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05:44:22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创新”与“糊涂”合谋 ——透视“神秘”高额返利机构
文章来源: 半月谈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09 14:56    点击量:477    

  暗访实录:商业创新?涉嫌违法?

  记者接到群众举报: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2点,位于重庆渝中区新华路388号9-7-02#的“重庆聚才道集团”格外热闹。不少人带着家人和孩子,来了解和购买该集团推出的高额返利产品,而在这个机构却没见到任何金融牌照。

  日前,记者跟随人群来到了这家机构所在的4楼。入口处,写着“重庆聚才道集团”几个大字。

  办公区域内,摆放着一些沙发和桌子,三五成群的人聚在一起谈话。往里面走,是一个培训教室,摆放着上百把椅子,几十人正在里面听课。

  讲台一旁,挂着聚才道集团董事长余某的半身照,照片下方写着“中国金融管理大师第一人”的介绍。一位自称是集团市场部李经理的人,正在宣讲集团的“商业创新”,并说董事长“30多岁,身价上亿”,自己“入行一年,赚了几百万元”,公司“正要在纳斯达克上市”,说“财富往往不属于有能力的人,而是属于善抓机遇的人”,让大家把握好投资机会。

  据李经理介绍,集团推出的理财产品主要有4种:一是叫家家惠,即交1.5万元,每天返利100元,可以返3年,共计109500元;二是叫“十年空间”,最低交15万元,返利与家家惠相当;三是公司在美国上市的原始股,300万元一股,可以拆份,3万元一份,一旦上市,利润可达上百倍;四是可以将房产和车子抵押给公司,由公司进行资本运作,所得抵押资金用来购买企业理财产品。

  李经理称,公司有私募牌照,可以进行全球集资。今年10月起,投资100万元以下的客户还将由公司成立的担保基金进行担保,保赚不赔。他说:“我们集团旗下的律师事务所就在8楼,专门规避法律风险,合法性不存在问题。”

  一个小时的宣讲结束后,在李经理带领下,一些人来到8楼购买基金产品。记者跟着来到8楼,只见办公室门口悬挂着“聚才道法律咨询事务所”字样,但没看到律师,几间会议室里坐着一些正在商讨投资的人。

  再往里面走,就是交钱处。两名工作人员坐在办公桌前,正拿着POS机忙碌地给排队的人刷卡,不一会就有一二十人交了钱,少的1.5万元,多的数万元。记者看到,这些钱并未打到“重庆聚才道集团”账户下,有的打到一科技公司名下,有的打到一个体商户名下。刷卡完毕,交易就算完成了,没有合同,也没有发票。

  “怎么没有发票?”有人问。“你往支付宝、余额宝里存钱的时候,他们给你开发票吗?一样的道理。”李经理回答说。

  “钱怎么不是打到聚才道账户?”又有人问。李经理答:“这是为了避税,问那么多干什么,保证你有钱赚就行了。”

  “你们交了多少钱?”记者问一位刚交过钱的年轻人。“这一次又交了7.5万元。”年轻人说,自己半年前投资了1.5万元,现在已经回本了,看到返利可观,就又多投了些。他劝记者“赶快投,没问题”。

  为了鼓励以旧带新,该公司还对成功拉人投资者进行返利。介绍一个人投资1.5万元,第一天返现200元,以后每天返现9元,一直返利3年结束。

  “重庆聚才道集团”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有没有取得相应的金融牌照?是否拥有高达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返利能力?

  记者查询工商登记信息,没有发现名称为“重庆聚才道集团”的公司,但有名为“重庆聚才道企业管理咨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址正是这里。

  查询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而实缴资本为3万元。该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企业管理咨询、市场营销策划、企业形象设计、招生招考信息咨询;销售日用百货、机械配件、建材、计算机软硬件、通讯器材、机电产品、体育用品、冶金设备、汽摩配件;从事货运进出口及技术进出口。从查询到的信息看,并未包含金融类业务。

  重庆工商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工商部门对金融机构采取的是“先证后照”,即需取得金融资质后工商部门才予以登记,而该公司在工商登记注册时未提供任何金融资质。

  按照重庆市有关规定,金融机构从业时,需要向金融管理部门备案。记者向重庆市金融管理办公室核实,了解到该机构未备案。

  那么,该公司市场部李经理所说的拥有私募资金牌照是否属实?2014年出台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均应当向基金业协会申请登记,并根据基金业协会相关规定报送基本信息,基金业协会在申请材料齐备后以网站公告形式办理登记手续。记者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的公示系统查询,并未找到该公司登记信息。

