王文强多次见过水雷爆炸的场景:伴随着一声巨响,海面上先是涌出一个白色的“小山包”,紧接着腾起30多米的水柱,“像莲花一样绽放。”
扫雷作业时,扫雷舰和猎雷舰会与水雷保持安全距离。扫雷舰释放扫雷具通过磁场、声场、次声场等物理场扫爆水雷;猎雷舰则是投放灭雷具,携带灭雷炸弹将水雷引爆。王文强说,水雷爆炸瞬间,冲击波袭来,整艘舰都能感受到强烈的震动。
收放扫雷具。(本文图片均由黎宇/摄)
有一次,王文强在岸上负责监测引爆效果,更加明显地感受到了水雷的破坏力:“水雷爆炸后冲击波迅速传到岸上,地上的泥土像波浪一样,一浪一浪地打过来,人有很明显的冲击感。”
风险不只存在于水雷爆炸的瞬间。平时遇到突发情况时,这些经验丰富的士官总是冲在最前面。
在某次实布实扫实猎演练任务中,灭雷具即将吊放入水时,挂放在灭雷具下方的灭雷炸弹拉发索突然断裂,爆炸进入倒计时。“你们立即撤回船舱。”王文强对班里的几名战士下达命令。
随后,他独自留在后甲板排除险情。拆卸炸弹后盖、取出引信里的电雷管……仅用几分钟,危机成功解除。
“想想真是后怕,我们是在和死神赛跑。”王文强笑着说,当时自己其实非常紧张,一直在冒虚汗。
霍邱舰猎雷班长、二级军士长谭爱锋也有过类似的经历。2005年4月,入列不到1年的霍邱舰各项工作正处于摸索阶段,很多流程并不完善。一次回收作业时,灭雷具突然意外落入海中,随着涌浪远离本舰。谭爱锋来不及多想,直接跳入了冰冷的海水中。
“当时海上气温只有3摄氏度左右,但我只有一个想法,不能让如此昂贵的装备有一点损失。”经过与海浪半小时的搏斗,谭爱锋终于将灭雷具安全收回。当战友们把他从海里拽上舰时,他早已冻得浑身发抖,嘴唇发紫。
扫雷舰吨位小,但物理场对人体的影响不少。舰艇上有巨大的铁芯线圈,通电瞬间会产生强大的磁场,连沉重的扳手也会直立“起舞”。再加上噪音影响,长期在扫雷舰工作会导致记忆力减退等情况。
但“士官专家组”成员都在舰艇上服役多年,这些不利环境没有吓退他们,他们用坚守和付出赢得了所有海军同行的尊敬。
反水雷作战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官兵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各个战位通力合作。14名士官分属猎扫雷、声呐和机电3个专业,这些也是猎扫雷舰上的骨干专业。声呐专业负责发现水雷,猎扫雷专业负责清除水雷,机电专业负责为舰艇提供动力和电力,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把一艘舰比作一个人的话,电路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既有大动脉,又有毛细血管,渗透到舰艇的每个角落。”靖江舰电工区队长、二级军士长郑常勇说。
有着24年军龄的郑常勇曾在海军多型扫雷舰艇工作,见证了扫雷装备的迅速发展:“现代舰艇装备已从机械化转变成信息化,每个岗位都离不开电。”
装备的换代同时意味着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延展。郑常勇说,现在电工兵必须要成为多面手,不仅要精通电工知识,还需要掌握电子技术、各种自动化监控系统、可编程序知识以及与电有关的机械、液压、制冷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换一型舰,就要经历一段痛苦的“充电”,14名士官全部经历过这种知识更新换代的阵痛。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是新舰列装后的首舰舰员,面临缺教材、缺标准等困难,是装备操作规范的拓荒者。
服役28年、有着“兵王”称号的王文强曾编写过多本新型扫雷舰装备使用和保养规则,通俗易懂且操作性强,得到海军主管部门批准并印发全海军扫雷舰艇部队推广使用。
因为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执行大项任务,这些中高级士官都扮演着“压舱石”的角色。
2014年,靖江舰在参加海军反水雷演练任务时一台主机突然发生故障。当时舰艇处于敏感海域,海况十分复杂,多耽误一秒就多一分危险。靖江舰动力区队长、二级军士长杨胜海立即带领战士前往主机舱排除故障。
狭窄的主机舱里,另一台主机正在全负荷运行,温度高达50摄氏度,噪音达到了110分贝。杨胜海不顾机油飞溅,在高温中苦战6个多小时,终于成功修复主机,“上来后鞋里倒出了很多汗水”。
前不久,扫雷大队一艘扫雷艇在出航前的综合检查中发现声呐显示屏上一组电压参数出错,出航的时间一点点临近,艇上几名士官骨干却一直查不出原因,急得满头大汗。
这时,昆山舰声呐班长、四级军士长张辉闻讯赶来,经过检测后,他打开显示屏外壳,将角落里两个毫不起眼的按键开关轻轻复位,故障立即解除。
这种临危受命式的维修案例经常发生在中高级士官群体中。“大部分的重大故障都是士官群体排除的。”杨胜海自信地说。
2017年,扫雷大队组建了由14名中高级士官组成的“士官专家组”。“士官专家组”组长、二级军士长陈建斌介绍说,出海期间,他们分布在各个舰艇执行任务,靠港时则聚集在一起,开展学习交流、组织疑难会诊、定期轮流授课。
这一独创性的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士官群体的服务热情。“以前遇到疑难故障,最多和两三个熟悉的士官商量一下,现在是本专业的骨干一起讨论,碰撞出了很多火花。”陈建斌说。
“士官专家组”非常注重经验总结,自编了一系列小册子,成为大队官兵必备的排障宝典。服役26年的一级军士长张立军保留着入伍至今20多本学习笔记。每次排除完故障后,他们也会制作一张“病例卡”,将故障表现和排除方法详细整理下来,为带教新人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平时,他们会拿出大量时间带教专业骨干,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在扫雷舰上不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观念,技术垄断会削弱战斗力。”王文强说。
这个学习型的小组代表了舰员级维修的最高水平。以前,各舰艇发生故障后分别填报工程单,由厂家派人来修理,“简单的故障也可能上报。”现在,各舰艇的工程单统一汇总到“士官专家组”,由这些士官把关,能够自行修理的研讨修理方案,不能自己修理的再上报厂家,大大提高了装备维护效率。
“士官专家组”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他们已经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在明亮的成果展示室里,便携式电缆打捞工具、喷油器护套拆卸工具等革新器具摆满了陈列柜,让参观者目不暇接。
“这些都是我们在一线长期积累形成的操作技术上的革新。”杨胜海说,这些发明创新极大提高了装备操作和维修效率,许多改进后的维修工具已经成了厂家的标配。
在厂方和科研院所工程人员中,“士官专家组”成员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历次接舰、维修过程中,他们先后提出600余项合理化建议,为装备持续改进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昆山舰主机班长、二级军士长王占伟在一次任务中发现艉轴密封部位出现故障,这一故障曾多次发生。王占伟通过逐一排查,发现是密封动静环的角度间隙不符合标准造成的,解决了这个之前被认为无解的问题,赢得了厂方人员的高度肯定。
因为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技术,几乎每一名“士官专家组”成员在留转阶段都接到过厂方、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高薪聘请,但他们的第一选择无一不是留队,在艰苦而危险的猎扫雷舰上一待就是十几年。
“他们是扫雷舰艇上的‘龙骨’和‘脊梁’。”扫雷大队政委孟晓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