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旗语述初心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8-09 22:16 点击量:261 大
中
小
新华社西昌8月9日电题:指挥旗语述初心
李国利、王玉磊、马天龙
雨后,青山如黛,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坪上,一对红绿指挥旗格外引人注目。
身穿橙色工作服的新晋吊装指挥员孙辉双手紧握指挥旗,眼睛盯着吊装现场动态。伴随着干净利落的哨声,小红旗已定格至向上状态,二号塔架塔吊主钩牵引着三级火箭缓缓向上攀升。
孙辉是西昌发射场第12任吊装指挥员。他说:“从跟岗学习到成为吊装指挥员,不仅要熟悉设备,背记操作口令,还要熟练掌握旗语和手势,我足足用了一年时间。”
在孙辉心中,吊装是一个很神圣的工作,“从一级一级火箭上塔到卫星上箭,都需要依靠一个个准确的口令和手势,准确预判、团队协作完成,不容许出现一丁点的失误”。
孙辉的师傅林国建,是西昌发射场第一个由操作手担任指挥员岗位的航天人。
“当初指挥旗交到我手上时,感到不仅是指挥权的交接,更是荣誉的传递,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回忆当初交接时的场景,林国建感慨万千。
为了确保每一次吊装动作精准,林国建在每次任务前的头一天,都要将吊装流程、指挥手势、场景模拟在脑子里过好几遍。20多年来,他练就了指挥重达5000吨的勤务塔开到指定位置误差小于1厘米的硬功夫,指挥近70次星箭吊装无一次失误。
时代在发展,通讯技术和手段也更先进了,但指挥旗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令行禁止间折射出西昌航天人的担当与奉献。
2011年7月27日,距离卫星发射窗口仅剩1小时,突然电闪雷鸣,倾盆暴雨随之而至。现场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此时,林国建和队员们还在塔上待命,等待开关平台的指令。头顶雷声轰隆,雨天塔架湿滑,这种环境下的高空作业风险很大。为了方便其他系统人员检查火箭状态,确保开平台时不对火箭造成碰撞、刮蹭等,他和队员们一层层观察到位,一项项核对细节,确保万无一失。
与二号发射塔架遥遥相望的,是三号发射塔架,正在进行下一次火箭发射的设备状态转换。记者看到,随着平台缓缓打开,穿着橙红色工作服的塔勤分队塔上维护人员,此时已变身“蜘蛛人”,在高空系着安全绳穿梭于回转平台和摆杆之间。
“高空作业最危险、管理维护设备最杂、涉及接口最多、射后恢复工作最重、高密度任务转换最急。”33岁的尚猛介绍说。
尚猛是西昌发测站塔勤分队平台操作手,也是三号发射塔架的“大管家”。
2019年6月25日凌晨,火箭点火升空后不久,尚猛与队友便迅速来到热温未散的塔架,开展恢复检查工作。他们一层一层爬塔架,仔细检查、梳理和统计每一个平台操作箱、每一段液压管路、每一处机械部件的情况。
尚猛说:“像这样连夜恢复维护塔架各种设备设施已成为常态,如果遇到下一次发射的火箭型号更改,调整和维护的难度将更大、工作量将更多。”
近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迎来高密度发射期。特别是2018年,西昌发射场执行了17次发射任务,大项的射后状态转换就进行了8次。
“以前,这样的大项转换至少需要半个月,现在发射密度高,我们一周内就要干完。”尚猛说,“周期压缩的背后,是我们中午不休息、晚上加班连轴干拼出来的。”
2018年,他们累计执行任务达352天。尚猛说,每个人都是“拼命三郎”,越是任务密度高强度大,这支队伍战斗力越强。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西昌发射场矗立的巨幅标语见证着火箭一次次的壮丽腾飞,也映照了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