  “即使该公司拥有私募牌照,也涉嫌违法。”京君泽君(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英占认为,《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私募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且单只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人数累计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特定数量;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

  记者进一步查询发现,网上有涉及该公司的举报信息。比如,有市民在重庆市政府公开信箱反映称:“重庆聚才道集团”打着分红口号非法集资,很多家里人亲戚都着迷,无法劝阻,希望政府及时制止。

  今年3月21日,重庆市工商部门给该市民回信称:较场口工商所执法人员到该公司进行了现场检查,该公司经营场所悬挂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包括企业管理咨询、市场营销策划、企业形象设计、商业信息咨询。现场未发现该公司从事非法传销活动和开展非法集资活动。您在信中反映该公司非法集资的问题,我局也将此情况汇报给渝中区金融办,下一步加强对该公司的监督管理。

  现场访问:真糊涂?假糊涂?

  “重庆聚才道集团”何以能在短期内吸引众人投资?记者对部分参与者进行了访谈交流。

  有人“真糊涂”:“不往这投往哪投?”

  记者在“聚才道”组织的培训现场看到,参加培训的既有年轻人,也有不少老年人,一些老年人还带着年幼的孙子来听课。不少老年人不但时不时对“导师”的精彩讲课鼓掌叫好,还很快成为该公司基金的购买者。

  “您看到公司的金融牌照了吗?”在该公司8楼的交钱现场,记者向一名刚刚花了1.5万元购买“家家惠”的老太太询问。

  “没有。”老太太回答。

  “那为什么要买这个产品,不怕上当吗?”

  “不往这投往哪投?”

  据这名老太太介绍,她退休后手里有点钱,放在银行嫌利息少,又没有其他投资途径,就买了这个产品。“听别人说按天返利,每天都返,也不像是骗人的,就试试看。”

  也有一些投资者告诉记者,没有看到金融牌照,也不签订合同,总感到心里“悬吊吊”的,但又没有其他的投资渠道,只有投在这里。“自己看不懂,是熟人引荐的,熟人总不能骗人吧?”一些投资者说。

  有人“装糊涂”:“进得越早赚得越多!”

  培训结束后,记者以准备投资为借口,向授课的市场部李经理请教。站在李经理身边的两位年轻人听到记者的问题后,热情地帮李经理解答。“我们也是从事金融行业的,对这个公司比较了解,已经投了很多钱,投资越早赚得越多!”其中一位男士说。

  当记者问李经理是否有金融牌照,为何不挂出来时,他身边的一位女士介绍说,她亲眼看到了公司的私募基金牌照,并说“这个行业比较乱,如果挂出来了,就会有人拿着这个牌照干坏事”。

  记者以请教问题为名,与这名女士互留了联系方式。不久这名女士发来信息说:“自己的哥哥和爸爸都投了钱,要投就抓紧时间,从10月开始小额投资就不接了,只接5万元以上的。”她还要求与记者见面,具体介绍一下情况。

  一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非法集资案例中存在不少“装糊涂”的人,这些人明知是骗,仍然甘愿上当,一方面存在投机心理,幻想着在庞氏骗局崩盘前抽身,另一方面存在算计别人心理,企图通过拉人入伙进行“抽水”。

  有人不管“糊涂不糊涂”:“看着财富一天天增长,无法抗拒”

  记者访谈发现,部分人之所以愿意冒险投资,是经不起高额返利的诱惑。

  一位投了1.5万元的张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投资什么都有风险,所以他并不关心这个公司合不合法,只要能赚钱。“我打听了一下,一些人半年前就开始投资,每天返利,早已赚了钱,有钱不赚才傻。”他说。

  记者暗访时看到,该公司旁边的一家证券公司门口,摆着一个警示牌,警示牌上写着“正确认识私募,远离非法集资”,上面着重介绍了私募基金的定义以及私募基金与非法集资的区别,只需要稍加注意,就能知道何谓非法集资。而一些人路过时,却不大去细看。

  “大家都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只想到公司会几倍甚至几十倍返利,不会想返利能不能持久。”向记者举报该公司涉嫌非法集资的一名投资者说,“自己刚开始投资的时候,在手机APP里看到自己的财富一天天增长,也无法抗拒,还想多投一点,幸好感觉不对,及时抽身。”

  暗访时,一些投资者无法回答记者“是否安全”的提问,就回答称“尽量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专家谈:对涉嫌非法集资要打早打小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部分机构从事公开募集、内幕交易、以私募基金为名的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甚至将触角伸向校园,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近年来,金融管理机构对非法集资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暴利驱动下,部分机构仍铤而走险。

