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排查启动 排查至少会覆盖地市一级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16 16:18 点击量:226 大
中
小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一轮由多部门参与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排查已启动,重点针对PPP等重大项目负债、资金流情况等。
专家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此举旨在摸清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底数,并有望在摸清“家底”后,出台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一系列措施。
排查至少会覆盖地市一级
“本轮排查至少会覆盖到全国各地市一级,区县一级可能会随机抽查。”中部某省审计部门有关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本轮摸底涉及地方审计、财政等多部门,排查力度、覆盖范围都远大于往年。
上述人士表示,目前有关部门要求排查地方政府截至2017年末的隐性债务情况。
财富证券分析师李孔逸表示,从负债率看,全国各地区分化明显,东部地区最低。从利息保障倍数看,中部地区利息支付能力最低,西部地区相对较高。
隐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已取得重大进展,但隐性债务风险正在积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大多在于市县两级政府,潜在合规瑕疵比例较高,部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还款来源和担保措施缺乏实际保障。
连平指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短期内会增加财政压力。隐性债务“去杠杆”将形成存量资金的较大缺口;个别隐性债务可能打破“刚性兑付”,近期一些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城投公司的债券违约现象发酵。去年中期以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受到限制和治理后,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明显下降。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认为,目前,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担忧主要在三方面:一是PPP方面;二是有些地方融资平台,在实行市场化转制中“暗渡陈仓”,仍在形成地方“隐形债”;三是现在越来越被地方政府重视的产业引导基金,在推进过程中间出现了地方隐性债务问题。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金融室主任赵全厚指出,与PPP、棚改贷款相比,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更大。PPP经过今年3月清理退库后有所改善;棚改贷款长期来看是专业性贷款,相对规范。对于平台而言,长期来看债务偿还应该没有问题,但短期内由于资金错配可能造成一定流动性压力。
地方债市场化转型亟待提速
专家认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一方面是加大排查清理力度,严堵“后门”;另一方面是开“前门”,最终促进地方债规范化、市场化、阳光化。
中债资信公用与机构部分析师白子渐认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来源、投向等信息透明度较低,不利于风险判断及后续处置安排,建议持续加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清理核查,严控地方政府新增隐性债务。另外,建议依据债务资金投向,明确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的偿还责任。具体来看,对于新增债务中用于无收益的纯公益性项目部分,通过财政资金、国有资产变现、土地出让、政府债券置换等方式依法筹措偿债资金;对于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准公益性项目,优先使用项目收益和举债主体其他收入偿还债务;对于以市场化方式举借的经营性项目债务,由举债主体自行承担偿付责任。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认为,严监管下地方政府存在融资紧的问题。对于融资困难的地区,可以合并城投,组建新的综合性城投集团,将业务相同或者互补的城投公司合并,实现城投业务多元化,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提高城投融资能力。
李奇霖表示,扩大城投资产中经营性资产比例是不得不走的一步。对于公益性资产占比高的城投,剥离隐性担保后可以成为地方项目的实施单位,还可以作为社会资本方参与PPP项目;对于市场化参与度高的城投,可以考虑旅游、养老、公用事业等板块;对部分评级不高的城投来说,可以考虑通过ABS融资。
新时代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建议,通过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既要保障中央财税收入,又要积极引导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广义财政收支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