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国22所军事院校学员代表齐聚陆军工程大学 外军学员体验“中国连”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18 14:34 点击量:460 大
中
小
外军学员体验“中国连”
“来到这里我才真正感受到,中国军人热情、温暖、友爱,中国军校的生活很精彩!”图为陆军工程大学学员在为外军学员介绍中国结。段玮 摄
飞机缓缓降落,南京城从地图上的小红点,逐渐变成视野中的一座座高楼、一条条马路。
客舱里的外国小伙儿显得异常兴奋,指着窗外不停地跟同伴说“China! China!”。
他叫皮昂,是法国圣西尔军校的大三学员。与此同时,来自亚、欧、非、美4大洲11个国家的军校学员也正从不同方向飞来,他们将在南京与11所中国军校学员相聚,共同参加由陆军工程大学举办的第6届陆军国际学员周。
陆军国际学员周旨在为各国陆军青年军官学员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拓展中国军校学员的国际视野,促进各国学员相互学习借鉴。这一周,中外百余名军校学员共同编入一个“国际模拟连”,一起学习、训练、生活。探访这个不一样的“中国连”,笔者深切感受到,中国军人的成长年轮正在国际化视窗下丰厚起来。
“与其担心,不如让他们自己去担当”——
中国军人正遇见更好的自己
为了更好地了解第6届陆军国际学员周,笔者提前一周找到了外事参谋王中锐。
交谈中,王中锐对国际学员周的发展历程、内涵理念、品牌亮点,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感侃侃而谈,活脱脱一个热血青年。
这种“热血”由来已久。10年前,王中锐以学员的身份参加了国际学员周,曾在国际舞台“舌战群雄”的他,如今已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之一。
在王中锐的学弟们身上,依然能看到他当年的样子。笔者采访过程中,学员向浩龙风风火火地打报告进来,先敬了个礼,然后摊开了攥着的发言稿请王中锐给他“指导”。
出乎意料的是,平时老爱“挑毛病”的王中锐只是简单扫了一遍稿子,便跟他说“挺好”,让他回去琢磨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
看着向浩龙的背影,笔者忍不住问:“这么重要的场合,不担心吗?”
“与其担心,不如让他们自己去担当。”王中锐话语间透着自信。
两天后,笔者来到“国际论坛”现场一看究竟。
“信息化时代,虫子都可以‘当兵’了,指挥官该怎么办呢?”伴随着一款昆虫机器人的动画,向浩龙一开场就把大家吸引了。
台下,一双双挑剔的眼睛考量着他的发言,他演讲的主题是“如何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指挥军官”。各国学员听完他的演讲,纷纷举手提问。台上,向浩龙面带微笑,一一进行解答,最后潇洒地走下讲台,现场掌声不断。
目睹这一幕,笔者朝王中锐竖起大拇指,他笑了笑,做出“承让”的手势。深入了解,才知道他的底气所在。近年来,中外军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中国学员在国际舞台展现自我、分享智慧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就在一个月前,向浩龙刚刚赴韩国陆军军官学校参加了“2018年花郎台国家安全论坛”。
不只是向浩龙,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活跃着中国学员的身影。他们积极主动地与外军交流,聊学习、训练、城市、国家……与他们在一起,总能看到一种积极和自信。
梳理“国际学员周”的点点滴滴,笔者感到由衷的欣慰:中国军人正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
“未来,是属于学习者和探索者的”——
青年军官的担当,决定着军队的底气
“未来战场上,无人机无处不在,坦克该怎么办?”
