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特战武警“魔鬼中队”记武警西藏总队昌都支队机动一大队特战一中队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4-12 16:52 点击量:863 大
中
小
中队官兵结合任务开展摔擒训练。孙辉/摄(资料图片)
雪域高原上的“魔鬼中队”
——记武警西藏总队昌都支队机动一大队特战一中队
“环境恶劣、缺氧,我们都有思想准备,最大的不适应是经济、文化和内地的巨大差距,刚来时这里树都没几棵,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儿。”回想10年前刚刚来到昌都,武警西藏总队昌都支队机动一大队特战一中队原班长黄元山非常感慨。这支原本驻守在广州市花都区的部队,2008年被整建制抽组进藏。
即将退伍的黄元山见证了10年来中队在西藏扎下根的全过程,高寒缺氧的环境、复杂的民情社情,在这个来自广西的战士脸上留下了两抹“高原红”。而黄元山和战友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在雪域高原留下鲜艳的“红”。
2017年12月,野营拉练途中,中队开展追捕“歹徒”演练,战士们协同掩护追击。孙辉/摄(资料图片)
“我决心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我的战友、兄弟在一线战斗着,维护着祖国和人民的安全和利益。我恨不得能同他们一起战斗,保卫边境线安全和西藏社会稳定。我自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到西藏最需要我的地方去。”
这封落款“曾能新”、时间显示为“2008年12月20日”的决心书静静地躺在特战一中队的荣誉室里,与它相伴的,不仅有其他55名入藏官兵的决心书,还有传承自“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支队第1团2营5连”的光荣连史,和中队收获的各项奖牌奖杯。在特战一中队,每一名战士分来,都会先到这里接受精神的洗礼。
从花都到昌都,跨越大半个中国,这样的调动对战士和他们的家庭来说并非易事。时任连长曾能新和指导员周宗祥到那些在广州安家的战士家里走访,讲解相关政策,帮战士们做通亲属的工作。
中队荣誉室的柜子里还陈列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桶。黄元山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新的驻地平均海拔3500米,刚来时正值冬天,没有多余的营房居住,支队协调了地方废弃的体育馆,用水还要到几里外去挑。条件艰苦只好用铁皮桶焊在架上充当淋浴,可常常是没洗几分钟水里就结了冰碴,“冻疮、高原红什么的都是小事”。
骤然来到低压低氧的环境中,很多战士还出现了头痛、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
相较于艰苦的条件和恶劣的环境,更让黄元山在意的是心理上的落差。那时一中队刚刚改为特勤中队,训练内容与以往大不相同,这位曾经的训练尖子一时无所适从,“感觉很急躁,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时比较迷茫”。
该中队党支部挖掘连史,总结抗战精神、杨靖宇精神,建立中队荣誉室。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实物模型,无声地向官兵讲述先辈们在生存环境最艰苦、抗战斗争最残酷的时期铁心向党、奋力拼搏的历史。“干部们以身作则,大家也相互理解,慢慢都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了。”黄元山回忆。
面对此前没有接触过的很多训练课目,2009年4月,黄元山和中队一些班长前往武警西藏总队进行为期4个月的特战技能培训。回到中队后,又把学到的东西传授给战士们。2010年年底总队大比武中,以一中队为主体的参赛队伍一举拿到第三名,“这意味着中队的战斗力渐渐走上了正轨”。黄元山自己也收获颇丰,进藏以来,他先后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多次在各级各项比武中获奖,还被总队评为“军事训练标兵”。
2016年2月23日,中队官兵野营拉练。孙辉/摄(资料图片)
“你做得怎么样,他们都看在眼里”
一个误会,一度让2015年9月入伍的藏族战士格桑次仁说出了“不想当兵”的话。
刚入伍时,格桑次仁的表现让他的班长感到奇怪:“睡前讲评我和他强调了几次,为什么他还不落实。”问题被反映给中队指导员曾鑫。
原来,在林芝长大的格桑次仁入伍前只学过3年汉语,加之班长说话有口音,导致他听不懂班长说什么。“他有点想放弃,不想当兵了,觉得所有人都不想理他。”曾鑫说,了解情况后,班长和其他同志主动找格桑次仁交流,还买来字典为他辅导汉语,大家相处得非常愉快,格桑的汉语也在不断进步。