  据一些业内人士介绍,一些企业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时,总是打着“高额返利”的旗号,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返利吸引资金,实际上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此高额的返利是不可能持续的,哪怕是世界上盈利性最好的公司。

  “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属于非法集资,可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论处。”京君泽君(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英占表示。

  “对非法集资必须多部门联动,予以严厉打击。”西南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战略研究室主任方明表示,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对打击非法集资做出了全面部署,既有总体要求,也有具体目标和措施,应该说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目前当务之急是相关部门加强履责及部门联动,将相关预防、监管措施做实。

  首先,在预防方面,要全面加强监测预警,创新工作方法,加强风险研判,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发动公众防范预警。重庆市政协委员、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程德安表示,对非法集资要打早打小,充分利用互联网舆情分析,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创新日常巡查方式等措施,尤其是发动基层群众以及基层组织的力量,加强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测与甄别,发现风险及时预警,及时调查。

  其次,在打击方面,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严格依法处置案件,切实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方明表示,非法集资往往涉及金额巨大,涉及人员众多,若不严厉打击,妥善处置,会给社会造成极大损害,因此务必要严厉打击,鼓励、奖励群众举报,凡举必查。同时,须对参与者进行区分界定,对主要人员及参与“抽水”的人员进行严惩,在法律打击保底的情况下,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形成打击合力,加大违法成本。

  再次,在宣传教育方面,要创新方法,注重效果,切实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一些内部人士表示,当前针对非法集资宣传仍停留在搬法条、念文件、发短信、做展牌等阶段,对具体的案例缺乏深入分析,宣传效果不佳,建议用更生动的案例、更有趣的形式,将非法集资的表现、危害等展示给公众,切实提升宣传效果。

  记者点评:贪欲就是可叮咬的缝隙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提醒广大群众警惕非法集资骗局,但仍有不少人上当受骗。非法集资骗局之所以屡屡得逞,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抓住了部分人的贪欲心,让其失去对事实的辨识力和自我控制力。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对非法集资这只苍蝇来说,部分人的贪欲就是可供叮咬的缝隙。不法分子利用人的贪欲心,精心编织财富神话,以高乎常理的回报吸引人们的注意,然后通过持续不断的“喂食”吊足人们胃口,让人以为快速致富的神话近在咫尺。当投资者倾其所有越陷越深时,他们却突然卷钱蒸发。当投资者发现上当受骗时,一辈子的辛苦钱早已荡然无存。

  因非法集资往往利用传销手法,故发展速度迅猛,涉及人员众多,骗取资金巨大。公开资料显示,一些已经破获的非法集资案件,短时间内竟骗取资金高达数百亿元,涉及群众数十万人,其造成的恶劣影响可见一斑。为此,公安、央行等部门,近年来持续加大非法集资宣传、打击力度,不断破获案件,展示非法集资的新形式、新动态,及时对社会发出警示。

  然而,此举虽取得较大成效,但仍不足以让非法集资销声匿迹。究其原因,在于人的贪欲为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借助于贪欲,非法集资能够迅速占领人们的大脑,让人们失去基本的判断能力,即使编造的谎言漏洞百出,即使荒唐的说辞违背常理,但因为抓住了人们的心理,也能快速得逞。即便是没有凭证,仅借助于一个小小的手机APP,依托APP中每天更新的数字,就能够牢牢拴住一些人的心,让其心甘情愿接受“洗脑”。

  贪欲让一部分人失去基本判断力,更让一部分人失去自我控制力。为了一己私利,有人助纣为虐,大肆发展下线,甚至坑骗亲戚、朋友,只为了从中“抽水”。相比于失去基本判断力的人,这些人不但不值得同情,还应当予以谴责和惩处,因为前者还算是受害者,而他们却是施害者。

  当下,非法集资的手段不断翻新,甚至披上“虚拟货币”“虚拟经济”“区块链”等概念的外衣;范围也不断延展,甚至有向校园这片净土蔓延的趋势。若不采取更加有效的应对手段,实施更加严厉的打击措施,不但一些新技术会受到污染,孩子们也难免会遭殃。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非法集资之所以得逞,正是看准了贪欲这个内因,并施以诱骗之外因,才导致一些人上当受骗。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内因,通过进一步的宣传教育与引导,让人们认识到非法集资的危害,警惕因利欲熏心而造成利令智昏。同时,要采取有效手段,不给外因留下可以发挥作用的条件。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