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8:46:01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国家统计局 2017年我国GDP首次突破80万亿元:改革红利释放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1-19 15:53    点击量:298    

  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2.7万亿元,同比增长6.9%。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当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四大宏观指标都是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分析人士认为,2018年经济有望延续稳中向好态势。随着改革红利与政策效应的不断释放,经济增长将表现出更强韧性。

  消费潜力有效激发

  宁吉喆表示,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26.7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进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2016年相比由负转正,达到9.1%。中国经济增长还是内需拉动为主,91%靠内需,内需里六成是消费拉动。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中国经济从投资驱动增长转向依赖消费拉动的再平衡势头已经形成,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经济向好支撑消费持续升级,消费升级拉动经济继续增长,这一良性循环已形成。”消费政策不断完善,消费环境不断改善,都有效地激发了消费潜力,将给未来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出一种“水落石出”的效应。新消费和新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2017年经济超预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除“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成效外,新动能也迸发活力,体现为新消费普及迅速、新制造快速发展、新服务茁壮成长。

  刘向东认为,在消费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并呈现季度性增长,以及基建、房地产投资等传统动能放缓态势下,2018年消费将对经济增长起到“定海神针”作用。预计201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在10%左右,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左右。

  政策效应持续凸显

  刘向东表示,2018年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定,但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影响下,经济增长存在一定下行压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表示,中国经济处在上升动力和下行压力博弈阶段,2017年经济增速达到6.9%来之不易。展望2018年,有些因素将成为经济下行的力量,但这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比如环保加强、防控金融风险等。

  在华泰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看来,2018年经济整体下行压力不大。他表示,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动能切换的过程中,传统动能仍是实体经济边际上重要的观察变量。本轮地产周期当中,地产销售同比增速已经见顶,地产投资今年有平缓下行压力,但基建投资仍将维持稳健为经济托底。从外需角度看,全球经济处于弱复苏进程中,进出口可能迎来持续修复。同时,最终消费表现稳定、在GDP中的占比稳步提升,第三产业同比增速也明显高于整体GDP,使得经济增速中枢没有很强的下行压力。

  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表示,前期出台和即将推出的重大改革与政策积极效应将不断释放显现。近年来,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陆续出台了推进放管扶改革,大力减税降费,实施十大消费行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自贸区试点等一系列改革重点和政策举措。下一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防范化解风险、精准扶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动三个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还将陆续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效应将不断地释放加速显现,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经济增长韧性更强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经济表现出新韧性,这种韧性并非依赖需求侧刺激的政策托底,而是源于供给侧改革的红利释放。凭借新韧性,宏观政策搭配有望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新空间。2018年经济将稳步实现长周期筑底,消费升级、智能制造和民生保障有望率先发力、渐成合力,构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程实表示,以新韧性为基础,2018年宏观政策将进一步引导增长重心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总量增速转向民生福利,着力培育中国经济的长期反弹空间。一方面,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将延续,保持“短期不松、长期不紧”的特征。另一方面,宏观审慎监管将维持强势,金融领域“严监管+去杠杆”的政策基调不会放松,影子银行、资管市场和地方政府债务将是长期监管重点。此外,供给侧改革、环保监管长效化和“中国制造2025”将相互促进,深化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的出清,引导资源流向具备技术创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优质企业,加速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李超认为,随着国家统计局逐渐丰富和完善对最终消费、研发支出、第三产业等方面的统计核算口径,我国经济增速未来可能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宁吉喆介绍,国家统计局正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建立高质量发展的“六个体系”,即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体系、政绩考核。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