饭后,各国学员漫步在校园,远处停放的一架退役坦克触动了巴基斯坦学员海德的思绪。
在海德看来,信息技术就像潮水一样奔涌而来,各国军队都要聚力提升智能化水平,否则,很可能会落伍。
然而,泰国学员帕努瓦特却有着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军队的建设重点还是在“人”,指挥官的系统思维和战术运用,可以胜过任何机器的程序运行。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各国的“准军官”们都把眼光放得长远,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联合作战、智能军队、国际合作、和平建设……这一周,在中国军校的校园里,处处都是这样的声音、这样的话题。
“信息时代的变革让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未来,属于学习者和探索者。”在陆军工程大学校领导看来,世界正发生深刻变化,青年军官有多大担当,决定着军队发展的底气和走向。
模拟联合国维和分队行动推演现场,学员们要以联合国维和步兵营营长的身份,对某国武装冲突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具体方案。
笔者看到,“国际模拟连”连长、中国学员刘金睿的表现颇为抢眼。曾多次参加模拟联合国大会的他,经过长期的学习研究,对冲突双方心理行为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讨论过程中,他对冲突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带领小组快速完成方案拟制,赢得了大家“点赞”。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巴西学员曼索一直以来的梦想。从进入军校开始,他便广泛学习各类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这次来到中国,他更是给自己好好“补了一课”。
那天,曼索特地来到兵棋俱乐部,观看中方学员进行了一场战役模拟推演。方寸棋盘,战局瞬息万变,这让曼索深受启发。整个过程中,他紧盯屏幕,认真记录作战进程,随后又与俱乐部成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兵棋推演的原理方法、模拟条件和实施流程。离开的时候,他与中方学员一一握手,不停地说:“谢谢,你们是我的老师!”
在“国际学员周”的舞台上,任何人都可以是“老师”。这些天,外军学员描述的跳伞、搏击、丛林侦察,甚至部分国家学员讲述亲历的战场环境和军事行动,同样让中国学员受益匪浅。
“要有和平的愿景,更要有争取和平的能力”——
年轻一代的成熟,彰显着一支军队的胸怀
笔者见到女生班班长王晓宇的时候,她正在教南非学员玛丽写汉字。
这一天,王晓宇忙前忙后打理班级事务,帮助学员解决各种问题,姑娘们都学会了用生涩的中文叫她“班长”。
玛丽觉得这位“班长”像姐姐一样。那天,她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下“王晓宇”三个字。写完,她还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爱心”。两个女生相视而笑,画面温馨动人。
心的交流,能跨越国界、超越语言。这些天,外军学员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国军官家做客、参观探访中国军营……中国敞开怀抱,让他们近距离感受了中国军队的生活点滴、育人体系和视野格局。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也许外军学员并不太懂中国的语言和文字,但是悠扬的古筝声、灵动的太极剑、轻柔的采薇舞,都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中国军人的热情友好、和平可亲。
“来到这里,我才真正感受到,中国军人热情、温暖、友爱,中国军校的生活很精彩!”活动中,荷兰军官德瓦尔深有感触。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画面都这样“和谐”。
那天,参加完联谊活动,大家都有些放松,带回的时候走得很随意,还有人在队列中嬉笑。王晓宇脸沉了下来:“军队最大的特点在于严明的纪律,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样子。”话说得有点重,但却让各国学员对这位娇小的女班长另眼相看:半个小时前,她还是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小仙女”,转眼就成为不苟言笑的女教官。
这位表现出众的女学员,从地方大学应征入伍,又经过3年努力考上军校。这次“国际学员周”,她参与筹划了全部流程,负责各项接待联络工作,训练中更是一马当先,带领女生班在射击、战术和心理行为训练中,与男生一比高下。“她的身上,散发着军人的魅力。”加拿大女学员克劳迪娅多次表达对她的钦佩。
“军人要有和平的愿景,更要有争取和平的能力。”王晓宇说,她所理解的“和平”,不仅需要有赤诚的心愿,还要有敢于担当的本领。不仅是个人魅力,在王晓宇身上,体现着中国年轻一代独特的成熟。有态度、有追求、有行动……这种成熟也折射出一支军队的“世界观”。
也许,7天的“国际学员周”只是一个路标。当各国学员站在同一个视角、看向同一个目标,世界的和平发展也就多了一些正能量。(雷彬 云利孝 朱桁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