作为支队全域式机动处置力量,特战一中队不仅肩负着在市区武装巡逻的职责,还要常年备勤,处置各类突发事件。面对浓厚的宗教氛围和复杂社情民风,该中队官兵积极熟悉驻地风土人情,争当政策通、民族通。在这个过程中,像格桑次仁一样的藏族战士发挥语言优势,向藏族同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8月,强巴林寺举行重大佛事活动,10万多名信教群众当天一早涌入周边地区,特战一中队接到任务,赶去负责维持现场秩序。面对海浪一样涌来的人潮,曾鑫“一度十分紧张”。他及时命令格桑次仁用藏语和群众进行沟通:“我们在执勤,为的是防止发生踩踏事故,请站在我们的角度考虑一下。”
经过劝导和疏通,活动现场逐渐恢复秩序,中队战士还帮几名挤丢的藏族小朋友找到了家人。
在该中队原排长、武警标兵教练员张豪看来,官兵们的主要职责是维稳镇守,保一方平安,但在藏区执行任务,最担心的是矛盾激化。2011年,江达县发生了一起由草场资源纠纷引发的全村群体性械斗事件,造成1死6伤,中队奉命到场处置。
张豪记得,刚到村里时村民非常警惕,一些顽皮的小孩还会朝他们丢石头。中队在这里沉下心开展各项爱民活动,官兵们帮助老百姓修路、修房,给学生组织军训、上爱国主义教育课。
“你做得怎么样,他们都看在眼里。”令张豪难忘的是,两个多月后该中队要撤离,村里的小朋友热情地把核桃往他的手里塞。车队离开时,他们追着车跑了好远好远。
西藏地理构造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特战一中队还要当好救援队。2016年5月11日,昌都市丁青县嘎塔乡发生里氏5.5级地震后,该中队官兵与时间赛跑,用生命抢救生命,急行军230余公里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紧急转移受重伤群众12人,协调救治受伤群众62人,搬运救灾物资100余吨。
“要让人不敢和我们比”
“尽管我们是新组建的特战中队,但很多课目那些老特战也比不过我们。”在武警西藏总队刚刚举行的“魔鬼周”极限训练中,特战一中队与一支老牌特战部队上演红蓝对抗。让中队长罗文超感到骄傲的是,在山地搜索课目中,扮演红军的特战一中队仅用半个小时就将蓝军的3名队员全部找出。
而当特战一中队扮演蓝军时,3名队员半天才被找到1人。1名队员猫在一处缝隙中,做好伪装,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红军队员从身上踩过都没有发现他。
“扛圆木,按规定圆木是400斤,别看我们个子不高,训练的时候都是挑大的、五六百斤的圆木,练得腰酸腿痛,但是到了比赛的时候,400斤的圆木扛着‘跟飞一样’。”曾鑫特意比划了一下自己的身高,“我们平时多训练,仗怎么打我们就怎么练,提高标准,贴近实战,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下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军事本领。”
在支队,特战一中队有着“魔鬼中队”的称号,不只是因为魔鬼式的训练强度,更在于中队浓烈的竞争氛围。用罗文超的话说,“不管任何课目、任何比赛,必须要拿第一名,还要让人不敢和我们比。”黄元山认为,这源于老部队重视荣誉、重视军事训练的传统。
2018年年初该中队改编,一些战士不属于特战专业,必须调整到其他中队,几乎都是流着泪离开的。黄元山体检时查出痛风,一次急性发作,一个多月没下床。尽管心有不舍,他还是多次申请调离,“我不能拖中队的后腿。”他说。
标兵班长何龙是家里的独生子,自小习武的他曾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的武术表演。父母希望他早日退伍回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留在特战一中队、留在高原。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何龙说:“在这样的部队,等我老了才有东西可以回忆。”
进藏以来,在一次次任务磨砺、一场场战斗检验中,中队延续了血战到底、敢打必胜的英雄豪气。2014年,贡觉县相皮乡一起械斗事件后,一名犯罪嫌疑人在公安干警的押解下到现场指认参与者时,被当场枪杀。特战一中队奉命前往开展抓捕犯罪嫌疑人、缉枪治爆的专项行动。
“去的时候还有大太阳,上山就下起了大雪,18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整整5个小时。”张豪回忆,他带领的小分队到达指定位置后,与当地公安干警研究部署了抓捕方案。0点一到,几个小组一起行动,破门而入。听到一楼的牛羊有反应,犯罪嫌疑人翻墙跳出,被外围警戒的战士抓个正着。张豪带队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搜了20分钟,缴获两把自制猎枪。另一支小分队将1名手持枪械、负隅顽抗的犯罪嫌疑人击毙。经过13个小时的围捕行动,5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
2008年以来,该中队累计出动兵力1.48万余人次,先后圆满完成重大任务50余起,抓捕犯罪嫌疑人数十名,端掉一个23人的黑恶团伙,有效维护了昌都的社会稳定。
罗文超说:“中队有一种魂,有传承下来的杨靖宇精神,有一茬茬老班长传下来的东西。只要有一个人在,就会一代代传承下去。”(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